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多香友對制香的程序感到好奇,本文就談談制香的相關的內容。
制香程序包含:原材挑選、理香、打粉、過篩、配香、加黏、塑形、陰乾、窖藏等過程
其中每步都對香韻影響甚巨,處理手法也是人人不同,再加上所處的地域,溼度,溫度等外在環境的影響,成品韻味差異巨大。所以,制香的苦衷,實是點滴在心頭啊。
一、原材挑選
原則上在之前的文章都有論述過,辨香不外乎「看聞摸燒嘗削」六法,此文不再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作為打粉之用,殼料乃相當不錯的選擇,油脂不錯,性價比也高,相較於塊料,殼料輕薄較易打粉,其中蟲漏清甜,也是制香相當討喜的香材。
二、理香
此乃相當重要的環節。制香用的材料,務必清理乾淨,包含泥土、沉膽、明顯的白木都應儘量去除。本步驟對香韻影響極大,不可不慎,但由於清理香材,往往耗料甚多,依我的觀點,常有清理不徹底的情形,這反應在香韻上就是帶有雜味,味道上很難乾淨明澈。
其實,沉香香品本非生活必需,作為一種享受、一種品味,一種嗅覺與心靈的盛宴,既然已選用純沉香香品,何不追求其最純粹的香韻呢?
所謂純粹,並非指制香的每份原料都要採用高檔而昂貴的原材(事實上焚香講究搭配,都用好料還未必配得出好香),而是每份原材都經過去汙存精,來展現其最佳風貌,如此方不負上天賜與吾等之恩物,而此非徹底清理不能得之。
三、打粉過篩
再來將清理乾淨的香材進行打粉過篩,近一步去蕪存精。其中關鍵在打粉分寸之拿捏,需一定經驗累積方得其奧,諸家所見亦未必相同。
四、配香
本步驟最為考較制香師的功夫。如前所述,均用好料,香韻未必好,反而產生壓抑者有之。香韻本質在搭配,但純度厚度不同者,未必能靠量多量寡使其搭配者有之。身心狀態造成制香與日後品聞之覺受甚殊者有之。
故欲制上品好香,除經驗之積累外,平日之身心修養亦甚為關鍵。
各位試想,影響香韻的因素甚眾,本已不易掌握。若再心浮氣躁,又或汲汲營營者,制香安能達入微之境呢?入微甚難,得之有幸。
五、加黏粉、塑形
若僅想打香篆,到此步即可,若想製成線香、盤香,則還需塑形。而塑形又非先加黏粉不可。
純沉香粉不加黏粉,是無法搓香塑形的,至於黏粉的比例,就和沉香的油度、黏粉的品質以及想塑的形狀有關。
一般而言,沉香油度越高,黏粉比例可以越低。黏粉品質粘性較高,比例能越低。形狀越單純,黏粉比例能越低。
常見的黏粉有榆木、楠木等。一般說來楠木較榆木好,老黏較新黏佳。此又何解?答案很單純,諸君自行點過這黏粉即知,所謂好黏粉就是影響香韻較少的黏粉,所以要黏性佳(能加比較少),味道淡的。
我制香,一般黏粉均在8%以下,故香中油度必須達相當水平方可。
六、陰乾、窖藏
基本上此兩步就是放置香品於一般室內,溫溼度適當即可。
分成兩階段來說,是因為意義上不同。陰乾是指剛製成的香要把制香時加入的水份蒸乾,而窖藏的目的是讓香品的韻味醇化融合。
何謂香韻的醇化與融合呢?以我的經驗而論,醇化是指香韻由帶稜角變得圓潤而厚實,融合是指一道香品中的數種味道由各自為政轉為和諧一統,妙哉!
這兩步看似尋常,但如前所述,這制香的每步都對香韻影響極大。未充分陰乾的香,是難以入品的,燥味太重,且諸味明顯協調不足。
天然的沉香愈藏愈香,這部分與油度相關,油度愈高,變化的潛力愈大,在窖藏中達到極限的時間也會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