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絮
水仙花秀麗素雅,品性高潔,其葉挺拔翠綠,白玉瑩潤的花朵生於綠葉叢中,翠綠、玉白、金黃三色相映,玲瓏剔透,色香俱全,和諧美麗。水仙花品種極多,花態差異很大。顧名思義此花是「水中仙子」,故又有「凌波仙子」之稱。「凌波仙子生塵襪,波上輕盈步微月」水仙綠裙青帶,不沾塵土,娟秀素雅,凝姿約素,婷婷玉立於清波之中,不僅具有春蘭一般淡雅嫵媚,又有蘭蕙般的典雅含蓄。所以水仙又被稱為「麗蘭」。水仙花與「蘭花」、「菊花」、「菖蒲」並稱為「花草四雅」。宋代詩畫家黃庭堅詩中寫水仙花道:「借水開花一枝奇,水沉為骨玉為肌。暗香已壓酴醚倒,只比寒梅無好枝。」詩人用比喻和對比的手法刻畫了水仙花的精神與性格,突出了水仙花的幽香與柔美。清代康熙皇帝也作詩對案頭的水仙花鐘愛有嘉。寫道:「翠帔香冠白玉珈,清姿終不淤泥沙。騷人空自吟芳芷,未識凌波第一花」,「冰雪為肌玉煉顏,婷婷玉立藐姑山。群花之在軒窗外,那得移來几案間」。
據《新唐書》、《唐會要》、《中國通史》記載,自唐太宗貞觀十七年至唐玄宗開元十年的80年間,當時的佛林國曾五次遣使入唐。帶來了「根大如卵,似蒜的花卉,不結子,冬生夏死」極為高貴的水仙花。古稱的「佛林國」就是如今的歐洲義大利,這樣看來水仙花從歐洲引入我國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水仙江南處處有之」古時以嘉定、蘇州、金陵為最。現在我國的水仙最大生產地是福建漳州,那裡生產的水仙馳名中外,每年出口鱗莖數達百萬隻之巨,是我國傳統的出口花卉之一。
2、 生態習性
水仙是多年生鱗莖草本植物。鱗莖皮褐色,根須白色,葉寬線形,先端圓鈍、粉綠色。花葶直立,有花3~8朵,排成傘形花序。又名「雅蒜」、「天蔥水仙」,屬石蒜科水仙屬。水仙分布於我國浙江、福建等地。西藏全國各地均有種植,水仙喜溫暖、溼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多雨的地區。喜水,喜肥,要求排水良好、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土壤。水仙花喜陽光充足,長時間光照可以有助於花葶伸長。水仙為秋植球根花卉,秋季生長,早春開花,夏季休眠。
3、 栽培要點
家庭一般不種植水仙。而只水養。所以它的上盆與其他的植物不同。水仙的水養有「選球」、「上盆水養」、「盆養管理」三個方面:
(1)選球
水仙在國內主要有兩個產地,產於福建漳州,稱為「漳州水仙」。這種水仙球大花多,一球有多枝花莖。產於上海崇明,又稱「崇明水仙」,一球只有一至兩個花莖,不適宜單球栽培,常用幾個球拼在一起水養觀賞葉非常美觀。一般選擇水仙應選擇鱗莖大、扁闊矮胖、頂部粗、鱗莖盤基部寬厚突起的一種。這種球莖開花多。水仙的級別叫做「樁」,水仙的球莖在運輸的時候要用一種專門的簍子,球越大裝的就越少。也就是說:20「樁」的比30「樁」的球莖要大。大的球莖內含的養分足,花頭多。正常的水仙鱗莖需在大田中栽培三年,如年限不足,一般無花或極少花頭,花序發黃乾癟。
探芽是用手捏鱗莖球判斷球內的花頭多少的一種方法。鱗莖球抗指力強的是花,抗指力弱的為葉。一般主莖外的側莖左右以對稱為好,球的外部包裹的膜質磷片,薄而完整,褐而發亮,沒有斑點,緊貼主莖,中部堅實略有隆起,這些是水仙鱗莖充分成熟,並孕育著飽滿花蕾的標誌。此外球莖的頂部頸要細而緊。下部莖盤要寬闊,略凹陷而又豐滿,四周有較多的原根基,這樣的鱗莖,水養後根系發達,植株健壯,開花繁茂,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水仙選型是根據培植者的愛好,選擇適宜的球莖形態如「壺型」、「筆架型」、「蟹爪型」等。
(2)上盆水養
雕刻是水仙人工造型的藝術。根據水仙的葉或花梗被刻傷後生長不平衡的原理,不受傷的生長的好,受傷的停止生長或緩慢生長,使葉片或花朵產生彎曲、歪斜、扭轉姿態。但雕刻過度創傷過重也會使水仙花苞受損,鬚根折斷過多。正確的雕刻具體步驟是:在球莖的前方,劃出雕刻的橫直線條,橫線平劃在球莖盤上約1釐米,線條中間高,成弧形,直線由球頂兩側劃至與橫線兩頭的交接處;剝除橫直線內的鱗片,使花箭露出,花箭之間的鱗片也要雕去;水仙的校形工作應在未雕葉片生長之後進行。
組型是將球的結合處切平、拼合,再用竹籤插球固定。組型後的水仙應先浸在清水中,流出粘液,每日洗淨。2~3天以後水養。
浸洗可防止鱗莖腐爛及變色,水仙鱗莖內流的汁液營養豐富,容易滋生細菌,故雕刻後的水仙一定要洗淨。為保證根系的迅速生長和防止傷口發黃,應該用脫脂棉或紗布蓋住鱗莖的傷口及鱗莖盤,將棉花或紗下垂入水中吸水。
