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育扶貧 一場斬斷窮根的阻擊戰

2020-12-23 新華網山西頻道

  原標題:教育扶貧 一場斬斷窮根的阻擊戰

  山西大學通過「學校食堂定購」「職工福利團購」「駐村幹部代購」「結對單位認購」等形式多樣的消費扶貧幫扶模式,助銷靜樂縣西裡上村、慶魯村及周邊農戶的土豆。

  山西農業大學常明昌教授在臨縣三交鎮基中莊村綠宇種植專業合作社,指導菇農開展生產管理。

  山西大同大學駐村工作隊、學校生命科學學院碩博專家團隊與大同市陽高縣羅文皂鎮十九墩村村民一起探討產業脫貧路子。

  晉中市教育局幫助左權縣上武村新建的蔬菜大棚裡的落花生長勢喜人。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在精準扶貧、完勝脫貧攻堅戰役中,以扶志、扶智為根本的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

  近年來,我省義務教育保障水平穩步提升,教育扶貧方式不斷拓展,教育扶貧技術、人才持續加強。今年,脫貧攻堅進入全面普查驗收、對帳交帳階段。7月,我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山西省關於深化教育扶貧鞏固脫貧成果的實施意見》,對全省教育扶貧工作再次系統梳理,作出全面部署。脫貧攻堅總攻已經發起,上下同欲、堅持標準、聚力攻堅,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在三晉大地,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串串精彩的數字,正奮力書寫出教育扶貧的山西答卷。

  扶貧、扶志、扶智。

  面對貧困,教育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教育扶貧工作全面推進,成果斐然,教育扶貧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顯示出一種越來越強大的力量,為寒門學子點亮了人生的希望之燈,為窮鄉僻壤的鄉親照亮了奔向小康的致富之路。

  為貧困生鋪就的上學路

  開學好一陣子了,壽陽縣四中品學兼優的杜雯慧同學一直沒有按時到校上課,會不會出現了什麼特殊情況呢?班主任老師同學校領導一起驅車前往杜雯慧同學的家——距縣城40公裡的羊頭崖鄉白雲村。

  剛進院門,他們就被眼前的情況震驚了:破舊的老房子,殘缺的牆壁,簡陋的家具……和孩子溝通之後,老師們了解到,杜雯慧家裡比較貧困,她和妹妹上學的費用是家裡最大的負擔,懂事的杜雯慧便想讓妹妹繼續讀書,自己出去打工。望著孩子稚嫩臉上掛著的淚珠,在場的老師們眼睛都溼潤了……

  老師們對杜雯慧家長詳細地講解了《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營養餐資助等法規政策,並表示學校會盡力為杜雯慧的學習生活提供幫助。終於,杜雯慧又回到了她熱愛的課堂。

  平順縣地處太行山深處,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連綿的大山把村莊阻隔在一個個深溝裡,山裡人祖祖輩輩面臨著出行不便和上學難。14歲的小申是該縣北耽車鄉王曲村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單親收養子女。因患有殘疾,父親一直讓小申輟學在家,學校雖然多次和他商量讓孩子復學,但都遭到拒絕。2019年,平順縣教科局對全縣近1.3萬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上學情況逐戶逐人進行全面排查,當了解到小申的情況後,經過多方努力,小申終於再次重返校園,就讀於平順縣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

  「我們為她制定了個性化教學方案,並根據她活潑好動的特點,安排參加課外活動小組。學校聯歡會上她的舞姿最美,平時還特別愛幫助同學……」說到學生小申來校後的變化,平順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嶽開英感到特別欣慰。

  平順縣教科局局長楊學明告訴記者,2016年以來,全縣在貧困生資助方面共投入1746.5萬元,發放營養餐補助資金1149.1萬元,惠及近1.1萬人次;發放「雨露計劃」資助金1044.5萬元,受益貧困學生4476人次。

  「國家的資助金在別人眼裡可能是一筆小錢,而對於我來說,是支撐我在學校生活的夥食費、是助我增長知識的書本費,還是我回家的車票錢。今天我終於可以心無旁騖地奔向心之所向。」這是左權縣芹泉鎮下莊村曹茹月的一段肺腑之言。

