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語差研究與《當代港臺用語辭典》

2021-01-08 鄭啟五茶話與郵話

1994年權威的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了朱廣祁先生的編著《當代港臺用語辭典》。這部辭典無論是所收語詞的規模和析義的準確,無論是裝幀印刷還是編輯水準,無論是編排的科學性還是實用性,都有後來居上的架勢,成為已有的幾部類似的編著中佼佼者。該辭典在1997年4月能梅開二度第2次印刷的事實本身也已說明其令人羨慕的業績。我本人曾經在同一領域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研究,以過來人的身份就更能體會到編者多年辛勞的付出。

我是1977級的大學本科生,1982年分配到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從事專業研究,特殊的工作環境、地域環境和閩南語言環境使我即刻著手兩岸語詞差異的資料收集和研究,並在1985年第7期的北京《翻譯通訊》(即後來的《中國翻譯》)上發表了《淺議臺灣對外國影片片名的翻譯》;在1987年第3期的山西《編輯之友》上發表了《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三地譯名談》等。為了適應海峽兩岸交往的新情況,廈大臺灣研究所於1987年動員全所力量突擊編出《今日臺灣100問》一書,其中兩岸語詞差異的條目自然非我莫屬。該書1988年5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首版2萬餘冊,即刻銷售一空,後又再版。當時發行量居全國之首的《讀者文摘》(即現在的《讀者》)1989年第6期還特意轉載了我寫的兩岸語差一文。同時我的這一研究還引起國外的注意,日本《國際貿易》1988年第5期以《海峽兩岸的「語差」》為題介紹了我的研究成果。

兩岸語差研究的首戰告捷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此後直至1992年我有關這一領域的長文短論從未停過,散見全國各地的報刊。其中有《海峽兩岸用語差異》(《編輯之友》1988年第5期)、《海峽兩岸用語差異初探》和《海峽兩岸用語差異再探》(《臺灣研究集刊》1989年第1期和1992年第2期)、《海峽兩岸人名譯名的差異》(《出版工作》1989年第7期)、《海峽兩岸地名譯名的差異》(《地名知識》1989年第3期)等等,共計十餘篇,其中之一曾被上海《報刊文摘》(1989年8月8日)摘介過。在這基礎上,我又馬不停蹄編寫出《海峽兩岸用語差異》(收入臺灣差異語詞1000條)一書交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於1989年11月出版;1990年編寫出《臺胞探親旅遊用語手冊》(收入臺灣差異詞條1300條和一篇萬字的文論《海峽兩岸用語差異縱橫談》)一書交由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

1988年底南京大學中文系的邱質樸教授著手主編《大陸和臺灣詞語差別詞典》(國家教委重點科研項目),盛邀我加盟。經過邱質樸、陸柏年、芮月英和我四人共同艱苦的努力,該書收入臺灣差異語詞2700餘條,於1991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首印5000冊,即刻在海峽兩岸引起反響,當年即在內地有關評比中獲獎;臺灣《中國時報》1992年1月18日稱此書是「一部幫助兩岸人民溝通語言隔閡、摒除交流障礙的必要出版品」,「最值得臺灣注意」。幾天後,祖國大陸家喻戶曉的《參考消息》轉載了《中國時報》這篇文章。 1992年元宵節期間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召開了閩臺文化研討會上,我提交了《海峽兩岸用語差異分析》的專論,受到與會的海峽兩岸的各高校及社科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的好評,該文被《同祖同根源遠流長》一書收入,於隔年由海峽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

綜上所述,在朱廣祁先生的《當代港臺用語辭典》(收入港臺語差詞條5000餘條)定稿和出版之前,有關兩岸語差的研究文論及編著的普遍存在是一個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誠如為《當代港臺用語辭典》作序的殷煥先教授所說的港臺用語的研究,近來已漸受到語言界的重視,已有「為數不少的述作」。但是朱廣祁在其自序中提及了香港語言學者的論作時,卻對內地學者同行的研究成果隻字不提;在強調自己先後閱讀上千萬港臺語言資料,製作了上萬張資料卡片的同時,對圈內圈外業已廣泛客觀存在的成果閉口不談,這就有欠妥當。我們的《大陸和臺灣語詞差別辭典》列出的兩岸參考書目光是辭典就多達14部,參照或引借了別人的研究論作或文字成果說一聲謝謝這是理所當然的!也許這只是朱廣祁先生禮貌意識的偶爾淡漠,也許這只是因為他閱讀參照了他人的某些成果又完全消化成自己的東西後的一時疏忽,也許他還有某些難言之隱或多餘的顧慮,為此筆者給朱先生去了一信,在充分肯定他的《當代港臺用語辭典》編著業績之後,要求他在今後如果貴辭典再版時,請在序言或後記中對我等的著述帶上一筆。

