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Cindy Chao 以一隻大師系列作品「2009 Black Label Masterpiece I 皇家蝴蝶胸針」,被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以」收藏未來古董」 之義,成為首件被永久納館典藏的華人藝術家作品,奠定了品牌「博物館典藏級藝術珠寶」地位。從2008年開始,每年 Cindy Chao 都會創作一隻「蝴蝶」胸針,當年的作品編號「01」也被限定授予這枚「年度蝴蝶」。
2021年,對於珠寶品牌 CINDY CHAO 來講是她走過的第十七個年頭,正處碧玉年華,花期正盛;對於品牌創始人 Cindy Chao〈趙心綺〉來說,「17」這個時間刻度的數字或許不僅僅是「綻放」,從嘗試著創業的青年設計師,到「珠寶藝術家」「華人之光」..她身上的標籤像積木般一塊又一塊地堆疊出高度,也堆疊出一位女性在藝術創作道路上的「破繭成蝶」,關乎著堅韌、熱情和純粹。
11月17日,Cindy Chao 成為首位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的華人珠寶藝術家,以表彰其在藝術珠寶領域的創作才華和傑出成就。對她而言,藝術珠寶創作已是刻在她生命中的DNA。17年來 CINDY CHAO 藝術珠寶作品因卓越工藝及充滿立體生命力的精湛設計,受到歐美三大權威博物館(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的推崇並納館典藏,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甚至讚譽 CINDY CHAO 為」未來式古董」。
⚫ Cindy Chao 於巴黎皇家宮殿(Palais-Royal Paris),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去年「心邸」初落上海。今年6月,CINDY CHAO 的首次亞洲展覽亮相復星藝術中心,她說「現在才進入,人生最顛峰的未來十年」,單槍匹馬闖世界的她,熱情尚未退卻。
⚫ CINDY CHAO 藝術珠寶於今年6月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隆重啟幕「無盡之境 ── CINDY CHAO藝術珠寶大師展」,期間展出十餘件大師系列創作,包含從未曝光的2021年創作,及多件已被收藏的藏家借展作品,另外還有十餘件 White Label 高級珠寶系列作品。
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隆重啟幕的「無盡之境 ── CINDY CHAO 藝術珠寶大師展」中,品牌創始人 Cindy Chao 邀請荷蘭知名建築師、國際藝術展覽設計領域的權威領導者 Tom Postma,擔任「首席藝術空間建築師」;而在此次 ART021 藝博會中,Cindy Chao 與 Tom Postma 再度聯手,共同呈現「藝境帷幄」空間。
⚫ (左)荷蘭建築空間設計師 Tom Postma(右)珠寶藝術家 Cindy Chao。
「最具決定的一刻是在香港初見時,她用『一起』這個詞觸動了我,這個詞完美地詮釋了我們的工作關係。」當談及與 Cindy Chao 的第一次攜手合作時 Tom Postma 如是說。正是 Cindy Chao 精湛的工藝、奉獻精神和豐厚的經驗的指引下,他們一起攜手營造出了從空間到物件中藝術與設計的多重對話。
⚫ 2021 ART021 CINDY CHAO 藝術珠寶展區設計草圖。
談及與 Cindy Chao 最新合作的 ART021 「藝境帷幄」空間,Tom Postma 說:「我們始終認為每次展區布景的展示空間的設計並不是為了喧賓奪主,而是為了錦上添花,其重點在於創造流暢的動線讓目光自然聚焦到珠寶作品上。此次基於圓形穹頂的場地特性,我們從中國的天壇和羅馬萬神殿這兩個代表了中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幾何秩序中汲取靈感,為 CINDY CHAO 的珠寶藝術品創造了一個『天堂』。「
