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彥豪:行走泉州西街古巷

2020-12-26 閩南網

  英國詩人莎士比亞說過,「歷史就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泉州西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街,地處福建泉州古城西隅。西街雖說不算長,但卻古色古香,真有曲水流觴的感覺。沿街古巷縱橫交錯,從街頭走到街尾大約3公裡左右,就有一二十條古巷,把西街與古城緊緊地串聯起來。

  行走泉州西街先從古巷說起,我記得這條街有三朝巷、舊館驛、臺魁巷、井亭巷、帽巷、裴巷、古榕巷、通政巷、曾井巷、甘棠巷,甲第巷、五塔巷等不一而足也……因為有這些別樣巷名而有故事的古巷,才有了人間煙火的味道。

  「古代驛站」成了古巷名

  20世紀60年代,我的家就住在西街,家門口斜對面就是舊館驛巷。學校離家不遠有三四百米,穿過舊館驛巷就到學校了。放學後,我往往在青石板上一路滾著鐵圈,那鐵絲與石頭摩擦的聲響,仿佛「嗒嗒」的馬蹄聲,在悠悠古巷迴蕩著,讓人思接千載。聽老人說,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貿易很發達,泉州繁榮發達到什麼地步?真可謂:「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官員以及中外商人往來頻繁,舊館驛於巷內設有一座專供過往官員或信使住宿及更換馬的館舍。久而久之,巷西側曾為泉州行衙所在地。巷中還有水陸東天寶池、元代驛站、明代染織房;有明嘉靖年間御史汪旦、戶部侍郎莊國楨府第;有氣勢的明朝「董楊宗柯」;有清道光年間翰林龔維琳胞弟舉人龔維琨、刑部主事王海文、湖喜慶年間進士楊濱海故居、清末狀元吳魯的讀書處;還有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其實,舊館驛巷內文物史跡眾多。儘管改朝換代,時間久了,但人們就記得這裡曾是官府的館驛,於是,「舊館驛」巷名就這樣叫響了。

  在一個冬日暖陽慵懶的午後,我來到西街,在舊館驛巷口向東一二十米的地方,有一家舊館驛青年客棧,兩層普通住宅,門口沒有招牌,僅兩邊掛著兩串大紅燈籠。走進客棧,地板鋪的是紅色的尺二磚,樓下的老書架上,擺著幾本黃舊的老書;牆上貼滿各種照片,還有旅客塗鴉的留言;天井藍釉花盆裡的官蘭,在溫煦的陽光映照下嬌慵地低垂著。樓上睡的是朱漆楠木大床,床上鋪著白色的被單和被子,還放著一對白枕頭;緊靠床邊擺著一張小方桌,桌上放著一隻玻璃瓶,裡面插了一束玫瑰塑料花,厝內雖簡陋,但窗明几淨,給人一種歸家的感覺。聽客棧老闆,說:「一般來住客棧的遊客大都是從網上尋來或者朋友介紹,每當節假日還經常客滿,他們就是衝著西街那豐富的文物勝跡和人文景觀而來。」現在的舊館驛不再是官員或信使住宿及更換馬的館舍,而是來泉州旅行遊客心目中的一塊風水寶地,他們不僅僅是到泉州旅遊觀光,而是到西街尋寶,尋找一座城市的記憶,尋找它昨日的輝煌……那一座又一座紅磚青石的古大厝至今仍保存著,還依稀可見昔日古巷繁華的景象和歲月的滄桑。

