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曰:「作者七人矣。」
作者:避世者。能做到這樣的有七個人,然後關於這七個人是誰呢?眾說紛紜,所以我們也不去猜測是哪七個人。
我們來思考這件事情,他認為的賢者,可以做到這樣的七個人,一定是離他不遠的。比如說:跟他同一個時代的,或者是距離他並不遠,他是可考的,他是對這些人非常了解的,所以說能做到這樣的有七個人。
包括我們說孔子三次問禮於老子,包括我之前講的道家的人—微生畝……這些人都是可以看到的;都是看到那個時代背景下,很多事情是不可為的。
包括孔子,難道自己不知道嗎?知道呀!可是自己不能避世,自己要去做事情,要去儘自己的力量。
我們之前學過《述而》篇的時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竊:就是私下的意思。私下其實我是羨慕彭祖這樣的生活的,飄然物外多好啊!所以你看,孔子自己也說:他也嚮往老彭這樣的生活,他可以飄然物外;他可以不理世事。而我呢?可能還是不舍吧!
注意呀!這個很有意思,我們來思考這個事情:他既羨慕能做到避世的人,又不羨慕。如果那個真的是他追求的,他就去了。所以你看,這個思維特別有意思。
你去思考我們的生活當中是不是這樣的?我們好像也不羨慕別人的生活,你看似是羨慕的,你真的羨慕嗎?你要真的羨慕你就去了。
比如說:我看他的生活好,我也想過那樣的生活。你真的想嗎?可是,你說你不想嗎?也想。所以你看,這是很好玩兒的東西。既讚美別人,但是其實呢?也不想去做那樣的人。比如說:我們在不停地做事情,有的時候特別累,特別不被人理解,被人誤解,像之前講的誹謗。
難道有的時候也不想嗎?你說:自己飄然物外多好,何必這麼操勞呢?但是想一想,你還有很多的不舍呀!你又於心何忍呢?做不到啊!所以它是一個很好玩兒的思維方式。
「清新」(跟著學習的朋友)講得非常好:我羨慕一個人,但是如果要我和他換一下,我又不願意。對了!就是這種感受。
所以你去想一想,有的時候在抱怨,對吧?我太累了;我好辛苦;我好喜歡他那樣的性格。所以剛才清新講得對啊!你喜歡他的性格真讓你和他換的時候你又不願意。
我們往生活化了講,怎麼理解呀?有一些事情我們也羨慕,但是自己做不來。比如說有的女士:我也覺得溫柔好啊!我也想變成一個溫柔的人,可是我暈溫柔啊!一溫柔我自己都要吐了,我做不來呀!
有的人也說了,哎呀~我也羨慕他的性格,
幽默、風趣。我也想幽默一把,可是我雖然喜歡,不行啊!我做不來。
所以我們偶爾可以感嘆一下,但是不要抱怨。所以有的時候讀《論語》特別有感觸,特別好玩。仿佛夫子就坐在你面前,然後你去跟他聊天,去吐露你自己的心聲。所以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其實挺好玩的。更多的是你自己內在的緩解,和自己的各種體會。
你說我現在就去閒雲野鶴了,固然是好。可是你看到那麼多人還在痛苦,還在迷茫,還在痴迷。「唉呀!還是算了吧!」就是這樣的。所以挺好玩兒的,他並不是矛盾。孔子他矛盾嗎?他一點都不矛盾。他如果矛盾,他就不是這樣的表達方式了。他只是一種自己內在的自我調節,或者說自我感嘆。
所以你看,整個這一段特別有意思,孔子的學生們在寫《論語》,整個這一段是不是在描述孔子的思想?都在講孔子的志向。其實這一段不是在講志向嗎?他一邊說著賢者怎麼樣怎麼樣…然後自己做的事情又是如何的,所以都在說孔子的志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