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不算太熱,但來的客人比起往年倒還多些了。」
「這是為什麼?」
「可能還是因為天氣吧,不冷不熱正合適出來耍,再加上連接黃水的那條路也通了,往來旅遊就更方便了。」
7月18日,時近中午,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42歲的村民劉益洪正忙碌著。當天中午,提前預定的20多名遊客將來到他的「桃園居」就餐,「等忙過了這一陣,我打算擴大一下接待規模。」
我們「再訪中益鄉華溪村」就從劉益洪這兒開始。
劉益洪回家開起了民宿。
「桃園居」民宿的生意火了
沿著中益鄉華溪村委會辦公樓前的柏油路,不過一公裡的距離,就到了劉益洪口中的「桃園居」。
桃園居坐落在半山腰上,兩層奶黃色小院,原是劉益洪的家。放眼望去,白雲相依,群山如黛,再近一些,瓜果滿園——垂在枝頭的桃、躺在地裡的瓜。桃園居門前小院兩旁,海碗大的向日葵金燦燦的,宛如一張張歡喜的笑臉。
「快點來給客人倒點茶水!」正在廚房忙著的劉益洪走出來,一邊端板凳,一邊招呼妻子安客。
「我是去年夏天回到老家的,前後投入13餘萬元,建起了這間民宿。」聊天中,劉益洪告訴我們,之前,自己在渝北區一家家具廠做木工,雖然辛苦,但每月仍有一萬元左右收入。
在主城擁有一份不菲的收入,為何還要回到老家?
劉益洪說,之所以放棄在主城的工作回到家鄉,一來是家中老的老、小的小,需要有人照顧;二是因為脫貧攻堅戰深入開展,家鄉正在一天天地發生著改變。
「比如說這條路,現在就直接通到了我屋門口。」劉益洪三兩步跨出大門,朝門前那條柏油馬路比劃著說道。而另一個被他稱為「得天獨厚」的優勢是,當地正在打造的一個名叫「蠻王坪」的景區,就在他家屋後的山上,這也讓「桃園居」成了那些登臨景區遊客的必經之路。
呷上一口茶,劉益洪和我們緩緩擺道,去年回到老家後,經過幾個月的修整、籌備,他的「桃園居」在今年春節期間開門迎客。
「現在都不叫農家樂了,現在時興叫民宿。」記者看到,「桃園居」雖只有兩層樓200多平方米,各種民宿要素卻一應俱全——門前有果園可體驗採摘、一樓大廳擺上三五張餐桌、二樓是五間特色民居。
開業不久,桃園居就讓劉益洪一家嘗到了甜頭——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絡繹不絕的遊客從市內外來到小院,桃園居單日營業收入就超過了2000元。
「現在中益鄉環境好了,加上宜人的氣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火!」劉益洪說,下一步,他將進一步擴大桃園居的規模,爭取接待更多的遊客。
中益鄉通了柏油馬路。
中益鄉這條扶貧路通了
「短短一周時間,效果可謂立竿見影!」7月22日,中益鄉分管交通的副鄉長陳盛勇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就在7月15日,中益鄉到黃水鎮的一條改擴建道路竣工通車了。
這樣一來,不僅使中益鄉更好融入大黃水片區,越來越多的遊客也能便捷地來往於兩地。
柏油路面、黃色標線、新指示牌……記者在現場看到,改擴建後的這條道路路面平整、標識完備、風景宜人,作為一條進入大黃水片區的旅遊道路,每間隔一段路程,還設置有可供停車休息的地方。
據了解,這條路是中益鄉交通扶貧項目之一,起於中益鄉高臺橋,止接黃水鎮萬勝壩,道路全長約18.2公裡,瀝青路面,路基寬度7.5米,總投資約1.25億元。
「就在上周,這條路全線貫通!」陳盛勇告訴記者,這條路作為大黃水片區交通幹線,從交通分流的意義上看,以前前往黃水旅遊避暑的遊客,通常集中在冷水下道,道路貫通後,遊客可從沙子下道進入大黃水片區,實現了分流功能。
從帶動中益鄉旅遊和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由於國家4A級景區大風堡核心景區主要位於中益鄉的建峰、坪壩和鹽井3個村,這條道路通車後,將使中益鄉更好地實現遊客引流;從產業的角度看,中益鄉的坪壩、建峰、全興3個村,也與黃水鎮接壤,中益鄉盛產的蜂蜜、黃精,黃水鎮盛產的蓴菜、黃連等經濟作物,也將進一步得以流通和發展。
「目前來看,就這麼一周的時間,中益鄉的農家樂和民宿老闆就直接受益。」陳盛勇透露,以前,經另一條老路從中益鄉到黃水鎮需要一個多小時車程,隨著這條道路貫通,兩地間的距離縮短為半小時車程。
汪從興展示養殖的蜜蜂。
養蜂人汪從興的日子甜了
「記者同志,你們來了啊……」7月19日,當記者見到中益鄉華溪村村民汪從興時,他正伺弄著屋旁花壇裡的繡球花。
或許是源於自己作為蜂農的習慣,汪從興除了屋后土坡上的10來簇蜂房,門前園旁滿是花草,成缽的、成壇的,在陽光下鮮豔奪目。