  良醫藥膏揚名古巷

  教育家史蒂芬·斯賓得說過,「歷史好比一艘船,裝載著現代人的記憶駛往未來。」從我家向東走三五十米,就是臺魁巷。走入臺魁巷,一眼就可以看到一棵枝葉茂盛的「白來葉」老樹,緊挨著一座房子生長,鬱鬱蔥蔥,粗粗的樹幹頑強地從地上伸出,一步步向天空擴展綠色的空間,然後將許多粗枝大葉,橫斜在巷子兩邊的厝頂,給人遮陰擋雨。你可想而知,這棵「白來葉」樹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艱難地生長,才長成這般粗壯,可是需要多少韌性和毅力呵。就在老樹邊的一間老屋,卻是有著2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保和堂白塔疔膏。老輩人都知曉臺魁巷的「保和堂」,這裡治療癰疽疔癤的白塔疔瘡藥膏,曾經是老泉州人的一味靈丹妙藥,至今在東南亞華僑中仍頗負盛名,無不令泉州人自豪。在我的記憶中,臺魁巷不長,小巷縱橫交錯,曲裡八彎,不熟悉的往往走錯路。從前「保和堂」藥鋪店主是個瘦小老者,面目清癯,八字鬍髭,外表活像一個辦理文牘的師爺。他是專治外科,生傷瘡症都行,很受患者青睞,特別是蔡清後代祖傳秘制的白塔疔瘡藥膏。說起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別號虛齋,明晉江人。他與西街臺魁巷有過「程門立雪」之緣。31歲中進士,累官至南京文選郎中、江西提學副使,著名的理學家。他花一生心血,力學六經、諸子及史集等書,對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讀尤精。當年,他在泉州開元寺結社研究《易》學,李廷機、張嶽、林希元、陳琛等都是其中的成員,號稱「清源治《易》二十八宿」。甚至歸家養病期間,他在泉州清平鋪樓上(即西街臺魁巷內)潛心著述,寫成《四書蒙引》,也在泉州開元寺講學。後來,蔡清成為明代理學的代表人物,且形成清源學派,其影響遍及全國。但後輩人沒有遵從父命去謀取功名利祿,而是深入民間搜集藥方,經過世代傳授秘制,保和堂「白塔膏」在閩南一帶幾乎家喻戶曉。每到盛夏來臨,有些小孩的頭面、手指、足趾生疔或者長了熱癤,到他的藥鋪買塊白塔疔瘡藥膏,貼上沒幾天膿腫便消了,很快也好了。現在這家「保和堂」藥鋪還在,門口掛著「保和堂」的紅字招牌十分醒目,有個老婆婆仍然每天守著空蕩蕩的時光,偶爾也會有人光顧店鋪。

  讓我們沿著深深的古巷探幽尋寶,也許能聽到很多精彩的故事。再走一百外米,巷中有座奇仕宮,裡面供奉著專事婦女生育、兒童健康的奇仕媽祖,不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這兒香火繚繞。每當金光燦爛的曙光從天邊傾瀉而下,把一條小巷照得透亮。奇仕宮口旁邊有一條長石凳,住在小巷周圍的老人都喜歡來這裡聊天,三三兩兩地坐在石凳上曬太陽,一直坐到月色朦朧。這些老人講古論今,哪家娶媳婦;哪家兒子做生日,哪家老人去世,每個人的心裡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甚至你剃了個頭,他穿了件新衫,都是老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也不知誰起的頭,什麼三國水滸梁山好漢;紅樓夢十三金釵佳人,你先講然後他接著講,一出無頭曲,斷斷續續將一段故事講完,有時講古人講到激動處會敲桌拍凳,不知道的以為在吵架。而聽的人,閒著就卷上一支煙,深吸一口,然後從鼻孔裡冒出來,那一縷嫋嫋青煙就這樣隨著琅琅的笑聲飄向雲外。天長日久,這裡便成為話仙講古的好所在。那時候,我經常擠在大人身邊湊鬧熱,有時聽不懂會問:「誰是李逵,誰是李鬼?」大人就摸摸我的頭殼,說:「孩仔人有耳無嘴,好好聽,以後就知道。」生活跟放電影不一樣,沒有布景,沒有序曲,不需要導演,也不需要臺詞,裝腔作勢給誰看,他們只需要簡簡單單地過日子,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走到巷尾,大寺後有一片龍眼樹,放學後,孩子們吆五喝六地在那裡捉迷藏,玩丟煙盒。每當龍眼熟了,我們就偷偷爬樹摘龍眼吃,那多汁脆嫩的東壁龍眼,那甜甜的味道,珍藏著我童年多少快樂,多少甜蜜的夢想呵。長大後,那甜蜜的夢仍留下我的眷戀。這裡的小巷留存著屬於每一個人的記憶。