⚫ 2021 ART021 CINDY CHAO 藝術珠寶「藝境帷幄」展區現場。
展位被安置在序館的對稱線上,也是拱門和壁龕的對稱線,簡約的外觀與新古典主義的內部裝飾形成對比。由特殊的絲綢製成的圓柱形、懸浮半透明紗幔結構,仿佛萬神殿的那道光柱,從上海展覽中心的序館垂直照耀在 CINDY CHAO 的大師系列藝術珠寶作品上,每一種絲綢都有著晶透的光澤,它們共同創造出獨特的縱深感與光影,引導人們的目光匯聚於珠寶本身。由此帶給觀者一種「帷幄之間,乾坤內蘊」的觀賞體驗。
無論規模的大小,Tom Postma 和 Cindy Chao 的設計方法始終是使用建築元素來突出標識他們的作品。從小在建築師外祖父身邊耳濡目染,Cindy Chao 不斷被訓練掌握空間立體概念,用一種宏觀的視角去看待立體結構,因此她的珠寶作品無論是寶石鑲嵌的位置、材質的選用、金屬底座的接合設計、甚至是佩戴的舒適性,每一環節、每一步驟,都是經過精準而精密計算過後的成果,她希望每一件作品工藝細緻的程度,都像在打造一座微型建築。
⚫ 2020 Black Label Masterpiece大師系列 無懼的羽毛胸針
空間的思維如何具體而細微地呈現在物件上並非易事,而童年時光中父親在其雕塑工坊裡的(諄諄教誨)耳提面命或許早已為 Cindy Chao 的珠寶藝術創作埋下伏筆與基調。雕刻、形塑、如何恰到好處地拿捏比例與線條……她在一次次對複雜雕塑的拆解中熟練掌握雕刻刀技與工法。
⚫ 2021 ART021 CINDY CHAO 藝術珠寶「藝境帷幄」展區現場。
⚫ 2021 Black Label Masterpiece 大師系列 金果絮語耳環,於ART021現場展出
⚫ 2021 Black Label Masterpiece 大師系列 晨露綠藤耳環,於ART021現場展出
⚫ 3D立體蠟雕模型
這也造就了 Cindy Chao 從蠟雕開始的珠寶創作:將腦海中的作品形態雕刻出1:1比例的蠟模,堅硬的蠟塊在她的手中化為有機弧度、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創作。
⚫ 2021 Black Label Masterpiece 大師系列 繽紛地中海手環,於ART021現場展出
有些「強迫症」的她對作品有著近乎嚴苛的呈現要求,在工藝技術與寶石配色方面也追求完美,若非100%的協調,那就「回爐重造」。Cindy Chao 認為從外在的輪廓細節到作品展現的姿態神韻,珠寶的氣質往往就在動靜一瞬的力度,唯有將所有與生命相關的張力表現地觀察入微 ,才有辦法為雕塑創作注入鮮活的生命力。這也讓其珠寶作品映現出強烈的立體雕塑性。
⚫ 2021 Black Label Masterpiece 大師系列蝴蝶結胸針(右)以及緞帶系列緞帶套鏈(左),於ART021現場展出
⚫ Cindy Chao 的大師系列《冬葉套鏈》於2019年獲得倫敦巨匠臻藏藝術博覽會,巨匠臻藏大獎之巨匠亮點獎。
一件珠寶作品之所以能被稱為藝術品,必得有它的原創性和打動人心的力量。Cindy Chao 的3D蠟雕工藝早已是珠寶領域翹楚,為了呈現作品的真實度,《冬葉套鏈》中她採用了「仿蠟鍛造」工藝,將鈦金屬以1.5kg重槌手工鍛敲成與蠟雕模型完全相同樣貌,唯此才能將手作感發揮至極致,讓《冬葉套鏈》呈現出與冷冬那股嚴峻酷寒拉扯時,所爆發出的震撼人心的生命力。
⚫ Cindy Chao 的大師系列《冬葉套鏈》草圖。
除此之外最讓人無以言喻的精彩之處,莫過於葉片上總數高達6,000顆的白鑽,每一顆鑽石皆以特定的角度,各自沿著葉片弧度流暢貼合起伏,而量身定做所刻鑿出的蜂窩形鏤空鑲口,讓360度所有外來光源皆披上千顆鑽石擷取而折射出的閃耀火光,也讓《冬葉套鏈》似如葉片於冷霜凝結後,被暖陽照射時散發出的璀璨。
⚫ 2019 Black Label Masterpiece II 瑪格麗特胸針,靈感源於以歐洲王室公主名字命名的瑪格麗特花,中央盛放的是84.89克拉的蛋面形祖母綠。
而將腦海中的創意實體化的過程並不只是簡單的蠟雕、寶石排列便可道盡,更需要創作者對 「生命」的敏銳感知:捕捉自然萬物的鮮活與靈動,將稍縱即逝的生命一瞬定格於藝術珠寶中。為此 Cindy Chao 從不吝於與自然相處的時光,徒步、划艇、旅行……遠離塵囂去體會山川流水的律動、草木花蟲的肌理,感受生命的自然生發。如冬天因乾枯而微微蜷曲的葉片、被風吹拂而輕柔飄動的緞帶。正是將身心完全交給自然才結出作品裡的有機生命力。
