網上曾經做過一份調查,問題是:如果有機會,你最想穿越到哪一個年代。絕大多數人在考慮了強漢盛唐以後,最終還是選擇了宋朝。對於丟失大半個中國的宋代統治者來說,「以商立國」實在是被逼無奈之舉。
然而發達的商品經濟讓想像置身於那副《清明上河圖》裡的我們都會不由自主產生一種活在現代的錯覺。宋代有著中國最多姿多彩的民間樂趣。同時繁榮的市井生活也催生了許多全新的觀念。
婚姻一直被中國人視為人生最大事,「門當戶對」長時間作為標準婚姻的典範。但到了宋代,相比於門第人們更看重財富。重財現象成為了宋代婚姻制度的一大特徵。本文將嘗試著對該現象進行淺薄的分析。
重女方之財
在現在,我們還時常能看到一些關於因男方無法支付天價彩禮,以至於恩愛多年的男女雙方最終不能修成正果的新聞。然而不同於今天男方娶妻需要花費高昂的彩禮錢,在宋代,反倒是女方家需要擲千金以置辦嫁妝。
宋代蔡襄對此抱怨道:「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宋代的婚姻制度中的「重財」反倒不是我們理所當然所認為的厚娶,而是意想不到的厚嫁。無論是女方出嫁,還是男方入贅,結果都是女方家花費巨大。
女方一家若無錢無財,那麼就很難會有人來上門提親,結果就是如花似玉的大閨女只能苦苦熬成老姑娘。宋代呂祖謙訂立的《宗法條目》規定:嫁女費用一百貫,娶婦五十貫,嫁資倍於娶。下至平民百姓,上到親王公主皆如此。
根據史料記載,宋代公主下嫁時,朝廷賜給駙馬的嫁娶資用「倍於親王聘禮」。人們娶妻的確不再看重門第高低了,但女方嫁妝的多寡卻成為了婚姻的決定性因素。
科舉制打破門第觀念
為什麼宋人對出生門第如此淡薄?宋太祖趙匡胤以兵起家,這導致了趙家人世世代代都提防著武將,時刻擔心著別有用心者會復刻「黃袍加身」的歷史。
「抑武揚文」成為了國策。為了打壓武官勢力,文人地位得到了幾乎無限制的拔高。「不殺士大夫」是歷代宋皇帝不敢不遵循的祖訓。要實現文人治國就得改革科舉。
唐朝時期雖也有文武考核,但難度非常大。唐立國近三百年,高中進士者寥寥無幾。時人所謂「五十少進士」。宋代大幅度降低了科舉考試的難度,同時加強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減少了人為可操作的空間。
其中糊名制度可以稱得上是最公正之措施。因此大量底層人民得以翻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相對完善的科舉考試進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而且宋朝皇帝還親自鼓勵人們讀書科考。
宋真宗寫《勸學》為科舉考試代言,詩篇寫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科考功名與官職和錢財掛鈎,使得大量庶民子弟得以進入社會上層,出生寒苦的他們自然門第意識薄弱,而他們作為士大夫常常又是社會思潮的引領者,他們的行為通常會被被人們視為榜樣而加以模仿。
士大夫與庶民之女結婚變得越發普遍。這給宋代社會起到了模範作用。門第身份不再被當做衡量婚姻的第一等考慮事項。門戶高低不再成為婚姻的「絆腳石」。
經濟發展催生了「厚嫁」之風
如果說科舉制的繁榮推動了婚姻觀念的革新,使得人們不再過分強調家庭背景。那麼經濟的發展則讓人們在婚姻的締結過程中越來越「重財」。
這應驗了馬克思的科學論斷:「當父權制和一夫一妻制隨著私有財產的分量超過共同財產以及隨著對繼承權的關切而佔了統治地位的時候,婚姻的締結便完全依經濟上的考慮為轉移了。」但厚嫁要成風就必須得有「厚」,無財談何「厚嫁」。而財富的增加又要歸結於經濟的發展。
宋代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卻丟掉了古代中國的傳統農耕區。人多地少,宋朝廷土地政策又是「不抑兼併」。那兩畝三分地養人都成問題,又談何積蓄財富呢?
