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從小不受老爹劉邦待見,跟母親薄姬在代國長大,像個單親家庭孩子,但他性子柔和,為人忠厚,繼位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歷史評價很高
漢文帝劉恆,只比兒子劉啟大15歲,父子倆開創了「文景之治」
04:51來自繽紛歷史清清講
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我的專輯,繽紛歷史清清講。
代王劉恆是健在的劉邦兒子中最年長的,素以仁孝寬厚聞名,在消滅呂氏外戚集團後被選定為皇帝。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陳平、周勃等大臣們對呂后專權心有餘悸,而劉恆的母親薄太后娘家沒啥勢力,不會再形成外戚集團把持朝政的局面。
不管怎樣,漢文帝出場了。
他繼續了西漢初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在位二十三年,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誇耀的業績,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的行使自己的皇帝職權而已,但也還是有幾件事值得說說。
首先,他在位期間曾經兩次減免稅賦。西漢初期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社會財富,漢文帝又是很勤儉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國庫比較豐盈,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8年,漢文帝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把土地稅從十五分之一減為三十分之一,古代土地稅大多為十分之一,漢朝的十五分之一本來就不高,他還給減了一半。另外,把人口的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個銅錢減至每人每年40個銅錢。算賦差不多就算是個人所得稅吧。
其次,廢除連坐。連坐是專制時代特有的產物,就是一人犯罪,親人跟著要受刑罰,所以史書上動不動就有「誅滅三族」、甚至「九族」這樣的記載。漢文帝認為公正的法律應該是能讓民眾心悅誠服的,並且是能夠引導人們端正自己行為的,單純靠加重刑罰的威勢、加大犯罪成本的方式去壓制民眾禁止他們犯罪,這就是統治的暴虐,因此就廢除了連坐。
他在位期間,還廢掉了割鼻斷足等這種殘酷的損害身體的肉刑。
第三,不挑起和發動戰爭,對匈奴繼續採取和親的方式加以安撫。和親是當初劉邦在經歷「白登之圍」後,婁敬給出的主意,就是把皇族的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這樣以後繼任的單于就是漢朝皇帝的外孫或外甥,用這層血親關係為紐帶,來維繫雙方的和平。
當然這種方式是有爭議的,到底和親政策對保持和平能起多大作用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不清楚。另外,文明程度高又是皇家血統的女兒嫁給野蠻落後的遊牧部族首領,在很多人看起來是很屈辱的事。所以像後來的宋朝和明朝,這種純粹的漢民族當政、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時期,是根本不予考慮的。
漢文帝是個心疼老百姓的皇帝,他覺得戰爭成本太高,而且對民眾的社會經濟生活影響太大,委曲求全還是採取了和親的政策。其實,漢朝除了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其他時期的皇帝基本都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後來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就是去和親。
第四,說到漢文帝的節儉,那可真是讓人感慨。他儘量減少皇室的用度,反對奢侈浪費,他自己有時候甚至穿著草鞋上殿,連他最寵幸的慎夫人穿的裙子,為了節約衣料都不用當時流行的長長的拖到地面的樣式。還有一次他想蓋一個宮殿,預算要花費百金,他感慨的說:「這是十個中等人家的財產啊」,就放棄了建造的念頭。
節儉的漢文帝甚至在臨終時候,都要求下葬的陪葬品不要用貴重的金銀玉器,只用燒制的陶器。
漢文帝節儉寬厚,仁德善良,但你要認為他軟弱可欺那可就錯了。他統御臣屬的手段是很高超的,這從他對待周勃的方式上就能看出來。
周勃是平定諸呂作亂的首席功臣,陳平謙讓,讓他當了右丞相,就是首席丞相,周勃一直很得意,言談舉止之間對漢文帝不是很恭敬。
漢文帝不動聲色,有一天早朝時問周勃:咱們一年能判決多少案件?周勃尷尬的說不知道。漢文帝又問:那咱們朝廷一年收支是多少啊?周勃又不知道,惶恐慚愧的一身是汗。
漢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坦然的回答說:您問的問題,主管司法的廷尉和主管錢糧的治粟內史知道。漢文帝說,那你們丞相是幹什麼的呢?陳平凜然的說:丞相的職責,對上輔佐天子、推動政令,對下安排人事、調停運轉,對外鎮撫蠻夷,對內安撫人民,讓各級政府官員各司其職。漢文帝滿意的點點頭。
下朝後,周勃埋怨陳平說這些你平時怎麼不教導我啊。陳平笑笑說,你坐在丞相的位置上,怎麼能不知道丞相是幹什麼的呢,要皇上問你長安有多少小偷,你還上街一個一個的去數啊。
周勃這才明白,自己的政治才能遠不如陳平,就知趣的辭去了右丞相,朝廷也就不再設兩個丞相了,就陳平一個人幹。
儘管漢文帝不喜歡戰爭,但對於叛亂,也還是毫不手軟的。公元前177年,就是他即位的第三年,濟北王劉興居不滿意在權力分配中的收穫,發動了叛亂。漢文帝當機立斷派大軍前去討伐,劉興居被俘自殺,但漢文帝赦免了被脅從的濟北國的臣屬和軍隊。
淮南王劉長是漢文帝的弟弟,仗著漢文帝對他非常寵愛,悍勇囂張、驕奢無度,竟然想謀反,還沒等行動就被發覺了。漢文帝不忍心殺他,判處流放,發配到蜀郡,在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漢文帝就是這麼個皇帝,看似平平淡淡沒什麼作為,但國家在他手裡安安穩穩的,百姓也都安居樂業,生活比較富足。一生唯一被人詬病的就是有個男寵鄧通,還封給他一座銅山,可以自行鑄造銅錢,所以後來「鄧通」這個名字就成了特別有錢人的代名詞。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後,去世,廟號太宗,諡號文,所以歷史上稱他為漢文帝。太子劉啟即位,就是漢景帝。
劉啟即位後,在老母親竇太后主持國政下,繼續追求維持現狀的安定。這就是有名的「黃老政治」。他在位十六年,於公元前141年去世,太子劉徹即位,就是那個著名的漢武大帝。
漢景帝在位期間,除了我們後面要講的平定「七國之亂」,政治上真沒什麼值得說的了,他的統治只是守著既定的政策方針而已。
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總共大約四十年,這期間他們明確的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政治。這期間人口大量增加,社會財富也隨著大量增加。各郡縣倉庫,都非常充盈。中央直轄的倉庫,存糧太多,以致發生腐爛。存錢也太多,一直都沒怎麼花,連串銅錢的繩子都被蟲子咬斷了。
在幾代君主的努力下,西漢王朝渡過了瓶頸危機,迎來了繁榮的「文景之治」。後來的漢武帝所發動的一連串抗擊匈奴和開疆拓土的戰爭,大部分軍費都依靠這些年累積下來的財富。
不過黃老政治最大的缺點是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尤其到了後來,人口漸多、耕地漸少時,貴族和富農在政府不幹涉的保護政策下,大量兼併自耕農,造成一個龐大的地主階層。富人的田地一望無際,窮人卻連立錐之地都沒有。
漢初的社會穩定是有代價的,就是不得已採取了二元混合政治結構,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有些封國的勢力逐漸坐大,在漢景帝當政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差一點讓西漢王朝分崩離析。
好了朋友們,這一期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裡。
歷史很精彩,歷史很無奈
讓我輕輕的為您講述繽紛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