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出門,想必大家都感受到了直鑽心窩的冷。就在昨天,蘇州迎來了「小寒」節氣!大家都說「小寒小寒,凍成一團」,蘇州的天氣也是超「配合」的,該來的全都來了!
凍哭預警:寒潮橙色預警!據蘇州氣象顯示,預計冷空氣將於1月6日夜裡起,48小時最低氣溫降溫幅度可達12~13℃,極端最低氣溫-7~-8℃,有嚴重冰凍並伴隨5~8級大風!
都說南方人過冬靠得是「一身正氣」,其實,江南寒氣不輸北方,1977年蘇州最低氣溫-9°C,是很多人記憶中最冷的一年。雖素無暖氣,可蘇州的冬天有自己的溫度。
丨孵太陽
丨冬天裡最天然的取暖方式
不管是哪一種被冠以「小太陽」美名的取暖器,都沒法和冬天的陽光相提並論。曬太陽,是南北方難得統一的冬天必做的一件事。不過,用蘇州話來說曬太陽,叫「孵太陽」。
這「孵」字很有特色,蘇州話發音bu,第二聲,意為「窩」的時間比較長。舊時沒有空調,冬季「孵太陽」是蘇州人驅寒最好方式。在冬日的太陽下,做著手工或互相「講講張」。
時至今日,蘇州冬日的小巷裡,依然能看到一溜老人家坐在老房子下、院子裡孵太陽。喊上同伴,最好是吃了一碗熱騰騰的面,泡上一杯熱茶,這樣的感覺很溫暖,也很愜意。
丨老物件
丨承載著老蘇州人的冬日回憶
天氣一冷,就到了各種取暖「神器」的主場。那麼這些滿載回憶的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湯婆子//
舊時蘇州人的取暖神器,用蘇州話叫「湯捂子」,是用銅或錫製成的扁形保暖壺,打開蓋子往裡灌熱水,擰緊便可使用。舊時姑蘇人家,每逢寒夜來臨,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將湯婆子放進被窩,暖暖地一直可焐到第二天清早。到了早上,從壺內倒出的熱水用來刷牙洗臉剛剛好。
一枚小小的「湯婆子」溫暖了無數人的漫漫寒夜。雖然如今的湯婆子被熱水袋、暖手寶取代,但現在蘇州如果有新婚夫婦,很多長輩仍會買湯婆子,寓意子孫滿堂,祈求好運。
//腳爐//
汪曾祺回憶江南,說冬日取暖用腳爐,腳爐暖人。
和湯婆子一樣腳爐也是銅製,上覆一隻多眼蓋,蓋上雕松竹梅花圖案,爐身裡裝爐礱糠、草木灰,礱糠慢燒,暖意漸起,熱氣從爐蓋小孔溢出。老太太搓麻將,人人一隻腳爐。
除了暖腳,抄只腳爐,抓一把黃豆、花生、爆米花放在腳爐裡爆,很好吃哦~
//草焐窠//
沒有電飯煲的年代,家家戶戶都有一隻「草焐窠」,用稻草綑紮成一個桶狀,飯鍋放進裡面,可以保溫也夠清潔衛生,還有一股稻花香。即使用的是陳米,焐出來的飯也好吃。
燒好的飯菜就焐進草窠,晚歸的人就能吃上熱湯熱菜了。後來會編「草焐窠」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電焐窠,泡沫塑料代替了稻草,加上電源控制,保溫效果更好了。
//老虎灶//
多年前的蘇州有一種房子,屋中有一口「老虎灶」,灶膛裡燒著熊熊的火,爐上正燒著一大鍋熱水。拎著熱水瓶的人排成一支隊伍,街坊鄰居們趁著等水的時候還會說上幾句閒話。
老虎灶俗稱茶水爐子,熟水鋪子。只有到了冬天,燒老虎灶是舒服的,但冬天也是四季中最忙的時辰。除了一排排等著要灌的熱水瓶外,,還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湯婆子。臨睡前去老虎灶將湯婆子灌滿,再用厚棉布包好帶回家塞進被窩,這大概是那時候的冬天最幸福的一件事了。
//鹽水瓶//
鹽水瓶是最簡單的自製取暖器。這應該很多人生病時的回憶吧,那時的鹽水都是玻璃瓶裝的,把熱水灌進去。最好的使用方式就是捂脖子,枕在上面也很舒服,暖暖的回憶。
還有時至今日仍在使用的煤球爐、熱水袋……不過也慢慢取代中,成為一段回憶!
丨從胃暖到心
丨抵禦寒冷就靠這些蘇州味道
蘇州的冬天,從來不會漫長而難熬,因為即便再冷,總有一些暖胃的美食相伴。
吃羊肉
在蘇州,沒有羊肉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蘇州當地有「喝得藏書一碗湯,抵得寒冬一床被」之說,天寒地凍,只想念寒風中一碗羊肉湯的溫度。三九寒天的冬夜,萬籟寂靜,一碗熱騰騰的羊湯下肚,是怎樣的一種愜意?
蘇式暖鍋
一到冬天,蘇州人家幾乎家家開始吃暖鍋。與其他各派火鍋有所不同,它是將半成品菜餚入高湯,點燃爐火既能保溫,又能燙食時鮮蔬果。食材雖有些家常,卻是寓意滿滿。
醃篤鮮
在蘇州一直有「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的習俗。蘇州人最愛「鮮掉眉毛」的醃篤鮮。
「醃」指的是鹹肉和火腿,蘇州人家過冬幾乎家家都要醃製鹹肉,一塊好的鹹肉,是一鍋醃篤鮮的精髓。「篤」就是「燉」,醃篤鮮就是幾樣食材一鍋燉。清香可口,鮮味濃厚。
蘿蔔絲餅
冬天的蘿蔔賽人參,鮮甜的蘿蔔除了做成家常菜外,還有一個外掛般操作:蘿蔔絲餅。寒冷的冬季街頭,來一塊熱騰騰冒著油星兒的蘿蔔絲餅,再也沒有比這更暖心的記憶了。
還有糕團、八寶飯、餛飩……蘇州的寒冬,就是這樣被美食溫暖了。蘇州冬天,或美食或美景,每一種都溼冷的空氣加溫幾分。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老蘇州的取暖方式,歡迎留言~
*圖文素材來自蘇茶網、方志蘇州、留園、樂活6點檔、蘇州文化、蘇州情調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看見蘇州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