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古玉精英(四)

2021-02-26 最古玉


 

龍紋璜春秋。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長7.3釐米、寬2.3釐米、厚0.3釐米。此器單面雕陰線刻雙龍合體紋。雙龍首分別位於器端,左上而右下,呈斜向對稱、回首相向狀。龍長吻、向後翹卷,大口長舌,舌下垂至器緣。方形眼,長眉。龍角有所不同,各鑽一圓孔。龍身盤捲成S形,中部向左右各有一個凸起。



 

龍紋玉玦 春秋 (前770 - 前476年)。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出土。直徑3.7釐米、孔徑1.2釐米、厚0.4釐米



 

組玉佩 戰國 早期(前475 - 前376年)。1955年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1316號墓出土。大瑪瑙環直徑5.5釐米、小瑪瑙環直徑3釐米、玉環直徑3.6釐米、夔龍長7.1釐米。



 

雙龍形佩 戰國。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一號墓出土。長7.7、寬3.3、厚0.4釐米。此器雙面透雕,扁平璜形,由聯體雙龍和獸首紋組成。兩端為龍首,回首相望,拱身聯體。吻部與角分別向前後伸展,口部形成圓形鏤空。獸首位於龍身拱起的空襠處,仰置,口抵龍腰,雙角和頾須與龍身相連。此器作用相當於珩。



 

雙龍首珩 戰國 長9.4、寬2.5釐米。此器璜形,雙面透雕。兩端為龍頭,口鏤空,似捲雲狀,上頜有獠牙,下顎露成排牙齒,唇上各有一孔。龍身滿布乳丁紋,排列規整,每三個乳丁由一條陰刻線相連,象徵成片的鱗甲。璜下部鏤雕花蕾紋,枝蔓向兩邊伸展至龍頭下。珩頂正中有一孔。珩為組佩上部橫向的玉,是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鑽孔與鏤空處應為懸掛功能而設。拱式造型可承受較大的重力,二或三孔利於保持組佩的均衡與對稱,各部件密切相聯構成完整的佩飾組合。



 

夔龍形佩 戰國。1951年河南輝縣趙固村出土。高3.5、長10.9、厚0.6釐米。龍作回首屈身狀,雙面雕刻,遍體以隱起手法雕飾勾雲紋,立體感極強。龍身中部偏上鑽一個透孔,頸部鑽兩透孔,可以穿綴,應為組佩的飾件之一。龍身以單卷或雙捲雲紋裝飾,吻、顎、耳等器官及鱗甲等也依捲雲形進行刻畫,形式簡約,頗具動感。



 

瑪瑙瑗 戰國。直徑6釐米。此器環形,紋理鮮亮,加工規整,磨製光潤。瑗面呈斜削狀,邊緣扁薄,近孔處較厚,環體內、外邊緣部分均以倒稜方式進行磨製。 



 

瑪瑙瑗 戰國。直徑9.5釐米。此器環形,紋理鮮亮,加工規整,磨製光潤。瑗面呈斜削狀,邊緣扁薄,近孔處較厚,環體內、外邊緣部分均以倒稜方式進行磨製。 



 

絞絲紋瑗 戰國。直徑7.5、孔徑5.8、厚0.8釐米。此器圓環形,斷面呈橢圓形。兩面紋飾相同,均以斜陰線琢刻相互不交叉的粗線絞絲紋。絞絲紋又稱繩紋、扭絲紋等,因其紋線陰陽相間,形如扭曲的束絲而得名。最早的絞絲紋玉器實物見於良渚文化玉鐲,鐲內側光直無紋,外圍呈半圓,雕琢繩紋,屬於半絞絲紋的形式。春秋戰國時期是繩紋玉的鼎盛時期,均為貴族使用,繩紋較細密,呈360度斜向絞圈,是真正的絞絲紋玉器。 



 

勾連雲紋瑗 戰國。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直徑6.5、內孔徑4.2釐米。此器扁薄圓環形,兩面紋飾相同,局部殘留硃砂痕跡。瑗的內外邊緣分別有陰刻同心圓,兩圓之間雕琢勾連雲紋。雲紋均勻細密,在瑗面上分三層排列。為組佩重要飾件之一。



 

串飾 戰國。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長20釐米。此器由大小不同的瑪瑙珠、琉璃珠、玉珠、綠松石管、玉管及蠶形和蟬形玉飾穿綴而成,為墓主佩帶之物。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墓地內出土多件串飾,其特點是講究不同組件之間的排列次序和不同材質之間的搭配與組合,突出色彩方面的對比,個體雖小巧,但與組玉佩一樣都能達到彰顯身份的目的。 



