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濟淺解《論語》子曰:作者七人矣

2021-01-08 虛空濟

《論語》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曰:「作者七人矣。」

作者:避世者。能做到這樣的有七個人,然後關於這七個人是誰呢?眾說紛紜,所以我們也不去猜測是哪七個人。

我們來思考這件事情,他認為的賢者,可以做到這樣的七個人,一定是離他不遠的。比如說:跟他同一個時代的,或者是距離他並不遠,他是可考的,他是對這些人非常了解的,所以說能做到這樣的有七個人。

包括我們說孔子三次問禮於老子,包括我之前講的道家的人—微生畝……這些人都是可以看到的;都是看到那個時代背景下,很多事情是不可為的。

包括孔子,難道自己不知道嗎?知道呀!可是自己不能避世,自己要去做事情,要去儘自己的力量。

我們之前學過《述而》篇的時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竊:就是私下的意思。私下其實我是羨慕彭祖這樣的生活的,飄然物外多好啊!所以你看,孔子自己也說:他也嚮往老彭這樣的生活,他可以飄然物外;他可以不理世事。而我呢?可能還是不舍吧!

注意呀!這個很有意思,我們來思考這個事情:他既羨慕能做到避世的人,又不羨慕。如果那個真的是他追求的,他就去了。所以你看,這個思維特別有意思。

你去思考我們的生活當中是不是這樣的?我們好像也不羨慕別人的生活,你看似是羨慕的,你真的羨慕嗎?你要真的羨慕你就去了。

比如說:我看他的生活好,我也想過那樣的生活。你真的想嗎?可是,你說你不想嗎?也想。所以你看,這是很好玩兒的東西。既讚美別人,但是其實呢?也不想去做那樣的人。比如說:我們在不停地做事情,有的時候特別累,特別不被人理解,被人誤解,像之前講的誹謗。

難道有的時候也不想嗎?你說:自己飄然物外多好,何必這麼操勞呢?但是想一想,你還有很多的不舍呀!你又於心何忍呢?做不到啊!所以它是一個很好玩兒的思維方式。

「清新」(跟著學習的朋友)講得非常好:我羨慕一個人,但是如果要我和他換一下,我又不願意。對了!就是這種感受。

所以你去想一想,有的時候在抱怨,對吧?我太累了;我好辛苦;我好喜歡他那樣的性格。所以剛才清新講得對啊!你喜歡他的性格真讓你和他換的時候你又不願意。

我們往生活化了講,怎麼理解呀?有一些事情我們也羨慕,但是自己做不來。比如說有的女士:我也覺得溫柔好啊!我也想變成一個溫柔的人,可是我暈溫柔啊!一溫柔我自己都要吐了,我做不來呀!

有的人也說了,哎呀~我也羨慕他的性格,

幽默、風趣。我也想幽默一把,可是我雖然喜歡,不行啊!我做不來。

所以我們偶爾可以感嘆一下,但是不要抱怨。所以有的時候讀《論語》特別有感觸,特別好玩。仿佛夫子就坐在你面前,然後你去跟他聊天,去吐露你自己的心聲。所以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其實挺好玩的。更多的是你自己內在的緩解,和自己的各種體會。

你說我現在就去閒雲野鶴了,固然是好。可是你看到那麼多人還在痛苦,還在迷茫,還在痴迷。「唉呀!還是算了吧!」就是這樣的。所以挺好玩兒的,他並不是矛盾。孔子他矛盾嗎?他一點都不矛盾。他如果矛盾,他就不是這樣的表達方式了。他只是一種自己內在的自我調節,或者說自我感嘆。

