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抬頭、二挺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這些都是寶寶周歲前發育正常的一些表現。
除了上一句以外,相信這句話很多家長也聽家裡面的長輩說過:多趴一趴,有利於孩子成長,不僅對孩子有好處,也為父母省去了很多麻煩。
那讓孩子多趴趴到處有什麼好處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寶寶「趴趴」好處多
促進肌肉發育
比起爬和走路,讓孩子趴著,不太受到家長的重。但研究表明:爬行能夠促進孩子的前庭發育,對孩子的平衡感有一定的好處。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的是,在孩子學習爬行之前,趴著才是小寶寶的最佳的運動,更是孩子發現一切運動的基礎。
在孩子清醒的狀態下,趴著很有益處,因為常趴著可以促進孩子腰背部,頭頸部以及四肢肌肉的發育。
同時趴著還能幫助全身肌肉協調性的發展,抬頭,翻身,爬坐和走需要利用的肌肉群,趴著都能鍛鍊到孩子趴著可以學習如何伏地挺身起身體,翻身坐起爬行和拉著站起來。
防止寶寶畸形偏頭
如果寶寶整天看著天花板仰臥躺著的話,後腦勺就會慢慢變得扁扁的,平平的。
而趴著,可以有效的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可以防止孩子頭型畸形偏頭,讓孩子頭型看起來更完美。
另外,整天躺著的孩子相比,它只會讓孩子從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視角來看世界,這有利於他更好地探索周圍的世界。
促進抓、捏、拿的動作發育
當孩子趴著的時候,手和胳膊必須支撐住身體,而用手掌支撐,要比用拳頭支撐更省力。
所以孩子會下意識的張開手,孩子的手一旦能完全張開,抓拿的動作就會逐漸有了。
剛開始的時候,他只會大把握,手指的靈活度還不夠,然後力量逐漸會往指尖的方向移,慢慢就會用手指捏了。
由大把握到手指捏,精細動作逐漸出現,所以從伸手、抓握、傳遞到手指捏拿,這個過程的前提和基礎就是趴著。
拓展認知能力
孩子在躺著的時候孩子的視野就受到了阻礙,當視野受到阻礙的時候,孩子的其他感官就會變得很靈敏。這樣孩子在認知世界的時候,才能不僅限於眼睛。
而且在讓孩子趴著的時候孩子的視野也會變化,孩子的視野從上方變成了孩子的頭頂。他的感知的世界就不一樣了。
不僅鍛鍊了孩子的頸部肌肉,還讓孩子的感知的範圍換了一個角度,更好的感知周遭事物,也能拓寬孩子的興趣。
雖然趴著好處多,但有些家長覺得寶寶經常趴著會擠壓到肺部,影響身體正常呼吸,即使有很多好處家長也不敢輕易嘗試,那麼家長的這些擔心到底有沒有必要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寶寶趴著危險大?
那是你沒找對方法!
趴著會壓壞孩子的器官?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的想法,其實這樣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孩子趴著的時候和躺著的時候一樣,心肺都在胸腔的中間,我們現在之所以覺得趴著會累,是因為我們平常都以躺著休息為主。
趴著時會因為肌肉不適應,造成心跳和呼吸加快,跟壓迫心臟也沒有關係,當孩子趴著時,他們會自行調節運動和休息,是不會被累壞的。
趴著會造成孩子窒息?
想這是所有家長最為關心,也最擔心的一個問題。
有些家長不敢讓孩子趴著,擔心會造成窒息,殊不知,經常趴著頸部和背部肌肉得到充分鍛鍊的孩子,他們窒息的概率比沒有經常趴著的孩子更小,原因是他沒有足夠的能力抬起頭部去呼吸。
需要注意的是,三個月以內的小寶寶是不建議趴著的,滿三個月以後就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趴著玩,趴著睡,在趴著的時候家長要在孩子身邊,防止孩子出現意外。
「趴趴」的正確打開方式
趴著的時候陪伴左右
家長可以和寶寶一起趴在地板上,鼓勵他、跟他講話、搖搖撥浪鼓、做鬼臉、玩捉迷藏。
也可以把孩子放在床上,靠近床沿,家長坐在床邊,臉靠近孩子。
這個姿勢會讓寶寶更容易跟家長進行互動,也會讓寶寶覺得舒適。
為了避免趴趴時枯燥,家長可以支起一本紙板書或放一個玩具在寶寶跟前。
或者有燈的、帶鏡子的、會動的畫面、音樂、吱嘎發聲的都可以,能夠緩解趴趴是無聊枯燥的情緒。
訓練寶寶獨立支撐
當孩子頸部有一定的力量時(可以控制頭部之後,還不能支撐起前臂),可以在寶寶的胸前或腋下放一塊毛巾或一隻枕頭,把他的手放在枕頭前方(如果他試圖翻過來,你可以用手按住他的屁股)。
等到孩子能夠獨立用前臂支起身體了,再把枕頭抽走,讓他鍛鍊自己的運動能力。
選擇好的訓練時機
寶寶過餓或過飽時都不適宜趴著,最好是餐後一小時,可避免吐奶或反酸。
當寶寶開始哭鬧(即使只玩了一分鐘),也要試著跟他講話,與他玩耍來安撫他一會兒。當他趴夠了就把他抱起來,稍後再趴。
注意:有的家長發現換完尿布給寶寶趴一會兒是個不錯的選擇(讓寶寶趴一會兒給他換個視角,會讓他很開心),注意要抓緊他,以防滾落。
END
來源:麗家寶貝
聲明:轉載僅作分享,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