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曲靖市麒麟區結合區域地形為山地丘陵的特點,因地制宜,以示範區創建為輻射帶動,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及裝備,培育壯大農機服務組織,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9年12月,麒麟區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榜單。
使用農機好處多
近年來,每到春種秋收的季節,在麒麟區的山坡上、稻田裡,遠遠就能看到收割機在田間地頭馳騁。昔日農民頂烈日、冒細雨奔忙耕作的景象一去不復返,因為他們使用了由鋼筋鐵骨鑄成的耕作能手——「鐵牛」 。
機械化插秧(麒麟區農機中心供圖,2020年5月)。
「過去,一戶人三四畝地,收水稻時七大姑八大姨都得叫上,10來號人才收割得完,一天下來累得全身酸痛。」
「你看看,這臺機器開過去一趟,輕輕鬆鬆就把整地、施肥、播種同步完成了,省心省力效率還高。」
「一臺機器一天的費用800元左右,而一個人工一天只能栽插1畝,一天的平均費用150元左右,10多人一天的用工成本要一兩千元,使用農機後,生產效率提高了,還節約了成本。」
麒麟區農機中心主任王建華在珠街街道湧泉村委會推廣農機時,常和水稻種植戶、農業合作社算起細帳。
機械化收割麥子(麒麟區農機中心供圖,2020年4月)。
為深入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麒麟區堅持抓關鍵、補短板、促全面,努力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植保、烘乾等全過程、全鏈條機械化水平,以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及裝備、培育壯大農機服務市場主體、探索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改善農機化基礎設施為主要手段,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19年以來,麒麟區累計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856萬餘元。目前,麒麟區農業機械擁有量達33914臺(套),農機機械總動力超2.3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穫綜合機械化率達54%,水稻耕種、收穫綜合機械化率達88.6%。」王建華介紹說。
全程機械化面積擴大
目前,麒麟區實有耕地面積64.11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0.2萬畝。截至2020年,全區共建成6個標準化育秧基地,6個千畝連片核心示範區,實現5個整村推進,2個整鎮推進,水稻機械化生產實現全覆蓋。
搬運秧苗(麒麟區農機中心供圖,2020年5月)。
「水稻生產機械化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實現了機器替代人工,滿足了規模化種植需求。通過測產,推行全程機械化技術後,僅育秧、插秧環節,每畝節約勞動力綜合成本450元,平均每畝增產90.5公斤。」麒麟區農機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呂利斌介紹說。
為加快推廣農業生產機械化,麒麟區整合優勢資源,聚焦耕、種、管、收等六大生產環節,改善農機作業條件,補齊生產薄弱環節的機械化作業短板,優化升級裝備設施,使機械化集成技術推廣應用效果明顯提高。
隨著各項措施的實施,全區水稻、玉米、馬鈴薯的全程機械化示範面積進一步擴大。在此基礎上,麒麟區結合玉米綠色高質高效創建,以深松整地,精量播種為突破口,試驗示範推廣免耕播種、膜上播種技術,在越州鎮、東山鎮,玉米機械化播種面積達6400畝。東山鎮、三寶街道長坡村委會引進山東、內蒙等外地種植大戶,採用全程機械化種植馬鈴薯,面積達3600畝。
合作社示範效果顯著
「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是麒麟區人均耕地面積不多的真實寫照。這也決定了麒麟區不可能搞大規模農業、大機械作業。然而,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麒麟區通過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了小農戶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有效銜接。
農業機械化流水線生產(麒麟區農機中心供圖,2020年4月)。
利用自身掌握的技術和農機設備,珠街湧泉利民農機專業合作社全面開展機械化耕作,實現年均機耕3500畝、機械化移栽2000畝、機收1200畝以上。在服務本地農業生產的同時,該合作社還輻射帶動周邊機械化耕種面積達500畝以上,合作社年均收入超過100萬元,為群眾減少勞動力成本支出80萬元以上。越州欣安農機專業合作社育秧技術成熟穩定,2020年,除完成本地生產訂單,又承接省內外訂單2600多畝。
目前,全區正常經營的農機合作社有8家,初步形成覆蓋生產、供應、維修、技術培訓、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應用等環節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隨著「合作社+基地+農戶」「訂單生產」「代耕代種」「託管服務」等新型生產模式逐步成熟,麒麟區培育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
圖文:劉梅芳趙會全
編審:竇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