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
金智英經歷心理磨練成長之後,最終與生活和解,在一個陽光明朗的早晨微笑篤定地寫下了自己的前半生的故事。影片色調也由之前的冷色調轉換成溫暖的橘色。
有人說原著展現的是社會學,而電影改編成了心理學。通過金智英一系列心理發展把初婚初育的女性精神狀態細膩地展現了出來。
這期間拋出了幾個歷史性的觀點:重男輕女,性騷擾,產後憂鬱……
患上抑鬱症的金智英,在心情壓抑的時候,會分裂出另一個人。
「智英啊,要按時吃飯。什麼事都得身體好才能做啊。去工作吧,媽會幫你的。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吧。」
面對媽媽的痛惜,智英一時難過,人格分裂成了外婆 :「美淑啊,別那樣。想當年你正值青春年華,卻為了照料哥哥們,在清溪川踩縫紉機。臉變得消瘦。每當你按時拿工資回來,媽都心如刀割。孩子太乖了。你手被縫紉機弄成那樣回來,媽別提有多心痛了。當時都沒能好好抱抱你,也沒能說句感謝,美淑啊。對不起。智英她就算辛苦,也會自己看著辦的。你把她培養得很堅強,對吧。」
分裂出來的人格,有時候是媽媽,有時候是外婆,有時候是另一個自己。這幾個人格,代表了不同階層的女性。
一個女性從孩子到為人妻,為人母,角色的變化不僅僅是身份,懷胎十月的孕育過程,激素也足以讓一個女性情緒不定。在每天繁碎的家務與帶孩子的勞累中慢慢模糊了自己。
不管小說也好,電影也好都受到了很多爭論。原著是女性,導演是女性,她站在自己的角度表達自己的立場沒有什麼不對的。
為影片落淚的女性大多看到了自己金智英那一面,能理解金智英的男性是站在了對方的角度看待影片問題。我相信,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是拋開了男權,女權主義偏見的心態去看待電影的。
金智英有一個能理解她,願意請產假帶孩子讓她重新工作,沒有在孕中出軌的愛人;雖然婆婆也是一個封建社會思想嚴重的老人,得知她生病後能幫她拿藥,叮囑她好好吃飯;弟弟媽媽們都過來關心她,愛護她。
而真正的現實,多是繼續不被理解,被嫌棄,被忽略,從而導致更進一步抑鬱。現實遠比影片中的金智英遭遇的殘酷多得多。
金智英還是患上了產後抑鬱症。這就是很多影友覺得矯情的地方。
我覺得這就是80這個時代的特性,一隻腳站在封建社會的尾端,一隻腳邁向倡議追求自己夢想的新時代。新舊思想的交融,總會在迷茫中感到不適應,心理的不適應引發身體的排斥。
除了時代背景的因素,性格方面也有很大的原因。
金英大姐從小就立志要去瑞士芬蘭那樣沒什麼韓國人的地方,與其說離開原生家庭,不如離開原生地。而智英性格溫順,願意為別人犧牲付出,遇到委屈選擇隱忍比較多。
所以大姐爽朗果斷的性格就不會得抑鬱。
而影片的出口,是心理醫生對智恩說的那句話:治療病人,最難的就是讓她坐在我對面。你能自己坐下來我覺得已經沒有什麼問題了。
是啊,人最困難的是面對現實,接受自己。
父親經常對我說,遇到不稱心的事情要放下。我理解之放下不是放棄,不是放棄那些夢想,放棄那些目標,那樣顯得太消極,是要接受它的到來。
你看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它們到來的時候,不管我們願意或是不願意,它是自然而然的到來的。
當我們對生活中到來的事情產生抗拒,不接受它,思想就開始矛盾——比如人生已經轉換到了母親的角色,需要照顧孩子不能在職場工作,又找不到方法去解決,就會產生痛苦和煩惱。
在沒辦法改變命運的情況下像水一樣,順應而流,有機會的時候再積極地去想方法。
讓身和心都和諧。
願每一位女性都能以一個獨立的人格存在並且可以獲得尊重,最終像金智英一樣,找到自己生活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