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 實習生 邵天一
僅憑一根繩索懸浮空中,這一看似從小說中走出的場景,其實是濟南魔術師王森的得意作品之一——仙人索,這一近乎失傳的技藝被王森還原了出來,並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在網上獲得了兩百萬左右的點擊量。
也許很多人對魔術的認識停留在春晚上的一句「現在,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但其實在濟南大觀園的街巷深處,就有中國經典的傳統戲法之一大隱於市。
北派韓家門第五代傳承人
「我們北派魔術的祖師爺是韓炳謙,中國北派韓家門是歷史上第一個代表中國出國表演的門派,當時作為亞細亞藝術團的一部分風靡一時。我們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傳承,到我已經第五代了。」作為濟南古典戲法的傳承人,王森回憶著師傅們輝煌的歷史。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魔術與江湖文化竟有著不解的淵源:「魔術中保留著許多文化的元素,古代的江湖文化就是中國古典魔術所保留的文化之一。我們業界就流傳著許多行話叫春典,人們都說『春典不全不下江南,皇典不清不上北京』。」
「雖說常人可能聽不懂,但它給了我們魔術師營造了團結且獨特的氛圍,也激勵著我們把這一套話傳承下去。」王森說,魔術裡珍貴的東西不只手法,還有手藝人共同創造出的風貌。「有魔術的地方就有江湖,濟南的魔術界亦是如此,大家都十分地熱愛這個行業,也因為對魔術的愛緊密團結在一起。」
把古典戲法搬上新媒體平臺
作為非遺年輕一代的傳人,王森生活在一個新老交替的年代,民眾口味的多樣化給了他創新的覺悟。讓他逐漸把古典戲法搬上新媒體平臺去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同時也對自己的魔術技巧做出改變。
「萬物都需要創新,所有魔術不可能一成不變的,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創新,老瓶裝新酒,把經典的戲法做出現代的演繹,當然我也不會忘記把古典的精髓保留。」王森說,雖說在表演各種大型魔術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但這種從容需要漫長而辛苦的創造。
「創作魔術,比如一個撲克的戲法可能十分的簡單,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用一個獨特的方式把這個戲法呈現出來。在這個創作過程中玩爛了多少副撲克牌,可能我自己也數不清。」王森說。
從剛剛開始學魔術起,師父就要求王森在七天之內學會一個戲法,「我就會儘量在兩天之內練好,在家裡的陽臺上經常一坐就是一天。最後地上總是厚厚的一層撲克牌,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可能買過玩過數萬副牌,但就是這樣的積累,我才能在魔術裡體現自己的語言與思考。」
魔術總是萬變不離其宗,若想在古人已經建立好的成熟基礎上再創新,要花費更多的思考與練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似容易,但沒人看到達到巨人肩膀的艱辛之路,用上萬張卡牌摞起,用努力的汗水凝聚而成。」王森說。
立志帶動濟南本土演藝文化發展
當談到學習並傳承古典戲法的初衷時,和之前對魔術溢於言表的熱情相比,王森突然變得嚴肅起來,「一開始就是個人愛好,但跟著我的師傅學習完之後,參加的幾個社會活動讓我感觸很深。比如非遺進校園時我教給很多在校學生我們魔術背後的知識文化,我的心也境發生了些改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森對於身上背負的魔術的使命感在一點點增加。「我想把咱們的魔術做的越來越好,讓更多人了解到我們的戲法。現在的魔術越來越高科技了,人們常常會忘卻最基本卻同時又是最寶貴的傳統手法魔術,比如仙人摘豆等等,我想讓人們領略到它們的魅力並把它們傳承下去。「
「我的夢想是把世界八大奇蹟全都變了,比如穿越長城,變埃及金字塔等等,我想利用魔術多給我的觀眾展示世界。「王森的嚴肅變成了滿滿的希望,「魔術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我現在的目標不僅是想把我的魔術帶上舞臺,還想帶動濟南當地的演藝文化發展。」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