但朱廣祁先生斷然拒絕了我這一近乎象徵性的要求,他在覆信中寫道:「讀了您的信,我十分驚訝。恕我孤陋寡聞,到今天為止,我還不知道您在港臺詞語研究方面有哪些論文和專著,更說不上引用和參考了。拙著《當代港臺用語辭典》中所收詞條,都有語料卡片,每條最少有三個例句,也都一一注有出處。……我沒有『參考』您什麼。至於前言,因為已有業師的序,本來我不想寫,出版社建議我寫,是最後定稿時在出版社的招待所裡急就的,我沒有拜讀過大作,到現在也不知道哪些地方跟您的『排比與表達』有何『近似』。……但願這只是您的敏感與誤會。」

畢竟我在兩岸語差這一領域辛勤耕耘了十年,心血長流,感情很深,捫心自問,的確也無力完全排除「敏感與誤會」的些許可能,在此我將自己的幾點「敏感」和盤託出,敬請朱廣祁先生三思,也請旁觀者公斷:其一,國內從事兩岸語差研究的人屈指可數,我的成果廣泛公開問世的1985至1991年剛好是朱廣祁積極收集與整理有關詞條的年份,朱先生以「孤陋寡聞」為由,聲稱對我的成果一無所知,我對此無可奈何,只能表示遺憾。其二,朱先生在「自序」中寫到:《當代港臺用語辭典》「1991年初大體定稿時,有幸見得一兩種性質相近的詞典出版。拜讀之後,覺得本詞典也還有些特點……」儘管是一種還是兩種朱先生含糊其辭,但也恕我孤陋寡聞,只要是一兩種就至少有一種是我的或我參與的編著!其三,既然朱先生是在「大體定稿」時「有幸拜讀」了別人「性質相近的詞典」,這就使他有可能在最後定稿的諸多環節的各環或某環,如語詞的擴充和修訂、外來語詞源表和譯名對照表的增補、前言的撰寫等等有了參照借鑑或接受某種啟發的可能。其四,筆者最初在1987年曾將兩岸語差分為四類,即於「新詞差」、「舊詞差」、「譯語差」和「方言差」;1990年又將其擴為「新詞之異」、「引申比喻之異」、「詞類之異」、「譯語之異」、「方言之異」等七類。而朱廣祁先生在帶有編研總結性質的7000餘字的自序裡,提出了六類差異分別為「新詞的產生」、「舊詞的保留」、「詞義的引申變化」、「方言的影響」、「行業語進入普通詞彙」及外民族語詞的引進」,與我的著述大同小異。其中屬於「小異」的「行業語進入普通詞彙」其實在我的「引申比喻之異」下的幾個小類中已有,朱廣祁在這一類裡所舉的差異示例,即排球用語「短平快」、「二傳手」等進入內地日常用語,棒球用語「封殺」等進入臺灣日常用語等等;與我寫的「體育用語」小類如出一轍或不謀而合。

我們從事社會科學工作的同仁都清楚,無論是寫論文或編詞典,廣泛收集研讀圈內同仁的成果,知此知彼,是十分正常的事。記得在一次學術會議上,《人口研究》的主編喬曉春教授不無誇耀地說,他編發的不少論作附錄的參考書目和論文的索引的篇幅都超過了論文本身。編詞典與寫論文儘管有些不同,但廣泛的參考絕對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詞典才大都是「編著」而非「創作」。朱先生既然已經為《當代港臺用語辭典》的編著付出了四、五年的心血,在這其中或其後參照了一些同仁的論作或編著,完全是光明磊落的事,根本沒有必要含糊其辭或矢口否認。參照和抄襲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要因為辭書界出了某一個抄襲大王而搞得人人自危。我以過來人的身份可以十分負責任地說,朱廣祁先生的《當代港臺用語辭典》絕對是他心血的編著,但在一些或個別環節上參照過同仁的成果也是難以否認的事實。實事求是地列出參照的篇目非但無損於編著者的業績,反而更能說明編著者的君子之風和負責任的嚴謹學風,並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其脫穎而出的自信或有別於眾人的獨到。