⚫ 其2019年的作品名為「極光蝴蝶」,靈感來自 Cindy Chao 外公手繪的建築圖稿。
這種超越眼前主觀所見的表象,透過全面檢視及理解而看到事物相對性的本質,無疑正如詩人蘇軾筆下所描述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的東方哲思,加上其所採用的西方百年珠寶工藝技術讓 Cindy Chao 的藝術珠寶無論從哲學、創意或工藝上,都達到「博採東西」的文化融合,獨具美學與收藏價值。
⚫ 2021 Black Label Masterpiece大師系列 皺褶葉片耳環
CINDY CHAO 的藝術珠寶作品如今被三大世界權威博物館納館典藏,這不僅是肯定了作品中所蘊含的藝術性、作品的原創性及創新工藝,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留給後世的藝術。
近些年,藝術珠寶作為越發受到藏家關注的藝術形態,在收藏界蓬勃發展。Cindy Chao 成功將建築思維與雕塑家技藝融合到珠寶創作當中,而同時具有藝術家與收藏家雙重身份的她,是如何進行藝術珠寶的創作,以及如何看待藝術珠寶在收藏界的發展的呢?就此我們與Cindy Chao展開了一番對話。
LARRY'S LIST:近年來頂級珠寶在市場上的份額和態勢明顯呈上升趨勢,也不斷有創紀錄的當代拍賣品,您認為藏家們對珠寶作為一種藝術形態的表達,重要的關注點是什麼?
珠寶在拍賣會中高價拍出者,大多是來自絕礦產地的稀有珍貴寶石,當然有一部份的珠寶藏家的關注點是寶石本身的價值,以及未來增值的潛力。而對於藝術珠寶作品來說,除寶石本身價值外,藏家更在乎的是作品的藝術價值。創作者如何透過藝術視角呈現寶石之美、設計之美,以及這背後的創作思考,是藏家們更在乎的。相較於海外藏家,中國藏家更在乎珠寶在」傳承」上的功能和意義。
⚫ 祖母綠緞帶胸針,以一顆38.68克拉八邊形哥倫比亞祖母綠為主石,顏色濃鬱。
LARRY'S LIST:稀有的寶石與材質總是與珠寶價值緊密聯繫的一個因素,材質在您的創作中是怎樣的角色?以及在您的觀念中,材質與創作語言如何相得益彰?您會有自己特別的寶石材質偏好嗎?
雕塑家艾蒂恩•哈杜杜(Etienne Hajdu)曾說過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材質之至,藝術之始。(Where the material ends, art begins)」 這句話我也表述在6月「無盡之境」大展中的工藝展示影片中。對我來說,寶石與材質,都是藝術創作的媒介,我想要透過藝術創作,將寶石與材質做結合,將創作之中最美麗的靈魂釋放出來。
⚫ 2019 Black Label Masterpiece III & V皇家藍羽飾胸針
LARRY'S LIST:可以和我們介紹一下您的珠寶藏家嗎?收藏您作品的藏家呈現怎樣的新趨勢?他們對作品的理解與偏好是否與以往不同?
越來越多國內藏家看待珠寶,已不僅僅是以「佩戴」這樣的功能性角度。更多人開始把珠寶創作視為「藝術品」加以賞鑑,從美學、配色、線條的起伏、工藝的創新突破種種不同視角,用藝術的眼光欣賞、評價 CINDY CHAO 的珠寶創作。我很開心可以看到這樣市場認知的變化。這次參展 ART021,很多藏家對突破性的異材質結合工藝,感到非常驚豔與好奇,如金果絮語耳環,藏家們花非常多時間在這對耳環前駐足,仔細觀看,也有藏家在現場對材質的結合工藝提出很多問題。這就非常好地說明,藏家與大眾對於藝術珠寶的理解已經逐漸提升,他們更能用多元的視角去欣賞藝術珠寶的藝術創意與創新工藝。
⚫ 2019 Black Label Masterpiece VII 祖母綠建築套鏈,「祖母綠是我喜愛的貴寶石之一,在許多大師系列中都可以看見我以祖母綠為主石進行創作。優質天然的祖母綠,可看見寶石內蘊含的複雜內含物,像極了一座藏在寶石內的天然微型花園。每一顆祖母綠寶石都是獨一無二的大自然創造物,祖母綠作為如此富含生命力的寶石,總是給我豐沛的想像空間和創作靈感。」
LARRY'S LIST:什麼樣的契機促使你在上海成立 CINDY CHAO 藝術珠寶上海鑑賞空間「心邸」,和我們談談這個空間的意義和特別之處?從空間到作品,延續了怎樣的設計脈絡?空間有哪些設計亮點?