所以經商成為了一條生路。宋朝廷考慮到國庫空空,又受前朝影響,於是放寬了經濟政策,甚至一反封建王朝「重農抑商」的老傳統,鼓勵工商業發展。
此外,宋朝作為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一個新最值,指南針、航海技術等科技的加持推動了商業的突飛猛進。在西方還固執地依賴金幣這樣的特殊等價物時,宋代已經開始發行「紙幣」了。
經濟的發展造就了眾多平民出生的富商巨賈,兩袖不空「厚嫁」自然無可厚非了。
法律、習俗多方面的考量
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觀念革新了,兜裡也有錢了,但為什麼不是男方支付大彩禮,反倒是女方家送人又送錢。
宋代法律對於婚姻作了許多較為詳細完備的規定。在宋代,一夫一妻製成為法定婚姻制度。與我們現在理解的一夫一妻不同。宋代的一夫一妻是指一個男人只能有一個妻子,哪怕他可以納幾個甚至更多的妾。儘管如此這還是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女性的地位。
不僅如此,法律對女方的嫁妝作了非常嚴格的規定—按照大宋律條及社會習俗,婦女是有一定的財產權的,那就是她的嫁妝。
也就是說,對於婚姻存續期間的財產,丈夫不能參與分配,女方可以完全支配自己的嫁妝。而她過門時陪嫁的一切財物包括僕人,無論是其公婆、丈夫以及丈夫的族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動用。而且假如她與丈夫合法離婚,那麼她有權將新婚所帶的所有嫁妝都一併帶走,嫁妝決定了女方在男方家中的地位。
因為男方家是不願意失去這麼一筆財富的。為了財產,往往稍微有點腦子的公婆都不會輕易欺負兒媳。但是如果陪嫁太少,或者乾脆是沒有嫁妝的童養媳,那么女方在婆家的待遇就失去了保障。
當然了,女方父母置辦豐厚的嫁妝還有另一方面的打算。「養兒防老」但如果兒不孝,那麼擁有豐厚嫁妝的女兒無疑是最好的投奔去路。女兒們的家長心甘情願大手筆投資於嫁妝,因為姻親關係在財產因素的摻和下會變得更加牢固。
女方父母提供的嫁妝,讓二老可以指望從女兒、女婿和外孫子那裡得到更多的幫助。袁採就曾經勸告家境殷實的富人應該分給女兒一些財產,一旦日後發現兒子不堪重用時,便可名正言順地投靠女兒,那筆不菲的嫁妝甚至可以依靠女兒送葬、祭祖。
作為長時期裡雙方的共同財產,嫁妝加強了姻親之間的紐帶關係。
所以一方面出於父母之愛,一方面為了父母之利。女方父母不惜幾乎「傾家蕩產」以嫁女。宋徽宗初年,大文人蘇轍的女兒將嫁人為婦,為了給女兒置辦嫁妝,蘇轍不得不賣掉了他在開封城外購置的一塊田地,成交價是9400貫,一分不少全給女兒帶進了婆家。
按照當時一貫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300塊錢來計算,9400貫相當於今天的兩百八十多萬。欲哭無淚的蘇轍在給他哥哥蘇東坡的信中痛心疾首地說道:「我這是破家嫁女」。新娘父母雖然多少有些耿耿於懷,但也只能隨「厚嫁」之風,為女兒的婚禮大操大辦。
倍受指責的「厚嫁」
凡事一旦過了度就會朝著反方向惡性蔓延。蔡襄在《福州五戒》中指出:「......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若不滿意,至有割男女之愛,輒相棄背。……此生民之大弊,人行最惡者也」財富替代了男歡女愛,「重財」讓婚姻背離了最初的目的,的的確確是「生民之大弊」。
也正是因為「厚嫁」之風,讓許多平民之女成為了「大齡剩女」。不是因為她們形貌醜陋,也不是因為品行不端,更不是因為她門第低下,只是因為她的父母難以為她置辦嫁妝。
在古代,尤其是講求倫理道德的宋代,嫁不出去的女子在眾人面前根本就抬不起頭。然而那些上門提親的男性,一開口就如司馬光所言:「將娶婦,先問資裝之厚薄;……至於立契云:某物若干,某物若干……」。一些地方官員甚至把殺棄女嬰的惡性案件歸咎與「厚嫁」。「厚嫁」讓男女雙方更加不平等,「重男輕女」的觀念愈演愈烈。
再者,因為嫁妝實在是過於豐厚,讓新娘父母不得不早早就開始著手準備。提倡「不可貪其閥閱之高,資產之厚」的袁採迫於無奈只好教導子女「中產之家凡事不可不早慮……至於養女,亦當早為儲蓄衣衾妝奩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費力。
若置而不問,但稱臨時,此有何術?......」嫁妝成為了新娘父母一個巨大的包袱。宋代士大夫們敏銳察覺到了「厚嫁」帶來的壞處,於是非常多的人選擇寫文批評「厚嫁」之分,並且規勸人們要革除這樣的陳風舊俗。
愛情才應該是決定婚姻的考慮因素。我們現在所說的「門當戶對」,也只是認為男女雙方在相近的家庭出生長大,三觀會更可能趨於一致,這樣婚姻關係會相對穩定美滿。
而且差不多的家庭也不會造成二人在婚姻中高度不平等,一方無需承擔過多的義務和責任。所以宋代的「厚嫁」對於我們來說還是很有借鑑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