  「忠義」牌坊成就古巷名

  古城名剎開元寺坐落在西街,是泉州地標性建築之一。寺前紫雲屏的後面有一條小巷,「三朝」宰相留正居於此,故有「三朝元老」坊之稱。永春人留正曾歷任三個皇帝的丞相之職,南宋當朝為表彰留正勤政為民,治國安邦之政績,昭示後世,即在巷中立有「三朝元老」牌坊兩座,所以此巷就叫「三朝巷」。其實,巷名的故事說也說不完,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現代洋樓外,還有古民居以及附於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把它們一一貫穿起來,西街就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如孝感巷口原有一座「孝感動天」牌坊,是明朝為表彰朱則文事母至孝事跡而立的牌坊,現已無蹤跡。而裴巷因巷口舊有「裴仙宮」得名。甲第巷出了「溫陵甲第破天荒」的歐陽詹,在甲第巷歐陽詹故居遺址歷史陳列室至今仍遊人絡繹不絕。這條千年古街,曾經居住過歷朝歷代的官吏和名人,據統計,已知歷史名人故居含遺址有二三十處,自唐代歐陽詹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大人物與西街結緣。如樞密府院事劉昌言的「奇士坊」在臺魁巷內;布政使史朝宜的「大方伯府」在西街影劇院一帶,後改為史氏大宗祠;史繼偕的「相國府第」在西街影劇院右,即會通巷北口斜對面;粘本盛都察的「粘氏大宗祠第」在西街頭(今泉州影劇院一帶)。吏部員外郎石起宗的「榜眼第」在井亭巷內;陳用進士的「秦賦坊」第在井亭巷;侍郎趙不流的「侍郎第」也在井亭巷;吏部主事楊端儀的「解元坊」在舊館驛巷內水陸寺東;南宋宰相曾從龍的府邸在曾井巷內;相國李廷機府邸在甘棠巷;著名理學家蔡清故居則位於孝感巷內;明萬曆太僕寺少卿楊廷相、廣東提學副使擢湖廣參政陳鳴華兩家家族的故居也在文魁巷。西街,真是一條「坐山」「向水」「三元九運」「流年飛星」的風水之道。

  後來,我家也搬出了西街。西街舊事,只能留在夢中;再回首時,竟然令人驚嘆。隨著時代的文明進程,西街與古巷,以其原汁原味的閩南風情,走出歷史的煙塵,漸漸走進了遊人們的視野。

賀彥豪

  作者:賀彥豪,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鄉土詩人協會會員、泉州市臺商投資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責任編輯:連培煌

