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卑的孩子是非常可怕的,有些孩子雖然很優秀,雖然很努力,但是他們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依然會從內心裡覺著很自卑,覺得自己做不好,對於自己的能力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在他們以後未來的人生規劃裡,這點也是非常不利的。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很多精神病理現象的出現都與對自卑心理處理不當有關。
孩子不可能沒有優點,於是心理學家換了一種做法,讓同學們互相說他人的優點,果然就說出了不少條,問被說的同學,大體上也能得到認可。
為人父母后越發地希望孩子可以過得開心快樂,擁有健全的人格,家長們也更加願意看到孩子自信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但是不可置否的是當下孩子們所承受的競爭壓力更加明顯,如果家長們一味地沉浸在要求孩子更優秀、更出色的幻境中,那勢必會忽略孩子的內心世界成長。
我們不得不思考,父母究竟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才是最正面的,才是可以讓孩子自信而快樂的?
自卑的反義詞是自信,自信的孩子勇於展現自己,語言能力優秀,行動活躍,與之相反的是,自卑的孩子怯弱,害怕和他人交流,因此表現的安靜不愛說話。無論是原生自卑還是次生自卑,自卑的孩子害怕犯錯,害怕被別人看不起,最好的避免方式就是不說。
「自卑」二字聽上去不痛不癢,其實背後暗藏的深意卻細思極恐。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教授始終認為自卑是孩子對自我價值的否定,他們不相信自己能成功,也不願意做出任何嘗試,是拒絕社會關係的第一步,另外,自卑的孩子不是一定就是內向的。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人生而自卑,自卑促使弱小的無力的嬰幼兒一步一步克服自卑,追求卓越。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說:「自卑是個體進步的動力,是追求優越的源泉。」
身體上的疼痛可以用藥治療,但是心理上的傷痛卻無法用藥醫治。我認為應該讓孩子們知道,生命和心智都屬於自己,無論長得美與醜,成績好與壞,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父母要經常和孩子講,失敗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相信自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無法替代的,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自卑與自信其實是一體的,正如硬幣的正反兩面,只是有的孩子過於看重自卑的缺點,忽視自己自信的優點,如果一個孩子一直被自卑心理籠罩,其身心發展、交往能力等都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