雕刻數量較多的,可先用較大的盆、盤水養,待含苞欲放時,再移入精製的「水仙盆」中。
上盆的方式有仰置即傷口的一面向上放置,根部向側面生長,這種造型成為「蟹爪水仙」;豎直也叫正置即葉向上跟向下的方式放置,也叫「玉壺春色」;倒置即把雕刻的一面向下,此時葉向下,根部向上。鱗莖好像大象的身體,鱗莖的芽向上如同大象的象鼻。這種造型叫做「玉象馱寶」;俯置即反置將完整渾圓未受傷的鱗片一面朝上,如同蟹殼。傷口的一面朝下,曲卷的花梗、葉片生向四面,恰是蟹爪。這種造型叫「橫行螃蟹」。俯置水養要防止花梗即鱗莖黴爛,可把鱗莖墊高使其離開水面,只讓根部入水。
水仙自雕刻浸養至開花約需25~40天,水養初期必須每天更換清水,注意水高應在傷口之下,並每天噴灑清水1~2次。後半個月每兩天換水一次。置於陽光充足之處,當室溫高於20℃易造成「啞花」,即花苞枯萎空癟,株形疏鬆,葉徒長鬆散。必須注意。
水仙水養,可用砂石或粗砂壓住已有花的水仙球的根部,不使花枝歪倒,同時有利於嫩根吸水透氣。為增加美觀,用南京的雨花石壓根最好。
(3)澆水
一般水仙花加水以淹沒球莖的三分之一為宜,勿過淺或過深,否則會造成花苞萎縮,枝葉枯黃。為防止爛根要每隔三天換一次水,用沙的要適當減少換水的次數,但要注意補足噴水的深度。換水時要特別注意輕拿輕放,不要碰傷花的嫩根。在水中加如0.05%~0.1%的化肥,可延長花期。
(4)光照
光照不足,水仙花會出現枝葉向上徒長,花頭瘦弱,姿態欠佳,所以水仙花在開花之前必須放置在向陽處培養。
(5)溫度
水仙花雖然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在低溫下生長緩慢,花期延遲,在春節前要增溫,在白天要把水仙花放置在陽光處,室內應放置在南面向陽的玻璃窗下,直到開花,晚上水仙花不要放在室外。開花期如趕不上節日的需要可以採取增溫催花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水仙花上套上一個合適的透明塑料口袋,用電燈的熱光增溫,待塑料罩內的溫度達到23℃時,停止照射,也可在水中放一些熱水,使水溫提高到12~15℃。
4、 有問必答
(1)如何培養水仙的休眠球?
水仙花休眠球的培植要60天左右才能開花,採用的人比較少。按60天計算,元旦節開花的水仙花,10月下旬開始剝衣;春節開花的11月底12月初開始剝衣。所謂「剝衣」是剝去球莖外的一層褐色外皮;切球是用小刀在球莖的上半部左面和右面三分之一處先向下橫切,再向上橫切去兩三層鱗片,同時在芽的作左右兩側正中向下縱切一刀,至球的半腰為止。操作時注意不能碰傷芽頭。用小刀將老根和泥土清除乾淨。再將切好球莖的水仙花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兩天,讓球內的膠汁流出來,洗乾淨後可開始催芽。把球莖排曬於陽光下,在上面加上13~16釐米的礱糠,每天澆一次水,使礱糠保持一定的溼度和溫度,排球初期,早晚要蓋塑料布,中午蓋帘子,一周以後水仙開始萌發新芽,10天以後開始曬太陽,,如遇低溫和早霜,要覆蓋保護。精心培植50天,花頭就會竄出來。此時把「水仙球」取出衝洗乾淨,移到水盆中繼續水養。
(2)水仙的切花如何保鮮?
水仙切花要經過低溫、氣控、降壓等技術處理。0℃以下會凍傷,0~3℃可保鮮59天,2~3℃可保鮮34天,以0~5℃為最好。除了溫度以外保鮮劑是關鍵措施,它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抑制植物體內的活化酶的作用,防止生理堵塞,降低PH值,沉澱水中的有害物質,抑制水的蒸騰,抑制乙烯產生,延緩老化,還可以補充能量和營養。
(3)露地如何栽培水仙?
水仙的栽培是「五月收根用小便浸一宿,曬乾,伴溼土,懸當火煙所及處。八月取出,瓣瓣分開,用豬糞拌土植之,植後不可缺水」這是老辦法。現在通用的方法是,每年霜降前後下種,將水仙埋入土中,第二年端午前挖出,洗淨曬乾收藏起來,霜降時再下種培植。如此反覆三年,才能抽箭開花,上市出售。大面積露天栽培水仙,只適宜在我國江南溫暖、溼潤的地區,有旱地栽培法、灌溉栽培法和無土栽培法三種。北方只宜盆栽水仙。
(4)水仙有藥用價值嗎?
水仙性寒味苦、辛,以花和鱗莖入藥,有消熱解毒、消解散腫的功效。水仙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入藥內服宜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