一杯釅茶、一支紙菸,46歲的汪從興打開了話匣子。
「我10年前就回到了中益鄉。」汪從興告訴記者,早年間,他在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做木工,10年前,老母癱瘓後臥病在床,他就回到了家鄉照顧家中老小,妻子則留在沿海打工。
從石柱縣2019年貧困戶精準脫貧到戶政策明白卡可以得知,汪從興一家在2014年6月建檔成為貧困戶時的原因是「因學」。
「當時,大女兒在讀高中,小兒子則就讀小學,正是花錢的日子。」由於放棄在沿海打工少了一份收入,汪從興一家陷入了困境。雖然有一技之長,但彼時的中益鄉鮮有「大興土木」的建設項目,汪從興的木工本領也沒有用武之地。
但他明白,要想擺脫貧困,除了依靠幫扶,更重要的還是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中益鄉盛產蜂蜜,養蜂成了汪從興擺脫貧困的一條「捷徑」。
「就在對面的山頭,我放了10多個蜂桶,今年5月份,就收了10多斤蜂糖。」順著汪從興門前望去,直線距離不過一兩百米的一個名叫「大灣」的山崗,就是他的養蜂地之一。
汪從興告訴記者,作為離家最近的養蜂場所,帶著蜂桶到大灣只需要10多分鐘,每年春秋兩季,油菜花、五倍子,加上漫山的各種野花,都是蜂群流連聚集之地。春秋兩季,他將自製的、鋪有蜂蠟的蜂桶帶上山區,置於崖後,就只需定期上山清理雜物、蟲害蟻害,小心經管就能得到好收成。
「養蜂蜜基本上算是零成本,而且回報還不錯。」汪從興透露,自己飼養的30多群蜜蜂,按每斤蜂蜜120元的收購價賣出,每年可收益一萬多元。就在今年5月,對面上頭上的蜂桶,就讓他嘗到了10多斤蜂蜜的甜頭。
就在最近幾個月,汪家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也越來越有盼頭。
「女兒今年從吉林師範大學畢業,很快也將走上工作崗位,進一步減輕家庭負擔,兒子也被保送進入石柱當地最好的高中。」汪從興告訴記者,隨著鄉裡各類建設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自己依靠木工這門手藝,每年可收入三四萬元,加上養蜂增收一萬多元,家裡的日子再也不捉襟見肘了。
一口釅茶喝下,汪從興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望著門前花草,眼裡滿是愜意。
中益鄉華溪村電商服務站。
中益鄉華溪村電商服務站。
中益鄉華溪村電商服務站的特色農產品。
中益特產電商服務站忙了
「本期推薦產品:中益土蜂蜜、生態鹽竹筍、手工夏布老虎。」還沒走進中益鄉華溪村電商服務站,牆上張貼的推薦產品就映入眼帘。
「你們先各人隨便看看,我把這批要發出去的貨整理一下。」說話的,是25歲的陶柃妍,她是中益鄉華溪村電商服務站的負責人。
記者在這間面積不過100餘平方米的電商服務站看到,蜂蜜、蓴菜、香菇、花生、鹽竹筍、農家核桃、生態大米、手工夏布製品……數十種來土特產匯聚於此。
「我們全鄉7個村的土特產都可以在這裡買到。」陶柃妍告訴記者,電商服務站的土特產實行「訂單制」,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服務站可以獲取消費者對中益鄉土特產的需求變化,並根據這些需求,與相應的村落進行對接,待農戶們將土特產按訂單準備完畢後,服務站將到村收購,並統一包裝、打上中益特產標識,通過物流送到消費者手中。
「石柱縣城當天就可以到,重慶市內最遲次日達,就算國內最遠的省份,前後也不過兩三天。」陶柃妍介紹,數十種土特產的單品價格在16元至198元之間,無論買多少,統統包郵。
記者在華溪村電商服務站的「中益電商扶貧平臺」電子大屏上看到,就在最近3個多月時間裡,通過這一站點累計交易的扶貧金額就達512415.5元,累計愛心幫扶2769次。
「新鮮果蔬也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陶柃妍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就在最近,中益鄉特有的反季脆紅李,已經開始在網上預售,皮紅肉甜、5元一斤的價格頗受消費者青睞,已接下不少訂單,待到10月前後,脆紅李成熟時,電商服務站又得忙上好一陣子了。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作全 劉翰書 郭發祥 鄒飛 實習生 馬溶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