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裡,神仙就應該是一種超脫凡俗,仙氣飄飄,與世無爭的形象。
在他們的世界裡,似乎只有真善美,而不存在高低貴賤或者權利地位的爭端。畢竟古往今來已經有太多神話故事,都在渲染著這種童話般的色彩,使人覺得神話世界就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不過這種想法也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因為真正的神話世界,其實並沒有幻想中的那麼美好。比如《西遊記》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書中的那些神仙其實也和凡人一樣,掛念著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以及各自的影響力。
就像在物質世界中的我們,需要金錢作為資本一樣,神仙們也需要用一種特殊意義上的「錢」,來滿足自己內心中的欲望。
正所謂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那麼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就是舞臺若有多大,心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大。那些站在西遊世界頂層的神仙們,他們心中的欲望也早已隨著崇高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龐大。因此,他們所需要掌握的資本,也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想像。
西遊世界中的神仙,沒有理由平白無故為普通凡人服務
凡人們生活的地方隸屬於凡間的四大部洲,分別為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
而神仙們則生活在高高在上的天宮聖境,或者坐落於名山大川之中的人間仙境。
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況發生,兩者之間其實完全沒必要產生任何交集。因為相對於凡人們來說,神仙已經算是另外一個層次的生物。即使普天之下沒有一個凡人,那些神仙們也依然可以活的逍遙自在,因為他們之所以能夠長生不老,是憑自己修煉得來的神通,與凡人們沒有任何關係。
在這裡有必要聲明一下,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神仙是需要積德行善,積累功德,然後才能保證自己位列仙班,才有資格享受長生不老的果實。可是在《西遊記》中並沒有這個設定,比如孫悟空就是跟隨菩提祖師學了幾年法術,在此期間根本沒有做過什麼積累功德的事情,後來不也一樣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嗎?
所以說,《西遊記》中的神仙沒有必要為凡人提供免費服務,所謂的除魔衛道、守護天下蒼生,對他們來說根本算不上強制性要求,同時也沒有這個義務。
那麼此時問題也就來了,居然《西遊記》中的神仙們沒有守護天下蒼生的義務,也沒有除魔衛道、普度眾生之類的強制性任務。可他們為什麼還要主動做一些事情,讓世間的普通人去認可他們呢(如佛祖傳經東土)?
在神話世界裡,神仙的地位和其自身影響力息息相關
在解答上文提出的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一個現象:《西遊記》中的神仙也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的地位和權利都各不相同。
其中玉皇大帝是三界中的最高主宰者,掌管著天、地、人三個大世界,天地之間的萬靈以及諸天神佛,都在他的領導之下。所以他是整個三界中最牛的至高神,連如來佛祖都要聽命於他。
此外還有太上老君,雖然他不向玉帝那樣擁有掌管三界的權利,但他卻是所有神仙裡面輩分最高的,而且是整個道派的始祖。尤其是天庭派系的許多神仙都是人家的徒子徒孫,因此太上老君得以在神仙界擁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哪怕是玉皇大帝見了他,都要恭恭敬敬的叫一聲太上道祖。
如此一來,正式說明了《西遊記》中神仙們的那地位,其實取決於他們的影響力。太上老君正是因為自身影響力夠大,所以才能夠被玉帝尊重。或者也可以說對於太上老君而言,天庭裡的道派神仙,就是支撐他擁有崇高權利和地位的雄厚資本,是其自身影響力的根源。
但是像他這樣,能夠在神仙圈中產生巨大影響力的人畢竟少之又少,因為輩分這個東西根本無法強求,即使是神仙也沒辦法讓自己早生幾萬年。
不過俗話說的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其他神仙們雖然難以在神仙界為自己塑造出巨大的影響力,但是卻可以把目光投向另外一個層次——凡間。
因為相對於神仙來說,普通凡人的心思要更加容易掌控。更何況,那些神仙們還擁有著超越所有凡人的法術與神通,這種強大的能力使得他們能夠在凡間迅速樹立起自己的形象,並且將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迅速收攏為自己的資源,以此來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影響力。