  曹茹月父母親均為殘疾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幾畝薄田。2017年,曹茹月以下莊學校第三名的成績考入左權中學。當所有人都在為她高興時,她卻做出了輟學外出打工的決定。「因為上高中需要交書費、夥食費,自己還要購買習題冊,甚至往返一次家校的車票都要好幾十元,這些費用是我爸爸媽媽所不能承擔的。」曹茹月說。得知她的情況後,當地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工作人員告訴她上高中之後可以申請助學金,這一消息就像是黑夜裡的一盞明燈,照亮了這個寒門學子繼續求學的心。2020年高考,她收到了山西財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考上了心儀已久的法學院。

  一筆筆助學貸款的發放,圓了一個個有著青春夢想的貧困青年大學夢,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那天已是晚上7點多,他硬拉著母親來辦理貸款。」對於2012年的那一幕,從事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楊俊記憶深刻。他口中的「他」叫孫鴻宇。

  孫鴻宇出生在太谷的一個偏遠農村。「記得小時候,家裡地少,父親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母親能持家但體弱多病,生活異常艱辛。」他回憶說,幸運的是,父母都支持他讀書。求學路上的費用和父母看病的醫藥費支出,讓本就清貧的家庭欠下不少債款。2012年4月,當地的學生資助中心剛剛成立,在這裡,孫鴻宇得到了「生平第一次不欠人情的資助」。那一年,他順利入讀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隨後,在2015年,孫鴻宇又考入北京聯合大學。畢業時他立下誓願:「國家助學貸款改變了我的人生航向,一路走來,我始終銘記國家給予我的幫助,我的夢想就是將來能成為可以幫助別人的人。」

  據統計,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從2008年開始實施,目前已覆蓋全省117個縣(市、區),建立起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學段的資助體系。2016年至2019年,共發放生源地助學貸款95.05億元,惠及149.05萬人次。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目前,我省所有縣(市、區)推行教育聯盟、集團化辦學,共享優質資源。以精準控輟為抓手,117個縣(市、區)控輟保學工作全部實現靜態清零、動態保障。

  山裡娃腳下的起跑線

  今年10月,太原理工大學附屬小學選派7名黨員教師再次前往長治市沁源縣王和鎮古寨小學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活動。翟廣怡老師給記者講述了此行的感受:「在這裡,我真正感受到了『教育扶貧』一詞的力量。在家長座談會上,我提前15分鐘入場,沒想到會場已經坐滿,家長全部到位,離學校好幾裡地的家長也趕來了。他們的眼神中有一種渴望,他們渴望全新的教育理念、渴望先進的教育方法、渴望提升自己,因為他們真切地認識到教育脫貧的重要性。」

  11月20日早上,5歲的楊楊高高興興地走進芮城縣大王中心幼兒園,寬敞明亮的教室、親切和藹的老師和五花八門的玩具都吸引著他。楊楊爺爺望著小孫子蹦跳的背影很是欣慰:「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和城裡條件一樣的優質幼兒園,真好!」

  「沒想到村裡幼兒園條件那麼好,一個月花費才170塊,哪兒也不去了,就在這兒上。」這是芮城縣西陌村一位村民的感慨。

  作為國家和省兩級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近年來,芮城縣不斷強化政府職能,以推進城鄉一體化辦園為突破口,多形式擴大普惠資源,把優質幼兒園辦到村民家門口。該縣教科局副局長肖建宏深有感觸地說:「生源的增長為農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讓鄉村幼兒園留住孩子,就等於為農村小學留下了『苗』。」

  汾西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勍香九年一貫制學校是一所山區學校,有900多名學生,其中200多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近1/3是留守兒童。

  「在學校吃得比家裡好,一個禮拜不重樣,有雞腿、過油肉……」汾西縣勍香學校初三學生王雅倩說,自己每天在學校吃得飽、吃得好,身體好,學習狀態也好。

  該校校長趙孟鎖介紹說,學校從2012年開始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餐費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天5元,基本解決了食堂供餐的成本及運營費用。

  11月23日,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山西省已有83個縣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現所有貧困縣全覆蓋,共有68.65萬名學生受益。一些縣還通過加強「明廚亮灶」建設,建立多層監管體系等,保障學生用餐安全。如晉城市試點縣的學校建立了校長陪餐制度,值班領導、教師自費陪餐。

  因為地域性的差異,貧困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孩子相比,難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學資源。目前,為了彌補教育資源的差異,我省一方面大力推進國家的「特崗計劃」,累計公開招聘2.38萬名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貧困縣農村學校任教,同時積極實施省級的「特崗計劃」,面向貧困縣以外地區的艱苦偏遠農村,每年補充1000名省級特崗教師。在加強貧困地區師資力量的同時,我省認真落實國家制定的專項生招生計劃,該政策主要招收邊遠、貧困、少數民族等地區高中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的農村學生。為貧困地區的學子架設了一座通向外界的長橋,完成「人人有學上」到「人人上好學」的轉變。