相關焦點

  • 夜讀湖州|一條古巷:小西街
    漫步湖城小西街,常被古老幽靜的古巷吸引,古巷狹長,石板上留下斑駁的印記。   古巷內保留許多名人故居,   有小西街196號鈕宅,為清道光狀元鈕福保本仁堂,堂內木雕種類豐富,梁枋裝飾雅致。   高巷6號為沈宅,為絲業老闆沈聯芳故居。   此外還有著名畫家凌虛古宅,絲商莫觴清故居等。   筆者曾經見過上海武康路莫觴清豪宅,為法式別墅,此故居當為莫氏老宅。
  • 泉州西街在哪裡? 泉州西街相關簡介(圖)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徵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現在目前西街片區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20多處,分屬古建築、古遺址、石刻等多種類別,還有未列入級別但保護較好的古建築、古民居12處,擁有開元寺、東西塔、肅清門等景點。
  • 泉州西街夜宴
    一曲暖場音樂瞬間引爆人潮,四面八方的遊客聞聲而來,將演員們團團包圍,戲曲唱到哪裡,哪裡就是中心……昨晚8時許,在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演員們和「伯勒劇場·尚好聽」唱隊演員們的創新演繹下,一折梨園戲沉浸式演出在泉州西街與觀眾面對面,一場非遺夜宴在千年古街熱鬧上演。
  • 泉州西街東段分時段限行常態化 成為「準步行街」
    ——千年古街悄轉身見人見物見生活  核心提示  「一條古街千年史,一日西街一千年。」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在唐朝已經「列屋成街」,至今已超過1300年。到了宋朝,西街就已象徵了泉州的繁榮。時至今日,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
  • 泉州西街「飽受爭議」,僅是「美食一條街」?西街與中山路誰更勝一籌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泉州西街,這裡不只是「美食一條街」,有條小巷子比中山路文藝範更足,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泉州西街在本地人和部分遊客眼中「飽受爭議」,有人認為只是一條街而已不建議遊客前往,也有人認為西街商業化太嚴重,僅是「美食一條街」而已,繁華程度遠不及中山路。
  • 【海絲泉州】西街潤餅,在泉州誰沒聽過呢?
    後來再想想,不管啦,認識也不理會,西街潤餅,在泉州誰沒聽過呢?沒聽過的就只是這兩位手拿著潤餅邊走邊吃的南洋來客吧。另一個也手拎著潤餅陪我們在街頭忙碌地又吃又得花時費神帶路的朋友,是剛認識的凱東。他為我們客串導遊,之外,潤餅還是他掏腰包請客。關於掏腰包這回事,這回到泉州,才見識到「手機掃一掃」的無遠弗屆力量。我們掏出皮包,還在挖鈔票,那個售賣者說,已經付過了。
  • 泉州三大鐘樓中,最古老的是西街鐘樓,至今已有86年歷史
    ,也有這樣一個地方,保存了泉州的歷史風情和那個時代對工藝的執著和熱愛,那就是泉州鐘樓。泉州大家都很熟悉,近年來,泉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多次獲得城市榮譽稱號,它的名氣甚至打敗了廈門,被網友評為福建省最宜居城市,小編將將介紹泉州鐘樓,這座建築見證了泉州近百年的歷史。
  • 泉州西街,遇見惜福大姐,她是身家百萬黃金回收店老闆
    3月30日,福建泉州西街,一位身著紅衣的中年女子認真清掃路面上的大米。當過往路人和商家探明緣由後,紛紛點讚嘆這位女子,稱她是惜福大姐。事後,人們知道她的身份,是身家百萬黃金回收店老闆時,更是讚嘆有加。據了解,紅衣女子姓陳,福建莆田人,13年前來到泉州西街租了家店面,經營黃金回收,生意一直不錯,疫情期間也受到一定影響。陳大姐說,她從小在農村長大,家人一直教育她要愛惜糧食,要惜福。這時不早點將路面上的大米掃起來,下午西街人流量多了,踩碎了太可惜。果然,當天下午,西街人流回升,人們戴著口罩前來西街尋找古早味。
  • 12月9日晚8點到西街赴非遺夜宴
    「伯勒劇場·尚好聽」唱隊此前在清源山老君巖獻上梨園戲沉浸式演出(資料圖)泉州網12月8日訊 (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李夢嫻)還記得登上湖南衛視《姐姐的愛樂之程》、火遍全網的那群「泉州少年家」嗎?12月9日晚8點,「伯勒劇場·尚好聽」唱隊的演員們將在泉州西街獻上南曲新唱、梨園戲「沉浸式」演出,邀你共赴一場非遺夜宴。前段時間,綜藝節目《姐姐的愛樂之程》首站「打卡」泉州引發全網關注。節目中有這樣一群「泉州少年家」,他們青春洋溢,現場和姐姐們「飆」歌;他們時尚又復古,創新演繹梨園戲讓姐姐們忍不住跟著唱起來、舞起來。
