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雜誌如何才能從琳琅滿目的報攤中脫穎而出?一個醒目的封面必不可少,尤其用知名的時髦人士做封面,更是事半功倍。而這個道理,人們早在民國時就知道了。
什麼是民國時尚範兒?我們或許可以從民國時期的雜誌封面略窺一斑。
1926年2月,被譽為「中國版的《生活》雜誌」——《良友》畫報創刊。《良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生活類大型畫報,由出版家伍聯德於1926年創辦於上海。它從一開始就摒棄了流行的月份牌式的畫像,而是採用摩登女郎的照片作為封面。
在一系列有效營銷手段推動下,《良友》迅速成為風靡全球華人世界的雜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畫報。
《良友》是首家大量刊登攝影照片的現代畫報,強調「圖配文」而非「文配圖」,重視攝影和美術,至今仍不無啟發意義。
《良友》畫報們利用封面人物,為我們呈現了民國時期最潮的範兒——名媛。她們顧盼生輝,富有韻味,有一種柔和的女人味和內斂的性感。即便不是出身名門世家的明星,也有一種新女性的風情。可見,名媛不僅僅是一種身份象徵,還是一個風格品味,一種形容,一種生活方式。
《良友》的封面女郎個個身材豐腴嬌豔,珠圓玉潤、柳眉鳳眼,宛如「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頗具時尚大片的質感,形成了一股濃重的「Vintage」時尚範兒。
出現在良友雜誌上的各類角色:
影視明星
在《良友》的封面人物中,出現頻率最高者當屬胡蝶、陳雲裳、嚴月嫻和李綺年。
20世紀30年代,海派旗袍形成並在上海大為流行,這種經過了海派文化再設計的滿族服飾迅速成為上海灘時髦女性穿著的首選,由此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海派風情。《良友》畫報第99期封面女郎阮玲玉,以嫻雅的身姿輕靠在牆面上,她身穿交叉斜紋的綠色旗袍,頭歪向一邊,略帶羞澀地淡淡地笑著,成為摹寫她內心世界的經典照片。1934年的阮玲玉已經是炙手可熱的電影明星。這已經是阮玲玉第二次登上《良友》畫報封面,第一次是在六年前的1928年《良友》畫報第30期,那時略顯青澀的阮玲玉身著黃綠色荷葉邊寬袖旗袍,她帶給讀者的是回眸時的淡淡一笑。
社會名流
徐志摩的交際花太太陸小曼在1927年登上了《良友》畫報第19期封面。而1939年4月,第150期《良友》畫報的封面人物,是適逢百歲大壽的教育家馬相伯。此時,正值抗戰進入艱難期,馬相伯出現在《良友》上,不僅是向這位「國家之光,人類之瑞」致敬,更是一種象徵,是中華民族古老而不屈的象徵。
女運動員
在《良友》第77期的封面上,大膽地出現了泳裝,封面人物是有美人魚之稱的楊秀瓊。儘管這時泳衣還顯得相當保守,上衣和短褲是連成一體的套式。但這種前衛方式一登場即引得滿城議論紛出。
女護士
然而,女性直奔前線廝殺抗敵畢竟不怎麼符合實際,即使這是所謂的新時代對女性的虛擬要求,因此,緊接著的第140期《良友》畫報採用了一張儀態端莊的女護士作為封面。這張由上海著名的滬江照相館拍攝的李靜宜護士照凸顯了時代的審美要求:不尚繁飾,追求健康和向上的精神品質。這也呼應了大時代對個人從自我走向國家的召喚。
軍人:
1937年7月,及時報導了「盧溝橋事變」的《良友》畫報第130期封面出現了一位名叫「鄭女士」的封面女郎,她身著印花的旗袍,扮著清新而不妖冶的美妝,有著民國女性特有的優雅態度,尤其是她那招牌式的迷人的微笑更凝定為永恆的瞬間,折射出那個動蕩時代中一股昂揚青春的朝氣。這位「鄭女士」便是抗敵獻身的女英雄鄭蘋如,她後來成為張愛玲小說《色戒》中女主人公的原型。
鄭蘋如
已故中國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和鄭蘋如的父親是素識,曾親口談過此事。在以後的年月中,《良友》也沒機會讚美這位壯烈殉難的中華女兒。」《良友》畫報打算刊登這幅照片時,鄭蘋如要求要隱去真名,以至於當時的編者和讀者們並不知道這位「鄭女士」是何許人。1940年,這位有著中日血統的國民黨情報人員因暗殺日偽特務頭子丁默邨未遂被害,她那永恆的微笑也定格在《良友》畫報的封面上。
那是一張身著戎裝的封面女郎,名為《新時代之中國女性》。她的背後是風雲突變的祖國大地,她目光如炬,神態堅定,雙手端著刺刀做刺殺狀,這顯然是在表達全民奮起抗戰殺敵的主題。雖然這一張封面不免給人以「擺拍」的感覺,但是《良友》畫報還是找到了以自己的美學來呈現時局議題的方式。
少數民族女性
1940年9月15日,第158期《良友》畫報出版了「新西康專號」 ,這是一期現代人文攝影家莊學本西康旅行攝影專號。畫報的封面印著一位生活在川貴地區的少數民族女性,她手中正在刺繡,面向鏡頭燦爛地笑著。只要一看莊學本黑白影像的「原片」 ,人們就能立刻發現照片著色師所進行的都市化的藝術加工和改造。這幅封面名為《刺繡》,民國畫家張修中著色。
責任編輯:憶苦思甜
壹號收藏官方合作電話:400-60-51580
客服☞ 微信號/QQ:250955904
《名家筆下的觀音畫像,珍藏!》點擊「閱讀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