  作為專項生招生計劃的受益者,面對記者的採訪,2016屆清華大學和順籍學生劉克寧感慨萬千:「兩個字:感恩!我從山裡走出來,永不忘根在哪裡,感恩黨和國家的貧困地區和農村專項生招生計劃這項政策,今後我必將紮根祖國大地,深耕苦幹,忠誠於黨和人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事業緊密結合在一起,爭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記者在晉中市採訪時了解到,自2012年貧困地區和農村專項生招生計劃在全國實施以來,和順縣得益於此項政策所考上「雙一流」名牌大學的學生累計700餘人,其中考取清華、北大累計38人;左權縣在2013年至2020年僅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就有19人之多;榆社縣自2014年以來,共培養出高校專項生19名,2020年破歷史紀錄、「裸分」理科1人被清華大學錄取;昔陽高考成績年年上新臺階,2020年一本達線率18.9%,二本達線率59.5%。

  高校老師們的新崗位

  中北大學教師楊湖是五寨縣常家坡村駐村工作隊隊長。五寨縣距離太原市區近300公裡,他從沒有想過會與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有交集。他清楚地記得,2019年4月23日,學校黨委副書記薛智、組織部長賈獻忠親自把他送到常家坡村的脫貧攻堅崗位上。

  幹點什麼呢?一次,楊湖在與鄉黨委書記郭旭東探討中得到信息:種甜糯玉米,收入明顯比普通玉米高。經過多方努力,事情很快有了進展,「公司+基地+農戶」及訂單農業產銷模式很快落到了實處,常家坡村小雜糧種植推廣基地規劃種植125畝甜糯玉米優質品種,16個種植戶與公司籤訂了收購協議,僅此一項即可為農戶每畝增收350元,合計增收4萬餘元。

  在幫村民王新生家搭建儲糧棚時,王新生邊幹活邊說:「楊隊,再不要這樣了。我們有手有腳,得自己來,不能甚事都麻煩你們、躺在公家身上,咱人窮,志可不能短!」

  2017年10月12日,我省召開了聚焦深度貧困縣教育脫貧攻堅推進會,確定我省10所大學對口幫扶深度貧困縣,分別為山西大學對口靜樂縣,太原理工大學對口偏關縣,中北大學對口寧武縣,太原科技大學對口永和縣,山西師範大學對口大寧縣,山西財經大學對口興縣,山西醫科大學對口廣靈縣,山西農業大學對口臨縣,山西大同大學對口天鎮縣,山西中醫藥大學對口石樓縣。高校在教育、信息、技術、文化、智力和人才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在聚焦深度貧困幫扶過程中,將這些優勢與貧困地區的發展需求有效結合起來,轉化為助推深度貧困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作手段和措施。

  2013年3月,太原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黨總支書記李新明接到該校黨委組織部的通知,命其赴汾西縣扶貧,任職扶貧工作隊隊長。在呂梁山區汾西縣師家溝村,他一幹就是8年。

  從省城高校到山區貧困村,李新明與扶貧工作隊隊員們也面臨著許多未曾預料的苦與累:第一次在食堂裡吃飯,許多蒼蠅在身邊飛;一個月洗不上一次澡;一年有三個季節上廁所需用手不斷驅趕蒼蠅……走在鄉村泥濘的小路上、睡在村裡四處漏風的土炕上,他不停地思考「如何脫貧」。

  如今,發展旅遊業讓師家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和2017年先後整村脫貧,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2000元提升到了2019年的8300元,全村僅一個「五一」假期的旅遊業收入便突破百萬元。

  呂梁山區,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生存條件十分惡劣,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山西農業大學發揮農科優勢,與呂梁市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一個個扶貧項目在呂梁大山深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在臨縣,以高培芳教授為首席專家的項目團隊,實施了「棗園防裂果與林下循環經濟模式試驗示範項目」,建立了1500畝防紅棗裂果技術示範園和75畝「棗樹-飼草-蛋雞」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園。今年,循環經濟試驗示範園就能實現雞、草、棗協同生長,預計每畝可增加收入1000元。