 

龍首紋璜 戰國/1950年河南輝縣固圍村一號墓祭祀坑出土。長9.6、寬2.1、厚0.4釐米。此器雙面對稱雕刻。兩端為龍首,龍頭有楔形角,扁圓形眼。吻前突並向上捲曲,下頜低垂,舌內卷。龍首及玉璜周邊以陰線紋刻出輪廓線,器身雕刻密集的谷紋。頂部正中鑽一小孔,可供系佩。



 

臥蠶紋璜戰國。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長13,寬3.2釐米。此器呈扇面形,周邊有對稱的脊齒,一般於中部和兩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鑽一個小孔,供系佩。邊緣刻陰線輪廓,內飾臥蠶紋。臥蠶紋因器形略有差異,有的是以減地法使蠶紋凸起,也有用粗陰線勾勒反襯出蠶紋形象的。這些手法的應用,表明戰國時期璜形器及其圖案裝飾的製作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圭 戰國。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高14.8釐米、寬5.4釐米、厚0.4釐米。此器呈尖首長方形,表面光潤無紋飾。圭為重要的禮器,多為尖首狀,也有平首或凸首造型,它不僅用於禮天地四方,也象徵著身份等級,多用於祭祀和喪葬等活動。



 

騎獸人形佩 戰國。1957年河南洛陽西郊小屯村出土。高2.6、長1.8、寬0.9釐米;高2.6、長1.8、寬0.9釐米;器圓雕,獸均作虎形。一件虎四足前伸,背部雕刻一童子,仰首,頭頂梳偏髻髮式,雙手緊握獸耳,曲膝騎伏於獸背上。獸身中部有縱向圓透孔。另一件虎呈低眉伏首狀,童子雙腿屈膝,雙手前伸執獸雙角。從人頭頂至獸腹底部縱貫一圓孔。遠古文化中不乏人獸合體形象,應與當時的神話或宗教相關。良渚文化神徽形式的神人獸面紋,圖案上方為戴羽冠人像,下方為獸面,有圓眼和獠牙大口,底部有爪等,象徵著神人騎獸縱橫穿梭的情形。騎獸人玉佩取材和構圖原則與神人獸面紋相同,表現馭虎乘風的神異氣氛。兩佩同出土於墓道內接近墓室一端的亂土中,似乎成對設置作為墓道內的特殊陪葬器。



 

螭食人紋佩。戰國。長6.2、寬3.8、厚0.4釐米。器片狀,鏤雕,兩面紋飾相同,器表殘存硃砂痕跡。中部雕刻一隻蟠成圓環形的螭,背脊正中有寬帶紋,內填飾陰線紋。螭攔腰咬住一裸人,並一爪抓臂,一爪抓腿,似乎正在將人吞噬。在螭的左右,分別鏤雕一個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在商代晚期的青銅器上有類似的虎食人形象,被食之人與本器相同,神態安祥,毫無驚懼和掙扎之狀,應該與當時的宗教神話有關。



 

玉透雕雙夔龍紋佩 戰國 中期(前375 - 前276年)。佩飾。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一號墓出土。長8.9釐米,寬3.4釐米,厚0.3釐米。玉質白色泛黃,有褐色沁斑,半透明。主體由雙龍和牛首組成。龍體彎曲陰線雕刻網紋及捲雲紋為鱗,呈回首狀,頭有尖角,上吻長於下吻並上卷,身下一足前伸握拳,肢體明顯。兩龍中央是一牛首。



 

玉夔龍 戰國。1954年河南洛陽出土。長2.8釐米。玉質白色,略帶褐色斑點。龍體為扁形,頭長獨角,圓眼,張口,口朝下,長吻較長並上翹;獸身拱起,尾尖上揚微卷,足前伸,似前進狀。



 

雲紋龍形玉佩 戰國。佩飾。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長10釐米,寬5.3釐米。碧玉,半透明。龍有獨角,上吻長於下吻;身下兩足,前肢似由鰭演化而來,足以淺雕線條分趾,後足似鰭較小,肢足不分;尾分叉。龍體飾勾連雲紋代表鱗,呈回首弓身狀,這種造型是戰國中期玉龍的常見姿態。



 

