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華陽太后為何能夠扶嬴子楚上位?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嬴柱正式在位僅3天,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太子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
而僅僅在7年前,莊襄王的名字還叫做異人,不過是一個前途未卜的人質。
嬴子楚能夠能夠在短短數年上位稱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個人-華陽夫人。
近期熱播的《大秦賦》向我們揭露了這段歷史,而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華陽夫人能夠擁有如此大的能量呢?
事實上,華陽夫人的背後,不僅僅是外戚,更是一個秦國的貴族利益團集團-楚系。而楚系能夠在秦國落地生根,還要從秦昭王的上位說起。
是誰填滿了權力真空?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在周王畿比拼角力舉鼎而死,諸弟爭位。在燕昭王和趙武靈王的支持下,秦惠王少子公子稷回國即位,是為秦昭襄王。
然而,王位之爭並未塵埃落定。公元前306年,秦公子壯、公子雍等人發動叛亂,試圖奪位。
事敗後,連同支持他們的惠文后,以及一大批秦國宗室,皆死於此亂。
這件事或許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
首先,公子壯等人的叛亂,甚至連樗裡疾都暗中表示支持。
樗裡疾是秦國宗室元老,惠王后期開始基本就是軍政一把抓。叛亂前,他已被秦昭王拜為丞相,而叛亂失敗後,雖沒人敢動他,但仍舊被罷相。
可見,如果僅僅是王位之爭,他完全沒有必要摻和。
其次,也是在當年,武王的頭號重臣、秦國的另一位丞相甘茂,避禍出逃齊國。出逃的原因是,向壽和公孫奭二人,屢次向秦昭王進讒陷害他。
這樣一來,秦國的左右相都已去職,而向壽和公孫奭接替2人擔任左右相。
宗室叛亂奪權、新王登基換相,似乎也是司空見慣,子彧為什麼說這事不尋常呢?我們再來看看這2人的身份:
向壽,是宣太后的母族親戚,具體是什麼關係,並無明確記載;
而另一人公孫奭,秦國宗室,與昭王嬴稷關係密切,楚臣範環曾向楚懷王建議助他相秦,則「楚國大利」(《戰國策·楚策一》)。
而偏偏,秦昭王初即位時,掌握秦國權柄的並不是年輕的秦王嬴稷,而是他的母親宣太后。宣太后,羋姓,出身於楚國宗室。
也就是說,這2人能夠成功扳倒甘茂、樗裡疾,出任秦相,與他們身上的楚系印記有著莫大的關聯。
這是不是有點不尋常了呢?
理清了這條線,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一系列事件,便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秦武王死後,嬴稷上位,宣太后掌政,大力提拔親近的楚系外戚勢力。這引起了秦國宗室,包括魏系外戚惠文后的不滿。
於是,他們聯合起來,想要驅逐楚系勢力,卻反被宣太后等人打敗。宣太后趁機清洗了不合作的秦國宗室勢力和魏系外戚勢力,出身魏系的武王后也被驅逐回國。
這樣一來,秦國朝堂之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
那麼,這個權力真空將由誰來填補呢?當然是宣太后的楚系外戚勢力。
先是向壽、公孫奭拜相,後為安撫秦國宗室,又重新啟用樗裡疾;
昭王七年,樗裡疾逝世,宣太后母弟魏冉拜相,封穰侯,從此主政秦國數十年;
宣太后另一個弟弟羋戎,在昭王時入秦,封華陽君,為將軍,任左相;
宣太后的另外兩個兒子,公子芾和公子悝也分別被封為涇陽君和高陵君。
這四人,便是昭王時著名的「四貴」。
大秦賦太后趙姬結局是什麼?
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四月,嬴政來到雍城舉行冠禮,嫪毐趁著秦王嬴政宿雍城,竊用秦王御璽和太后璽,調縣卒、官衛士卒官騎攻擊蘄年宮。嬴政命相國昌平君、昌文君領鹹陽士卒平息叛亂,兩軍戰於鹹陽。秦王下令:「凡有戰功的均拜爵厚賞,宦官參戰的也拜爵一級。」叛軍數百人被殺死,嫪毐的軍隊大敗,與死黨倉皇逃亡。
秦王令諭全國:「生擒嫪毐者賜錢百萬,殺死嫪毐者賜錢五十萬。」嫪毐及其死黨被一網打盡,秦王嬴政車裂嫪毐,滅其三族。嫪毐的死黨衛尉竭、內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梟首,追隨嫪毐的賓客舍人罪輕者為供役宗廟的取薪者——鬼薪;罪重者四千餘人奪爵遷蜀,徙役三年。太后和嫪毐的兩個兒子,均被一同囊載撲殺。太后被囚居在雍城。嬴政明示與太后斷絕母子關係,永不再見,並明令朝臣敢有為太后事進諫者,「戮而殺之,蒺藜其背」。結果,有二十七個進諫大臣被殘酷的處死,並把他們的屍首掛在宮牆示眾。及至第二十八位諫臣茅焦,以「秦王要統一天下,需以孝義為先」為由,打動秦王嬴政將母親趙姬接回鹹陽。趙姬最終得以安享晚年。
呂不韋因嫪毐叛亂而受到牽連,被罷免相邦之位,貶到河南。呂不韋到達河南後,仍有萬千賓客相迎,這令嬴政十分反感。不久呂不韋又被貶謫到蜀地。呂不韋接到旨意後,矛盾萬分,若說出實情,秦王嬴政生性暴戾高傲,自己難再活命,眼看自己費盡心機幾十年的功績宣告破產,呂不韋絕望之中飲鴆自盡,這一年是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趙姬去世,嬴政追尊母親趙姬為「帝太后」。與秦莊襄王合葬茝陽(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