過去幾年,我的三件大師系列作品分別被美國、法國和英國的博物館收藏,也在海外參加藝博會並獲獎,在西方世界受到肯定之後,我一直希望可以把我這麼多年來在藝術珠寶創作上的精髓呈現給國內的藏家,也在國內傳達藝術珠寶的概念,讓更多人能理解珠寶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並以藝術鑑賞的眼光欣賞珠寶作品。因此2020年11月,我們選址上海外灘源的這座上個世紀折衷主義的歐式建築,開設了我在上海的第一間私人鑑賞空間「心邸」。
⚫ 心邸空間以原木作為主要裝潢材質,在鑑賞室的設計上邀請了法裔瑞典籍當代銅雕藝術家 Ingrid Donat,設計創作了重達400公斤的銅雕拉門以及牆面。Ingrid從蠟雕開始創作再鑄成銅,所有的圖騰都是由手工工藝雕塑,並用特殊工具在特定的溫度下塑型,最後以具有古色光澤的銅綠增添層次。銅雕的創作,為沉穩的室內空間帶來隆重的氛圍,是心邸不可錯過的亮點。
取名為「心邸」,意為「Cindy 的家」,我希望進入這個空間的藏家,可以感受到品牌與我想要呈現的獨特美學。我邀請荷蘭建築空間設計師 Tom Postma 操刀心邸的空間設計。2020年初開始著手規劃時,正碰上國際疫情爆發,原本應該要和 Tom 面對面的會議,全部改為線上,但我和 Tom Postma 就這樣歷經無數次視頻會議,來回溝通,討論確認心邸每一個角落的細節設計與空間、內飾的配置。
過去都是幫博物館、美術館、藝博會設計空間的 Tom,也笑說心邸是他做過「最小的大案子」,雖然空間規模比較小,但卻與設計一座博物館空間投入同等的心力。
LARRY'S LIST:在「心邸」的空間中,有搭配哪些藝術家的作品嗎?選擇的理由是什麼?
心邸中有一對古董櫥櫃,是法國設計師 Hervé Van der Straeten的作品。為了心邸,我特別定製了這對櫥櫃,Hervé 在巴黎耗時近八個月進行打造。他搜集並修復了中國古董漆板,用這些中國漆板、漆木板及青銅綠鏽鑲板組成櫥櫃外部,內部則用印度玫瑰木打造,Hervé 大量運用色彩及不同材質,創造出高雅的和諧。櫥櫃鑲板上有穿著古裝的女子、官堂、小鳥、花、以及神獸等等,散發出令人喜悅的氛圍。
⚫ 法國設計師 Hervé Van der Straeten 設計的古董櫥櫃。這對櫥櫃無論在材質或是美學上,都呈現出東西文化交融的特點,這點與我個人堅持的博採東西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因此這對古董櫥櫃我特別喜愛,它在心邸的空間中有畫龍點睛般的效果。
⚫ 所有家具、建材、展櫃等,都從歐洲空運到上海組裝。心邸空間的每一個細節,都是跨國藝術家團隊,以 「打造一座建築」的思維精心規劃。
心邸空間的設計與我的藝術創作方式很相似,比如我對於珠寶作品方寸之間種種細節有著至臻完美的堅持,以及用建築思維鑽研工藝創新,從而創造出藝術珠寶的立體感與空間感的自我挑戰。因此可以說,在珠寶作品以及心邸空間上的創作都是以同樣的精神脈絡貫穿其中。
撰文:楊婕妤、Vivian
更多獨家內容登陸LARRY'S LIST官網,或點擊原文連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