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線上與多倫多一些年輕職場朋友做交流。我很認真的寫了分享總結與復盤,感興趣可以看連結《我的職場焦慮》
後來,我問平臺的創始人,大家有什麼反饋嗎?她分享了一個讓我意外的發現,就是很多朋友都說很好,信息量很大,但就是有點聽不懂!
我的第一反應是 「 What!?出來漂了幾年,我的中文退化了嗎?」 不過客戶永遠是對的!聽不懂,一定是我自己沒有講清楚!我要靜靜,好好想想!
賺錢越來越難,快樂越來越少!
最近剛聽了一位臺灣老師講《生存,生活與生命》,很受啟發,似乎能夠理解,並找到一些自己總是不快樂的原因!
2020年真神奇,月月難過,月月過!轉眼11月就要過去了,如果要評選本月全世界最不快樂的人,有兩位候選人一定呼聲很高!中國最有錢的馬爸爸,和美國最有權的川大爺!
一個是說好的支付寶上市全員暴富被叫停了,一個是總統連任選舉的選票被人偷了!他們的不快樂是我們這些吃瓜群眾體會不到的!金錢和權力不能帶來快樂嗎?還是,人家追求的快樂和我們根本不在一個空間維度!
咱們還在【馬斯洛三角形】的底部為生存與安全,提升生活品質的雞毛蒜皮而拼盡全力,人家在【馬斯洛三角形】最頂端,想著為改變全世界與人類的命運而奮鬥;最幽默的是,我在山腳下向上仰望,還為他們瞎操心!你們老哥兒倆悠著點,因為高處不勝寒!
Photo by Markus Spiske from Pexels
剛畢業到深圳,我的第一份工作不咋地,工資才1200元,還不能準時發。那時看去華為的同學,每月工資四五千,無比羨慕!想著,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找到這樣工作,那該多好!
那時生活目標非常簡單,清晰與專注,努力工作,多賺錢,才能交的起房租,在深圳活下去!幾年後,當自己拿到這樣的工資,期待中的快樂沒有來!因為身邊看到的職場白領們都是月入過萬了。
那時某個前輩過來跟我說,別這麼執著,除了賺錢,人生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我只會想 「 我去!這是【何不食糜】式的飽漢不知餓漢飢!」 別和我畫餅談情懷,我還有一大堆帳單要付呢。
覺得自己也非庸俗的人,是為了夢想而打拼!但那時的夢想,就是賺錢!後來也慢慢體會:賺錢,讓我感到安全,但得不到快樂!
過來人也有很多種,既有 」衣錦還家鄉「;也有「辭官歸故裡」。但這兩類還是少數;更多的是沉默大多數 (Silent Majority) 。倖存者偏差(Survival Bias)就是講這個。(可以看看我之前手寫的段子《偏差的傷害》)
Photo by Shukhrat Umarov from Pexels
」過來人「說的話一定很多!如果不是以賺你錢為目標的單純分享,聽聽也無妨,但別完全相信就好!但如果背後是植草洗腦的成功學,就要有多遠,走多遠!
很多事情,確實要自己經歷和選擇才能真的明白!正如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就是一種提升對人生理解與洞察能力的表現!
實踐出真知,」過來人「說的東西,還是要經得起懷疑與檢驗。畢竟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精彩!別指望小時候沒玩過手機的長輩和你聊如何自媒體和與人溝通!但是,這不包括那些有高大的警告牌,代價與後果都很嚴重的危險事情,千萬別心存僥倖,不體驗,不嘗試也罷!比如賭博,吸毒和賣軍火!
無論世界咋變,人性是恆定的!關於人性的覺察,洞見與智慧,還是值得認真聆聽的。比如:
得到的東西才能放下;
得不到的只是放棄了!
解決生存的憂慮之後,才開始真正面對生活的考驗!不單是要避開各種欲望與攀比的陷阱,還要平和的面對生活中繁瑣的細節!更加難以得到快樂!
昨天和女兒聊天,說起之前的兩年多,每天我負責接送兒子乘坐校巴。今年因為全球疫情,兒子一直選擇在家上網課,我也省去很多麻煩。但,有時想起,還是很懷念那段與兒子牽著手,一起慢慢走的時光!
剛開始幾個月都不順利,兒子懶散,起床慢,雖然上車的地方離家才幾百米,但要走出去到大路邊等車,也需要一些時間。每天早上我們都是匆匆忙忙!
有一次,兒子起床遲了,出門晚了,走了一半說要回家上廁所!結果等我們再出家門,就只能看著黃色的校巴車絕塵而去。沒辦法,只得回來開車送他去上學!我出離憤怒,「你怎麼能這樣,不自律,不守時,沒有責任感,淨給父母添蠻煩!」 完全忘了,那時候,他只是一個6歲的小屁孩,結果,回家的路上,我把兒子給訓哭了!(現在想起來,都還覺得自己是一個很蠢的老爸!)
還好,後來職場教練的角色上身,覺察到自己狀態的走火入魔。想想看,不就是錯過校巴,開車送他上學也就十分鐘的路!根本沒啥惡劣影響與不良後果!
但自己為啥會這麼憤怒!?只是因為對這點小事失去掌控力?自己的指令沒有被優異執行?還是提前進入更年期的焦躁?真的搞不懂,真的不值得!
那是自己最後一次對兒子發飆了。後面一年半的等校車時光,對我們倆都是很美好的!拖著他的手過馬路,春夏秋冬,短短幾百米的路程上,總能找到各種樂趣。
兒子越來越頑皮,也帶給我越來越多的陽光與快樂!一次和他打球,被他打掉眼鏡,掉到地上摔碎了。我扮可憐,這眼鏡老貴了,回家爸爸會被你媽媽罵的!今年咱家沒有預算買新的了, 他卻在那裡扮鬼臉嘲笑我。我和太太就一些重大家庭話題,發生點激烈討論,他會學著動畫片《蠟筆小新》裡小新招牌動作,搬個板凳在一邊,做吃瓜子看熱鬧狀。
很多人覺得,你陪伴孩子成長就是最大的快樂!我想補充一句,不是因為做了什麼事情而自然得到這份快樂,而是你選擇快樂,才能感受到快樂!
說著說著,好像又進入"過來人" 模式了。你聽聽就好,別輕信,自己去體驗感受一下,在平凡生活中選擇快樂!
孫嘉彬,20年職場的奔湧,從菜鳥變成精英,ICF認證教練,同步種菜帶娃樂在其中。分享些真誠故事,深刻思考和關於職場的嘮嘮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