龍形玉璜 戰國。佩飾。1950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大墓出土。長9.4釐米,寬2.1釐米。玉質呈黃綠色,間有白斑。璜體扁平,呈弧形,飾有穀粒紋,兩端雕琢成龍首。這種形制的龍又被稱為並逢龍。



 

雲獸紋青玉璜  戰國 魏 (前375-前276年)。佩飾品。1950-1951年河南省輝縣固圍村一號墓祭坑出土。長20.5釐米,寬4.8釐米。這件玉璜由七塊和闐青白玉和兩個鎏金青銅獸首銜接而成,中間五塊玉以銅片穿連,青銅片從五塊玉中穿出後,左右兩端各裝飾鎏金青銅獸首,兩隻獸首分別銜著透雕的橢圓形玉,青銅片與玉銜接吻合嚴密,至今毫無鬆動。這件玉璜集陰刻、浮雕、鏤空、接榫、碾磨等多種工藝於一身,尤其用若干節玉片配合金屬銜接,製作難度極大,代表了當時玉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璜是一種圓弧形玉器,目前所知最早的璜出土於浙江餘姚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除用作日常佩飾外,璜具有重要的禮儀功用。《周禮》就將玉璜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稱為「禮天地四方」的禮器。春秋戰國時期,玉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內涵,《禮記•玉藻》云:「君子於玉比德焉。」王公貴族皆以佩玉為時尚。在考古發掘的墓葬中,玉璜多發現於人的胸腹部,往往是一組玉佩中的主要佩件。



 

包金嵌玉獸首銀帶鉤 戰國 魏 (前475-前221年)。1951年河南省輝縣固圍村五號墓出土。長18.7釐米、寬4.9釐米。帶鉤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狀,底部為銀託。鉤首為獸首,青玉雕刻,獸首用細線刻畫出圓眼、長鼻和長嘴喙,喙兩側有數道橫線紋。額頭正中有一花蕾紋,上斜刻小方格紋,有角。面為包金組成的浮雕獸面,兩側盤繞兩條夔龍,倒向勾端,合為一首。與兩側夔龍方向相反,又蟠繞著兩隻鳳鳥紋。脊背正中,均勻嵌入三塊白玉玦,玦面刻有臥蠶紋。前、後兩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個琉璃珠。玉玦色呈青白色,刻紋較為精細。整個帶鉤把金屬鑄造工藝和琢玉工藝結合起來,堪稱中國古代最華美的帶鉤。 1950年至195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輝縣琉璃閣、固圍村一帶進行過三次發掘,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批戰國時代的大墓及其附屬的車馬坑,此件製作精美的帶鉤就出於固圍村5號墓中。當時的發掘者認為此墓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墓葬,長期以來學術界也持此觀點。近年有學者提出疑問,指出此處墓地很可能是趙國墓地。



 

臥蠶紋璜 戰國米麵1957年河南洛陽小屯村出土。長8.3、寬1.9、厚0.4釐米。此器呈扇面形,周邊有對稱的脊齒,一般於中部和兩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鑽一個小孔,供系佩。邊緣刻陰線輪廓,內飾臥蠶紋。臥蠶紋因器形略有差異,有的是以減地法使蠶紋凸起,也有用粗陰線勾勒反襯出蠶紋形象的。這些手法的應用,表明戰國時期璜形器及其圖案裝飾的製作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臥蠶紋璜 戰國。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長10.3-10.6、寬2.8-2.9、厚0.3-0.4釐米。此器呈扇面形,周邊有對稱的脊齒,一般於中部和兩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鑽一個小孔,供系佩。邊緣刻陰線輪廓,內飾臥蠶紋。臥蠶紋因器形略有差異,有的是以減地法使蠶紋凸起,也有用粗陰線勾勒反襯出蠶紋形象的。這些手法的應用,表明戰國時期璜形器及其圖案裝飾的製作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谷紋環 戰國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一號墓出土直徑6.5釐米、孔徑2.5釐米、厚0.5釐米環內外緣各有一周陰刻線,形成內外邊廓。兩線內雕琢谷紋,排列成行,錯位相對。谷紋是穀物發芽的樣子,也稱蝌蚪紋、渦紋、臥蠶紋等,象徵萬物復甦和對豐收的盼望。谷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周禮•典瑞》載:「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子」和「男」都是當時的爵位名稱,表明貴族在一些重要禮儀場合經常手持谷紋玉器作為信物。



 

青玉鉤雲紋環 戰國 14釐米1955年葉叔重先生捐贈局部有沁斑,環身陰刻勾連雲紋,一面並有當時開料的痕跡。環在古代可能是一種佩帶的飾物。



 

