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木屋依偎著一棵小杉樹,被藍色三角的背景凸顯出來。每當按照地圖指示找到這個標誌和「YHA」三個字母,背包客們就知道,他們終於到家了。這個藍色三角標誌代表的是在全世界青年人中享有極高聲譽的國際青年旅舍聯盟。
青年旅舍的概念起源於德國,本意並非純粹為住宿。上世紀初,經常組織學生於鄉間漫遊的德國教師理察·希爾曼有一天突發奇想,想通過給年輕人提供一個交流思想的場所來促進全世界青年人的相互認識,並認識和關愛大自然,發掘和欣賞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從而促進世界和平,這個交流場所就是青年旅舍的原型。
1932年,國際青年旅舍聯盟(簡稱YHA,即Youth Hostel Association)在荷蘭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成立,後將總部移到英國,這是一家非盈利組織,同時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和世界旅遊組織成員,在全球有四千五百多家青年旅舍和超過四百萬會員。
中國最早引入青年旅舍概念的是廣東省旅遊局,1998年廣東有了國內第一批青年旅舍,並持續在國內推廣這一概念。1999年中國國際青年旅舍總部成立,並被國際青年旅舍聯盟接納為附屬會員。據統計,2017年正式加盟中國國際青年旅舍協會的旅舍數量達300家。中國國際青年旅舍總部(廣州)網站列出的青年旅舍有137家,分布在27個省、市、自治區。
那麼,本文題目中的青年旅舍沒人去這個問題從何而來呢?這和國內旅遊及住宿業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來源於歐洲的青年旅舍本質是非盈利的組織,但在國內推行過程中一方面會產生運營成本,另一方面還要和同區域的旅館和客棧等「同行」產生一定程度的競爭,在貫徹青年旅舍宗旨和旅舍本身生存之間要取得平衡非常不易。
另一個困境在於,中國國際青年旅舍總部認為,青年旅舍這一品牌在國內遭到了侵權:不管是生意不好的特色客棧,還是急於攬客的家庭旅館,都打出了青年旅舍的旗號,儘管有時也叫青年旅社或青年旅館。這些「侵權者」提供的唯一服務就是一個睡覺的地兒,至於公共活動空間、自助餐廳、自助洗衣房和帶鎖的個人儲藏櫃等設施能省則省,而從床單的一客一換到房間和衛生間的保持衛生也都成了問題。中國國際青年旅舍總部只是一家公益性組織,當然既沒有法律依據也沒有權力和精力去「打假」。
當然,硬體設施、衛生情況、服務質量等多方面問題也大量存在於那些加盟的青年旅舍當中,這自然是出於經營成本和盈利的壓力--大多數業者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少部分有真正青年旅舍理想和「情懷」的經營者面對現實成本壓力,最後難免也會讓提供的服務變了味道。就這樣,不管是加盟的還是「侵權的」,好多青年旅舍都活成了它們本來所厭惡的「髒、亂、差的廉價住宿」的形象。
當經營者整天要操心經營成本和盈利的時候,青年旅舍的應有的氛圍也就只能放一邊了,就連組織活動也沾上了「賺錢」的味道。或許這一切都能讓在路上的背包客忍一忍,而不能忍的是,原本想在青年旅舍找一幫可以交流信息、約伴出行、甚至一起撮一頓並談論理想的旅伴,到了房間才發現上鋪或鄰床住的要麼是短期居住找工作的,要麼是長期包月打遊戲的。甚至,在旅遊旺季還能遇到爺爺奶奶帶著孫子孫女出來旅遊住青年旅舍。青年旅舍對住宿天數和入住者年齡的限制在經營壓力下也就拋之腦後了。
運營口碑非常好的專業青年旅舍當然也有,但上述問題也確實普遍存在。這些問題如要得到徹底解決,最現實的解決辦法就是引入社會贊助,在減少運營成本的同時,讓青年旅舍回歸其非盈利的本質。走出這一步很難,但發達國家確有先例。
你有沒有住過青年旅舍,是否也遇到過上面的問題?歡迎評論留言,如果想知道更多好玩的旅遊目的地,請關注「一葦旅行」,跟我一起去發現在路上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