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市民在龍門浩老街觀景平臺欣賞重慶夜景。 記者 郭旭 攝
南濱路開埠文化遺址公園藝術牆。記者 郭旭 攝
2020重慶國際馬拉松在南濱路開跑。 記者 崔景印 攝
充滿人文氣息的經典書店。 記者 郭旭 攝
面朝長江、背倚南山,地處重慶「兩江四岸」核心區的重慶市南濱路文化產業園(以下簡稱:文化產業園),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稟賦獨特、歷史人文厚重、創新要素富集,是重慶「山水之城、美麗之地」最精華的縮影。
近年來,文化產業園始終把文化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內容,堅持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協調發展,統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雙區同創,對照創建任務,細化創建舉措,抓實抓好各項創建工作。
創新模式:共生進化體系
創建初期,南岸區成立了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發改、文旅、財政等10餘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指導文化產業園創建工作。
在先後組織召開的工作會議中,小組成員問得最多的問題是:文化產業園的特色到底有哪些?文化產業園發展走向如何設定?文化產業園創建國家級是否達標?
經過30次集體工作會議與13次創建領導小組專題會議,文化產業園探索出一條適合現代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123456」共生進化體系。
何為「123456」共生進化體系?文化產業園區負責人介紹,即「1大特色、2大動力、3大產業、4個融合、5大引擎、6大支撐」。「1大特色」當屬開埠遺址所承載的「開放文化」,「2大動力」則為文化產業園區堅持的「雙輪驅動」,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協同作用。
同時,重點發展文化旅遊休閒、數字內容創意、文化裝備製造等「3大產業」,推進「文化+」跨界融合、傳統與時尚融合、生態與經濟融合、園區與城市融合等「4個融合」,大力打造南濱路歷史文化街區、數字創意與文化演藝集聚區、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長江夢中心、南山生態文旅區等「5大引擎」。
最後,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服務平臺、促進政策、人才隊伍、開放合作等「6大支撐」方式,夯實園區高質高速發展的基石。
服務能力:創新生態體系
數據顯示,2019年園區文旅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總額50.7億元,相較2017年創建初期提升41.10%,年均增速達到13.7%,高出重慶市文化企業年均營業收入增速5個百分點。截至目前,園區入駐企業有2134家,其中文化企業1387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12474人,園區已成為重慶乃至西部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集聚地。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為整個文旅行業按下了「暫停鍵」,南濱路也陷入了緩慢運轉甚至停滯狀態,80%以上的文化企業被迫停止營業,70%以上面臨租金、人員工資等多重壓力。
為了幫助企業緩解燃眉之急,文化產業園充分發揮南濱路管委會和園區企業聯盟作用,先後與工商銀行、重慶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溝通,引導銀行為企業提供優惠貸款、延展貸款等服務,幫助有困難的企業渡過難關。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累計幫助60家文化企業獲得了13500萬元貸款、7100萬元租金減免等支持。
同時,還成立了一支律師志願者服務隊伍,為企業員工免費提供心理疏導服務,開展了雲課堂、雲展覽等活動。目前,園區文化場館已100%恢復開放,餐飲類企業也已實現100%復商復市。
這只是文化產業園為轄區企業服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文化產業園構建了集大數據服務、金融服務、企業聯盟、政策支持以及O2O載體平臺為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主要服務於轄區企業。
2019年9月12日,正式成立重慶市南濱路文化產業園企業聯盟,召開27次座談會,搭建了文化產業創新協同發展的橋梁。該負責人介紹,之後,文化產業園還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建設「企業大數據動態監測平臺」,及時了解企業發展動態和服務需求,並構建金融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超10億的授信額度。
宣傳推廣:傳播矩陣體系
南濱路歷史悠久厚重,人文遺蹟薈萃。隨著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三峽文物科研中心、重慶國際馬戲城、彈子石老街、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長江有聲記憶博物館等項目的建成投用,形成了一批文旅融合的新地標。
比如,2018年6月開街的彈子石老街,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邀請法國著名建築設計大師保羅·安德魯進行總規設計,是全國首個以「開埠文化與城市九級坡地地貌」為主題獲批的國家AAAA旅遊景區,老街的非遺、老字號、文創類店鋪佔比超過50%,併入駐有先鋒藝術影院、大眾書局、博悅匯影城、再憶茶舍等規上文化企業,2019年國慶期間接待遊客超過50萬人次。
對此,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文化產業園也由此構建了「主流媒體+自媒體+服務中心+品牌活動+標識體系」的傳播矩陣體系,不斷擴大園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新聞聯播》《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學習與研究》等中央級媒體和著作先後報導20餘次。」該負責人說,市級媒體和區級媒體對文化產業園的關注度更高。
除了配合各級媒體宣傳報導外,文化產業園還專注打造文化品牌活動。目前,文化產業園已形成以重慶國際馬拉松、重慶國際時尚周、南濱路國際戲劇節等為主的20餘項國際性大型活動。其中,重慶國際馬拉松成為中國馬拉松「雙金標」、大滿貫賽事,已連續舉辦10屆,實現賽事政府「零投入」,每年賽事期間拉動消費超過2.5億元。
本版文/李詩韻 圖/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