青玉柿蒂紋劍首 戰國 徑5.5、厚0.2釐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捐贈。玉質蒼潤,有褐色沁斑,內心扁圓,正面外緣飾陰線弦紋一圈,中間有五瓣花紋。弦紋與花瓣紋之間滿飾勾連雲紋。背面呈弧凸,中有一孔以納劍柄。周飾雲紋,雲紋間夾有斜方格紋。由此說明劍首自春秋晚期出現至南北朝一直沿用,其中戰國至西漢尤為盛行。以後逐漸減少。玉劍首為玉具劍的一部分。



 

玉鳳鳥佩。戰國 中期(前375 - 前276年) 1951年河南省輝縣固圍村二號墓出土 長7.6釐米、寬3.4釐米、厚0.4釐米



 

玉璜 戰國 曾 佩飾品 1978年湖北省隨縣擂鼓墩1號墓出土。 長10.3釐米、厚0.3釐米 這兩件玉璜為青白色,窄長微弧,中間和兩端各有一個對鑽小穿孔,兩面刻谷紋。該墓除出土幾多大型青銅器、竹木器外,還出土玉、石、水晶、玻璃、紫晶等飾物528件,且多出於墓主內棺,說明大部分為墓主生前所用。古代傳說以玉隨葬能使人的屍體不朽,這是該墓出土很多玉器的原因之一。



 

「君之信璽」玉印。戰國 (前475 - 前221年)。高2.1釐米、邊長2.5釐米、邊寬2.5釐米,重20克。



 

「公孫榖印」玉印。秦 (前221 - 前206年)。



 

白玉釵 漢。頭飾。長13釐米、寬1.8釐米。釵是一種婦女最常見的頭飾,用以插定髮髻,因其分作兩股,形似叉,以金玉製成,故名釵。此釵釵首方折,釵股圓潤,白玉素麵,造型質樸無華。



 

珠飾 漢 西漢。裝飾品。1956年遼寧省西豐縣西岔溝出土。西豐縣西岔溝墓葬出土的大量瑪瑙、碧色玉石、綠色石、白色石、各色玻璃質的管狀珠、圓形珠、瓜稜形珠、扁方、長方形或菱形的石佩,構成了當時所稱東胡部族所特有的裝飾風格。



 

金縷玉衣(金縷玉柙) 漢 西漢。殮服。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村40號漢墓出土。長182釐米。在漢代,人們深信玉能使屍體不朽,一些貴族死後常穿上一種形似甲冑的王制殮服,這種玉衣用各種形狀的玉片和金屬絲編綴而成。西漢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確記載,編綴玉衣的縷線質料的等級規定不明。已發現的西漢玉衣既有金縷、銀縷或銅縷,還可以用絲縷。東漢玉衣使用制度明確,規定皇帝玉衣用金縷,諸侯王、列侯、貴人及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玉衣被禁用。這件金縷玉衣共用玉1203片,金絲2567克,墓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死於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盜掘中被火燒過,這件玉衣是受過焚燒後的劫餘之物,但色澤卻更為繽紛。此玉柙分為頭罩、臉蓋、上衣前片和後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褲筒和左右腳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絲約2567克,系分片連綴而成。玉柙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是著名的河北滿城漢墓墓主劉勝的後代,死於公元前55年。玉柙,又稱玉衣、玉匣,系全部用玉片製成,玉片之間用金絲、銀絲、銅絲或絲縷編綴。由於編綴玉片的質料不同,所以將它們分別稱為金縷玉柙、銀縷玉柙、銅縷玉柙和絲縷玉柙,其中絲縷玉柙迄今僅出土於廣東廣州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中。西漢時期,玉柙初行,還沒有根據死者生前地位的高低,確定嚴格的等級。東漢時期,玉柙明確分為金縷、銀縷和銅縷三個等級,確立了分級使用的制度。根據這項制度,皇帝死後使用金縷玉柙,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柙,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柙。



 

龍紋玉璧 漢 西漢 (前206 - 8年)。直徑26.3釐米。先秦時,壁、琮、璋、璜等物被稱為祭玉和瑞玉,用於祭祖和朝覲等禮儀。到漢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漸趨衰落。不過璧在燎(燒柴祭天)和沉(沉壁祭川)這樣的大祭祀中仍被使用,用於隨葬的也不少,有的放在死者的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中間,還有的鑲嵌在棺外作為裝飾。這件碧玉谷紋壁,谷紋細若「粟文」,由排列有序的同形顆粒組成,外緣飾以一圈圖案化的夔龍紋,質地堅硬,晶瑩悅目,代表了漢代石器工藝的水平。