  在中陽縣,以劉群龍教授為首席專家的項目團隊,實施了「核桃產業新技術推廣示範項目」。去年,當地遭受早春凍害,在其他果園基本絕產的情況下,示範項目的核桃乾果每畝產量30斤-50斤,技術效果顯著。

  在方山縣,以牛顏冰教授為首席專家的項目團隊,實施的「旱地機械化黃芪育苗技術示範推廣項目」,建立了300畝黃芪種植示範園,引進6項新技術,對6種野生藥材進行引種與馴化,制定了「旱地黃芪機械化育苗技術操作規程」,形成「專家+合作社+農戶」技術推廣模式。

  在興縣、在石樓、在三晉大地依然存在貧困的地方,脫貧攻堅的戰鬥還未結束,在教育扶貧這塊陣地上,阻斷代際貧困的努力仍在繼續……但我們堅信,在經歷了扶貧、扶志、扶智的故事之後,那些曾經的貧窮將會一去不返。(記者賈力軍 李林霞)

相關焦點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作為三明市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陽光」收益也讓梓溪村的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  三明市是紅色搖籃,12個縣(市)區都是原中央蘇區縣,也是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之一,其中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等5個縣被列為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還有20個鄉鎮屬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近年來,三明供電公司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第一要務,加強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 山西晉中特色產業拔窮根 聚焦難題把短板補得更紮實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山西晉中市精準發力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產業扶對頭 小康有奔頭劉鑫炎 康旭旺金秋時節,車行山西晉中市山鄉,田間地頭富民產業一派豐收景象,大山深處山村舊貌換新顏,一張張脫貧後的笑臉燦爛綻放。
  • 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
    中新網汕尾12月23日電 題: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作者 孫秋霞 胡博走進廣東海豐縣臺東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寬敞潔淨的村道旁開滿了紅色薔薇,公園裡鳥語花香、白牆黛瓦、碧塘綠水,呈現出一種寧靜、古樸之美。
  • 決戰決勝2020年終盤點特別報導|教育扶貧拔窮根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彭水緊盯教育脫貧攻堅各項作戰指標,多措並舉補齊教育短板,優化教師結構隊伍,建立健全學生資助體系,強力推進義務教育保障工作,努力實現「人人有學上」,義務教育「一個不能少」,貧困學生「應助盡助」,讓貧困群眾得到實惠、看到希望。
  • 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
    新華社銀川10月9日電題:寧夏西吉:「耕讀傳家」拔窮根新華社記者任瑋「說起來我們村也算是『秀才村』了,這幾年平均每年都能考出去10個左右大學生。現在不一樣了,貧困學生能免學費、領補助、辦貸款,家裡再窮都能上學。作為寧夏最後一個未摘帽的貧困縣,西吉縣近年來全面落實教育惠民政策,僅今年春季學期,全縣各學段資助學生近3.9萬人次共1800餘萬元。建檔立卡戶馬玉珍家,就是教育扶貧政策的受益者。今年56歲的馬玉珍身體不好,幹不動重活,在村裡提供的公益性崗位做環衛工,每月掙796元。
  • 國資報告:保利集團多元化扶貧斬「窮根」
    扶貧開發攻堅拔寨,保利探索智慧之策。「以前扶貧,大多是捐贈性的。隨著觀念的轉變,我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提高扶貧效果。所以,要充分利用保利多元化主業優勢,結合當地實際,源頭治水。」保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念沙說。 近年來,保利集團以科學方式追貧困之根,溯致貧之源,解扶貧之惑,緊盯「精準」二字確保扶貧協作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 【小康路上】山西大同邊臺村:建新村挪窮窩 興產業斬窮根
    為了全面客觀反映山西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總結經驗,戮力前行,黃河新聞網特別策劃了《小康路上》系列專題報導,圍繞山西省脫貧攻堅舉措成效、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優勢產業項目、基層扶貧幹部等內容進行採訪,真實書寫「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的山西答卷。
  • 同心助脫貧 聚力「拔窮根」———漢濱區總工會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幾年來,漢濱區總工會通過組建勞模服務團、每年召開勞模座談會、勞模現場觀摩會、舉辦勞模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形式,廣泛組織動員全區各級勞模和勞模所在單位深入貧困村特別是深度貧困村實施產業、健康、教育、金融扶貧,帶動貧困村發展和貧困戶增收脫貧。
  • 出實招 做細活 「繡花」功夫拔窮根
    出實招 做細活 「繡花」功夫拔窮根我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新田專場)召開 2020-09-09 09:58