所以你看,整個這一段特別有意思,孔子的學生們在寫《論語》,整個這一段是不是在描述孔子的思想?都在講孔子的志向。其實這一段不是在講志向嗎?他一邊說著賢者怎麼樣怎麼樣…然後自己做的事情又是如何的,所以都在說孔子的志向啊!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原文】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依後解,事變無窮,所謂新知者,皆古所未經,師所不傳,若僅溫故不能知新,則必有學絕道喪之憂矣。故惟溫故而能知新,始能勝任為師。此兩解,言異而義一,學者其細參之。【譯文】楊伯峻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
  • 一起學《論語》14.21憲問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一起學《論語程子曰:此二語,夫子譏當時之人好大言而無實用者爾。朱子曰: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踐其言,豈不難哉?唐文治曰: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又曰「力行近乎仁」,若大言不慚,則本心漸失,豈能望其力行乎?故曰「為之也難」。
  • 《論語·為政篇》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注釋】▲溫:溫習。【知識擴展】南懷瑾《論語別裁》:「認識了過去,就知道未來,過去就是你的老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師法過去的歷史,判斷未來新的事物的發展。」
  •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 《論語譯解》12.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12.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 子曰:丘之禱久矣
    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包曰:「禱,禱請於鬼神。」孔曰:孔子素行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邢疏:此章記孔子不諂求於鬼神也。「子曰:有諸」者,諸,之也。孔子以死生有命,不欲禱祈,故反問子路曰:「有此禱請於鬼神之事乎?」「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者,《誄》,禱篇名。誄,累也。累功德以求福。子路失孔子之指,故曰有之。又引禱篇之文以對也。「子曰:丘之禱久矣」者,孔子不許子路,故以此言拒之。若人之履行違忤神明,罹其咎殃則可禱請。孔子素行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也。
  • 最好聽的語文|《〈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選自:七年級上冊 第11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播音指導,中國播音學研究會會長。誦讀者:方明戳視頻,一起聆聽最好聽的語文↓最好聽的語文 | 《〈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論語》求知|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士人有志於真理,卻又以穿舊衣少食為恥,這樣的人,不值得與他談論真理。」【求知】年輕人就應當勇於追求真理,敢於挑戰舊觀念舊制度。沒有任何言論不可以被修正,傳統需要批判地繼承。
  •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推薦)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孔子曰:「太伯獨見,王季獨知。伯見父志,季知父心。故大王、太伯、王季可謂見始知終而能承志矣。」三、論衡四諱篇:昔太伯見王季有聖子文王,知大王意欲立之,入吳採藥,斷髮文身,以隨吳俗。大王薨,太伯還,王季避主,太伯再讓,王季不聽。三讓,曰:「吾之吳越,吳越之俗斷髮文身。吾刑餘之人,不可為宗廟社稷之主。」王季知不可,權而受之。
  • 讀四書·論語丨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二十六章》 原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程子曰:「成湯放桀,惟有慚德,武王亦然,故未盡善。堯、舜、湯、武,其揆一也。徵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時然爾。」 小文解讀:孔子在這裡談到對藝術的評價問題。他很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內容的善。這是有明顯政治標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立本——出自《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斯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輔仁——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孝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我們無法當面請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無從得知。論語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記載時刪減、文字錯抄,使得後世儒家出現了很多流派,各執一詞,我無法評價哪一派別是權威,我只想從中汲取適合我、能激發我正面積極性的營養。「志於仁」沒有分歧,分歧是在「無惡」上面,主要觀點有四種,剛好「惡」是多音字,按讀音不同,可分別來看四種觀點。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
  •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精品推薦)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這事發生在週遊期間。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他日從在陳蔡間,困,問行。」依史記看,這章與前面在陳絕糧章皆是一時之言。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033,仁不難做到《論語·述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弟子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一個人要求自己遵循禮樂制度,就是有仁的表現了。具體如何做呢,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看,不合乎禮的不聽,不合乎禮的不說,不合乎禮的不行動。禮,既包括禮節、禮貌,還代表制度規則。
  • 淺談《論語》:孔子的偉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初期。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文孔子說:「能從溫習學過的知識當中不斷領悟出新的道理來,這樣的人,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新學過的知識,前幾天還記得,可是幾天過後對於這個知識點的印象就不如之前深刻了。而對於初戀,很多人卻往往至今難忘。甚至還能回憶出當時的情景來。
  • 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默寫複習:《論語》專項練習
    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語》)6. 子曰:________________,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7. ________________,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