 

「淮陽王璽」玉印 漢 (前206-8年) 高1.6釐米、邊長2.2釐米、邊寬2.2釐米,重20克。


 

最古玉

慢慢你會愛上他

相關焦點

  • 來杭州旅行必逛博物館,曾上過央視的國家寶藏,這4件文物不可錯過
    早前的時候,大家總會覺得博物館這個地方太過於莊嚴,以至於很多人總覺得只有考古愛好者才能夠來到這裡。但其實在我看來,隨著這兩年《國家寶藏》和《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關於博物館的綜藝節目熱播之後,讓很多曾經不喜歡博物館的遊客,也紛紛的步入博物館中去欣賞這些古代的遺存,相信未來全民逛博物館的狀態會逐步推廣。
  • 隨州市博物館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隨州日報訊(全媒記者張琴、通訊員劉曉俊、劉瑩)中國博物館協會12月21日發布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隨州市博物館成功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實現了隨州文博人多年的夙願,填補了我市一級博物館的空白。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領域的「金字招牌」。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提前看看12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過過癮01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陶鷹鼎「 6000年前的猛禽容器卻萌化了無數現代人的心 」在國家博物館中「背手而立」的它,被網友戲稱為「出門遛彎的老大爺」。在1993年還曾被來華的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挑選出來,代表中國出境參加申奧國家文化展。這件文物實在是太珍貴了,2002年它就位列中國第一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行列。被好好保護起來的它,每天不僅在國家博物館迎接成千上萬的粉絲觀看,還在視頻網站上狂漲人氣。看這桀驁不羈的深邃眼神。
  • 《國家寶藏》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 國家寶藏3嘉賓文物簡介
    《國家寶藏》第三季定檔播出了,該節目自開播以來就受到觀眾們的喜歡,第三季將視野延伸到中華大地上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那麼,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九大博物館是什麼?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國家寶藏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2020年12月6日起,每周日晚20:30檔央視綜藝頻道正式開播,節目共10集,每集100分鐘。
  • 重慶新增2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核定全國各地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目前,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藝術涅槃——大足石刻展》展廳面積約5000平方米,展線長808米。展覽以「大足寶藏」為主題,用近1000件精美大型石質文物、高清圖片、文物資料以及數字影像、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展示了石窟藝術從印度到大足的發展脈絡、大足石刻在石窟藝術中國化進程中所開創的典範之美、大足石刻研究保護歷程、大足石刻申遺之路和千手觀音修復等情況。
  • 雲端花式解鎖「國家寶藏」 「雲觀展」「雲春遊」「雲祝福」……
    3月2日上午,山東博物館推出首期公開課,由文物修復師魯元良講解館藏文物的保護與修復。3月2日同步啟動的還有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直播。此次直播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沿黃九省區聯合推出,以「看,國寶之美」為主題,各省區博物館拿出鎮館之寶在線直播,講述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傳播黃河文化。
  • 省博物館「賞文聽物」夠勁兒 觀眾:每一件都是「國家寶藏」
    生活報記者 王雪瑩近日,隨著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又掀起了一陣「博物館熱」。記者從黑龍江省博物館獲悉,如今館內線上線下活動依舊精彩,尤其是「有聲」的「賞文聽物 『雲』探龍博」欄目,更是受到省內外觀眾的熱烈追捧。
  • 《國家寶藏》即將來襲,博物館文創產品哪個更深入你心?
    提起紀錄片《國家寶藏》,相信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過去了兩季,第三季即將在下月強勢來襲,各位網友都翹首以待。作為一檔為了弘揚我國文化傳統,創新傳播方式的電視節目,給觀眾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象,不僅能夠感受到深深的文化底蘊薰陶,更能傾聽各個歷史朝代的聲音。
  • 館藏圖解:古玉動物眼睛的雕刻手法!
    本文欣賞幾件館藏戰漢古玉,體會漢代玉器上動物眼睛的雕刻手法。(一)巢湖北山頭一號墓出土朱雀銜環踏虎玉卮杯。這件朱雀銜環踏虎玉卮杯,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玉器,其上雕刻有一隻朱雀、一隻老虎、三個獸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漢代龍首玉帶鉤(四)鹹陽博物館漢代玉貔貅的眼睛。