  • 品味西街西的人間煙火
    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區域和中心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西街曾是唐宋早期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特別是從鐘樓到新華北路的西街東段,一直以來就像一顆耀眼的明珠,在世人面前熠熠生輝,聚集了眾人的目光。
  • 探訪泉州西街老店「三合面」製作過程 香甜可口滿載回憶
    近日,記者來到泉州市區西街一家老店,探訪三合面的製作過程。(記者 楊佳彬 實習生 黃嚴禾 文/圖)製作:外觀普通製作方便  三合面擺放在店內並不顯眼的位置。  今年60歲的他製作「三合面」已有30多年時間了。製作時,他將麵粉用微火焙炒,不停地翻動,炒至呈微黃色時,盛入盆中晾涼,搗散。
  • 泉州街邊小吃,人均消費只要10塊錢
    泉州是座屬於美食的城市這裡有山珍海味,也有街巷小吃——今天就要給大家推薦11家藏在街頭巷尾的平價美味人均10元就能吃到飽康莊滿煎糕」半片普通版滿煎糕 8元 裴巷的這家滿煎糕,是泉州最地道的。店鋪的主人是一對年過半百的夫妻,土生土長的泉州人。
  • 「尋找西街最美商鋪」海選結束,15家候選店鋪出爐
    這家小店位於西街64號,店主李金礦熱衷於推廣閩南服飾,他和他的團隊將閩南元素融入服飾,作品曾在央視春晚泉州分會場亮相。在西街就有這樣一家老字號——「閩臺圓元宵圓」。祖傳元宵圓技藝,頭上頂著「中華名小吃」「福建名小吃」諸多光環,店老闆蔡家慶卻謙虛地說:「這年頭,酒香也怕巷子深啊!」蔡家慶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家就住在西街,從小跟著祖輩學做元宵圓,一直沒有間斷過。他說,元宵圓從原料的挑選,到工藝的製作,均有一整套講究。
  • 《泉州爽》陳藝仁單曲
    ·泉州西街· 《泉州爽》 歌曲視頻 ... 小提示:您也可以直接登錄 網易雲音樂 搜索:泉州爽 視聽
  • 泉州具有代表性的古街區,鼎盛了一千多年,地位如同廈門的中山路
    上海有外灘、西安有回民街、廈門有中山路,而歷史悠久的泉州,則有西街。泉州在福建省內開發算是比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周秦時期就已經開始經濟開發,西晉時期中原戰亂,大批士族和中原人湧入泉州,發展至宋元時期,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成為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活地圖·草根力量泉州是一座「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鮮活古城,更是一座「有情、有義、有愛心」的有愛之城。當你行走在古城,可能會有一個「活地圖」義務帶你遊覽,有人奉上一杯免費茶水,有人予以一次詳細指路,有人報以一個溫暖的微笑……人,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風景。
  • 探訪沙灣古鎮古巷:雞膥巷,你聽過嗎?
    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小分隊探訪沙灣古鎮古街古巷文化,一街一巷的命名背後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沙灣古鎮旅遊開發公司工作人員介紹,清末年間,沙灣的村居已發展為轄下一居、三坊、十三裡,共有大街33條、小巷284條。由於歷史文化深厚,眾多居、坊、裡、街、巷都具有鮮明的特色。 雞膥(chūn)巷,你聽說過嗎?
  • 低調藏身西街後半段,被小紅書博主排隊打卡
    低調地藏在西街後半段 沒曝光沒宣傳 知道的人還不多! 西西里集合區是由泉州原糖餅乾大樓改造而來,作為西街最大、最高的一棟樓,因為位於遊客較少的西街後半段,便鮮少被人提及。
  • 泉州:規範民宿發展 留住詩和遠方
    故事篇因鄉土眷戀開辦青年客棧  鄭達真是「80後」,土生土長的泉州人。2004年,從廈門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她帶著對泉州文化氣息的熱愛和鄉土眷戀,回到故鄉生活。2009年,她在市區西街舊館驛裡開辦了一家青年客棧。而她,也成為泉州最早開民宿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