  • 廣東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160萬貧困人口脫貧,產業+就業打出扶貧...
    (李博)廣東脫貧攻堅成績單背後,是通過產業扶貧變輸血為造血,通過教育扶貧實現授人以漁,通過就業扶貧斬斷窮根。劉逢明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原本凋敝不堪的清遠市水西村,幾年不到竟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在他看來,水西村的變化可以書寫一部農村脫貧奮鬥史。
  • 送措施贏攻堅,精準扶貧上臺階——雷馬屏監獄扶貧工作紀實
    送措施贏攻堅,精準扶貧上臺階——雷馬屏監獄扶貧工作紀實 2020-06-13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柳州「志」「智」並扶斬窮根
    柳州「志」「智」並扶斬窮根 【時間:2020年12月16日】【來源:柳州日報】【作者:張婷婷】【編輯:鄧達】2020年9月7日,融安縣長安中學落成典禮。圖片由市教育局提供2020年秋季學期,魚峰山小學秦錦萍老師為殘疾學生送教。
  • 【我的脫貧故事】「拔窮根、摘窮帽」 幸福生活靠手創
    悲傷和貧困就像陰影一樣籠罩著我家,正當一籌莫展的時候,黨和政府實施了脫貧攻堅幫扶政策,國家精準扶貧的春風吹進了我家,迎來了久違的曙光,享受了一系列優待政策。但我心中始終認為致富也要靠自己的雙手,只有依靠勤勞的雙手,日子才會越過越好。那個時候我心裡憋著一股勁,我想國家政策那麼好,我更要怒力,儘快摘掉那頂貧困「帽子」。
  • "志智雙扶"鹹寧市市場監管局力拔重度貧困村"窮根"
    精準施策 村集體經濟實現翻番"不到這裡來,真的不知道'窮'字有這麼深刻的意思。"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張京波說,黃豐村地處通城縣南部邊緣,是典型的庫區山區村,屬於建檔立卡重點貧困村。"耕地少、山高坡陡、土地貧瘠,全村397戶,有一半以上是貧困戶,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這是物質現實條件導致的貧困。"
  • 鄉村振興,教育扶貧如何持續發力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南部,曾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脫貧攻堅以來,海原縣堅持做好教育精準扶貧,改善教育條件,助力脫貧攻堅。2009年曹窪鄉開始創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孩子們終於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現如今,學校總佔地面積50畝,建築面積4160平方米。
  • 幸福花開香豔豔——太湖縣教育扶貧民生工程側記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太湖縣教育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按照省、市、縣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全力抓好教育扶貧各項工作,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脫貧這朵「幸福花」如今已在熙湖大地漫山紅遍、香飄四野。扶貧先扶智: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
  • 泉潤湘西拔窮根(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2016年10月,濟南市與湘西州結成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子。因地制宜,做優當地傳統產業;雙向協作,建立供銷雙贏格局;匯聚合力,形成助力脫貧的強力引擎……幾年來,濟南和湘西共同書寫出了協作扶貧的新答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武陵山腹地,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7個在湘西州。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
  • 助力山區教育,落實精準扶貧!
    助力山區教育,落實精準扶貧!扶貧先扶志,中糧長城在路上1999年,中糧旗下中糧酒業長城葡萄酒在山東蓬萊承包土地建葡萄園,選定了炮臺村,讓一場命中注定的緣分延續至今。中糧長城葡萄酒承包了村民的土地,再僱請村民來種植和管理。農民以土地來入股,中糧以建園投資來入股,形成了效益,雙方按股份來分紅。
  • 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扶貧工作側記
    近年來,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電電力」)作為國內大型電力上市公司,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履行央企社會責任,不忘初心、素履以往,精準扶貧、踐行宗旨,通過教育扶貧、生態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派駐幫扶、黨建扶貧、消費扶貧等多種形式,在青海、新疆、山西等地為全面建成小康貢獻力量。
  • 林體的「扶貧經」:用不同的「鑰匙」打開不同的「結」
    在工作中,我們不能照搬東部模式,也不能固守西部現狀,必須深入把握致貧原因,因地制宜、東西融合、對症下藥,才能打開貧困癥結,拔掉窮根,摘掉窮帽。」 7月21日下午,寧波團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現掛職黔西南州興仁市委常委、副市長林體告訴記者,自2018年4月抵達興仁之後,他就始終堅持這個工作理念,在扶貧一線努力尋找解開貧困癥結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