  • 三星堆這三件文物上《國家寶藏》!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大家翹首期盼的《國家寶藏》回來了!12月6日起,《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每周日晚20:30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12月4日發布的本季27件「國家寶藏」名單顯示,來自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金杖、青銅縱目面具和一號青銅神樹等三件文物將在節目中與觀眾見面。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濟寧這座世界文化遺產藏不住了
    《國家寶藏》第三季已經開播本季節目將與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攜手其中就包括我們濟寧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孔廟之於曲阜的地位,就如同故宮之於京城,其主體建築是仿皇宮樣式修建的,四周圍以紅牆,四角配以角樓。
  • 央視高分綜藝《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山東這座世界文化...
    闊別兩年,《國家寶藏第三季》於2020年12月6號開播了!圖源 | @央視綜藝我們曾在《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中,一起探索過山東黃河兩岸的秀麗風景和國寶故事,那麼這一季,我們又會從中看到山東的什麼呢?
  • 古玉,未來一定是古玩藝術品投資項目中最捧的一隻黑馬
    國外可以拍賣中國古玉,中華古玉在國內卻流通困難,從海外看他們拿走的中國古代遺存,不僅僅是財富的問題,更多的是文化的話語權,難道研究中國文化的燦爛需要到海外博物館嗎?他們把中華古玉當寶我們不能當草。我們要多了解中華玉文化歷史,才能知道中華古玉文化的偉大。經濟大開發大建設讓我們還有很多古董古玉留在民間,只不過她在民間收藏保護之中,還在默默的等待被認可。
  • 天一閣、港博獲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協會今天(12月21日)晚上在官方微信發布《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核定中國印刷博物館等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等221家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等225家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 盤點十大最值得去的中國博物館,你了解嗎
    二、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國博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 《國家寶藏》回長沙了!省博國寶藏品接連驚現長沙夜空
    ,長沙人也逐漸回憶起:這無人機所呈現的「皿方罍」和「辛追墓T形帛畫」,不正是湖南省博物館在登上《國家寶藏》第一季時,選送的三件藏品中的兩件代表嗎! 這樣的猜測並不是沒有來由的,作為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超過18萬件,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家族」,是與「酒」相關的文物藏品們。無論是憨態可掬的商代大型酒尊——「豕形豬尊」,還是描寫聚會飲酒場景的不朽名篇——褚遂良手書的《蘭亭集序》,以及長沙窯出土的其他一系列中晚唐酒具文物,都充分展現了酒文化在湖南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 《畫布上的苦難輝煌——從中國國家博物館經典藏畫看中國革命歷史...
    《畫布上的苦難輝煌——從中國國家博物館經典藏畫看中國革命歷史》一書近日由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 從1951年開始,國家博物館先後組織了四次大規模的革命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產生了一大批現代經典美術作品。 新國博擴建、運營後,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為題在中央大廳做了全面、整齊、集中的展出,為廣大參觀者獻上了一場藝術盛宴。為幫助更多的人了解、欣賞這些具有超高藝術水準的紅色經典,國家博物館資深解說員李莎從中精選四十餘幅,對其進行了頗有新意的講解和賞析。
  • 大英博物館「接力」英國國家美術館設展上海地鐵
    新華社上海7月12日電(記者許曉青)大英博物館11日起「接力」英國國家美術館,在上海地鐵陝西南路站首次開啟藝術長廊展示活動。大英博物館提供了7件館藏藝術品的復刻版,集中在上海地鐵換乘站內展出。據獲得授權的中方運營機構介紹,大英博物館此次介紹到中國的藏品復刻版,一部分為世界文明代表作,如古埃及的陵墓壁畫「內巴蒙花園」和紙莎草文獻,來自歐洲的一種古董棋——路易斯西洋棋,日本浮世繪代表作《神奈川沖浪裏》等。另一部分是英國本土文化的縮影,如時尚繪畫作品《OP眼鏡》等。
  • 淺論虢國墓地博物館館藏馱鳥蠶身龍首玉
    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博物館陳列一件青玉質地馱鳥蠶身龍首玉。
  •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首先是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又稱荷蘭國家博物館,是荷蘭最大的博物館,哥特宮殿式建築氣勢恢宏,藏有大量世界知名的藝術珍品。以收藏荷蘭繪畫名家頂峰時期的傑作而出名。荷蘭國立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博物館廣場在國家博物館前面有一片大廣場。博物館廣場博物館廣場梵谷博物館提到荷蘭,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文森特·梵谷。上次在大英博物館看到了梵谷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