例如原著中的如來佛祖,他之所以要把大乘佛法傳往東土大唐,其真實目的真的是為了普度眾生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為何不讓唐僧帶走完整的三藏經書,反而只給一藏之書。
而且當唐僧取回真經之後,他也並沒有給對方足夠的時間去翻譯和解讀經書。
如《西遊記》原著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長老捧幾卷登臺,方欲諷誦,忽聞得香風繚繞,半空中有八大金剛現身高叫道:「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這底下行者三人,連白馬平地而起,長老亦將經卷丟下,也從臺上起於九霄,相隨騰空而去,慌得那太宗與多官望空下拜。
由此可見,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等人的「釣魚」技術,真是相當的高明。之前先是有觀音菩薩在水陸法會上當眾宣揚大乘佛法,最後又趁唐僧聚眾講經來這麼一出「活佛顯聖」,這兩次舉動當真是賺足了眼球,大大提高了佛教在東土大唐的知名度。
所以這樣算起來,如來佛祖的真實目的顯然已經不言而喻。整個取經計劃其實就是為了給自己打個廣告,好讓更多人成為他的信眾,用今天的話來說有點「割韭菜」的意思。
因為在三界之中,信奉他的人越多,那麼他在神仙界中的地位自然也會隨之水漲船高。在這種情況之下,四大部洲的芸芸眾生,也就在某些程度上成為了神仙們的基礎資本。
因為信奉者和支持者的數量,以及地域的廣泛程度,代表著他們在三界中所受到的認可度。誰的認可度越高,影響力自然也就越大,與此同時,其地位也就越高。
可以打一個比方,如果在三界之中,如來佛祖的支持者多於玉皇大帝的話,那麼他的地位就有可能凌駕於玉帝之上。而玉帝之所以能夠一直穩坐三界主宰的位置,也正是因為《西遊記》中的三界生靈都在信奉著他。
而且在這方面,玉帝也一直都在小心翼翼的維持著,比如鳳仙郡疑難就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只因為當地郡侯對其不敬,玉帝就給當地降下了三年旱災,最終直到這些人磕頭認罪,對天祈禱表示虔誠,他才心滿意足地撤銷了災難。
這些故事都可以證明,《西遊記》中的神仙一直都在想方設法地聚攏更多資本,以此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從而達到穩固或者提升自身地位的目的。而他們眼中的資本,則正是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甚至對於某些頂級大神來說,那些普通神仙也只不過是他們的資本而已。
與現實對照之後的結論
在虛擬的西遊世界裡,那些神仙們將普通凡人當成資本,來穩固自己地位和影響力的舉動,固然顯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如果根據現實中的一些情形進行比對,事情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和清晰。
因為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明顯的資本就是金錢,我們要想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加龐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資本界內部或者商業界),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努力掌握更多的資金量。所謂的資本運作也正是如此,都是通過對大量的資金或者資本進行操作,從而實現盈利性增長。
而這些資本的持有者,在實現資本增長的同時,其在資本界的影響力也會隨之擴大,地位也會逐漸攀升。
此時如果把《西遊記》中的神仙界比作一個商圈或者資本圈,而像如來佛祖和玉皇大帝這樣的仙界大佬,就是大量資本的持有者。無論是四大部洲的普通凡人,還是三界之中的其他芸芸眾生,包括一些地位低下的神仙,都可以算作是他們的資本,是他們展現自身影響力的載體,也是確保其地位的基礎組成部分。
如果把話說得再明白一點,則可以這樣理解。普通人可以通過金錢來擴大自身影響力,甚至提高自己的地位,而《西遊記》中的神仙們,則通過信奉者的數量來達到這一目的。
或者也可以說,三界之間的芸芸眾生,其實就相當於他們的「錢」,也可以被稱為資本。
與此同時也可以看出,西遊世界中的神仙,其實也不免有些世俗的味道。普通人爭名逐利,追求地位和影響力,他們也一樣不能免俗。只是那些神仙們博弈的棋局過於龐大,以三界為局,以眾生為子,將三界中的芸芸眾生,都當成了自己資本運作的一部分,使那些普通凡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可見,《西遊記》絕不是在寫一部虛無縹緲的神話,此書不像那些童話故事一樣唯美,也不像簡單的神話傳說那麼片面。而是在以神話的形式,刻畫著現實中的種種局勢,訴說著最真實的人心和人性。
書中的那些神仙,也可以看作是一些人物內心的形象化體現,是真實世界在神話層次的投影。
結語
世界上哪有什麼神仙,有的只是一些人為塑造的神話。但是在這些人為塑造出來的神話故事當中,卻往往沾染著非常濃鬱的現實意味。
如果拋開那一層帶有神秘意味的表象,就會感覺到,其實神話和現實都建立在同樣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