本人在1988年編寫開拓性的《海峽兩岸用語差異》一書時,曾在該書的後記中這樣寫到:「動筆之初,我雄心勃勃,覺得自己是海峽兩岸語言差異研究領域的一條初生的牛犢,然而完稿之時,我卻已深感自己是頭筋疲力盡的老牛了。兩岸溝通的木橋,失修39年之後又重新開放,我願自己這本用『牛血』塗出的文字能幹結成一塊小小的橋板,讓千人踩,萬人踏,撐一天算一天,一旦踏裂,就讓人們順手抽掉吧。相信會有新的!」可見寫書伊始,我就很清醒,以一己的能力搞出的編著疏漏很多,將來一定會被別人更好的編著取而代之。就目前來看,朱廣祁的《當代港臺用語辭典》已經牢牢地處於取而代之的位置上。這也正是當初我所預見和我所希望的。我在對朱廣祁先生表示祝賀的同時,再次要求朱先生在該辭典再版的時候,能坦然地羅列出他所參考的篇目的索引。無論是從國內外的慣例來看,還是從尊重智慧財產權的角度來看,朱先生和上海辭書出版社都理當如此。

相關焦點

  • 2020「夏·意」海峽兩岸當代藝術邀請展
    主題2020「夏·意」海峽兩岸當代藝術邀請展策展人姚麗雙 易 婷 孫海榮參展藝術家對藝術共同的熱愛與執著追求,讓來自北京、重慶、蘇州、臺北、臺中、屏東等地的10位兩岸藝術家聚集在這裡,通過幻樹藝術空間這個藝術平臺進行展示。
  • 《海峽兩岸關係70年圖鑑》在武漢發布
    記錄新時代海峽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促進祖國和平統一。9月28日,《海峽兩岸關係70年圖鑑》在武漢正式發布。《海峽兩岸關係70年圖鑑》由武漢市委統戰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長江出版社聯合編纂,北京、武漢兩地的臺灣研究專家學者共同撰寫和統稿。
  • 與你一起實現夢想 第七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創論壇在廈成功舉辦
    來自集美大學臺灣同學籍蕭妏蓉、廈門理工學院大陸籍同學鄭泉勇分別代表兩岸大學生做了精彩的分享。活動同時頒發「2020年海峽兩岸文化創意交流工作特殊貢獻獎」、「2020年海峽兩岸文化創意交流合作優秀單位」等獎項。
  • 兩岸藝術之花綻放漳州 」蟻巢「」藝\境「兩岸當代藝術交流展開幕
    11月18日下午,「藝/境」兩岸當代藝術交流展在漳州蟻巢美術館開幕。海峽兩岸藝術家攜精品力作濟濟一堂,為本屆農博會·花博會增色添彩。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9日。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市領導陳家東、檀雲坤、阮開森、張琳光、李珊珊、蘭萬安、陳少青,閩南師大黨委書記林曉峰,老同志黃浦江,市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兩岸藝術家,高校師生代表等參加開幕式。市長檀雲坤宣布展覽開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阮開森,臺灣當代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本次展覽策展人石瑞仁,福師大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陳志光先後致辭,副市長蘭萬安主持開幕式。
  •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季暨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在廈門舉行
    (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12月2日訊 為將《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規劃部署落入實踐,促進兩岸文化、經濟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領域的交流與合作,12月1日至4日,由九州文化傳播中心與福建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九州出版社、福建省海峽文化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與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
  • 福建師大海峽社會研究中心揭牌
    12月7日,福建師範大學海峽社會研究中心揭牌暨福建省老區建設促進會研究基地授牌儀式在福州市倉山區文園舉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福建省人民政協副主席阮詩瑋,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原主任、省老促會執行會長葉順煌,福建師範大學校長王長平等出席揭牌暨授牌儀式。儀式由閩臺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榮主持。
  • 海峽兩岸當下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高峰論壇在漳舉行
    11月17日上午,由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當下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高峰論壇」在閩南師範大學逸夫圖書館開幕。  海峽兩岸當下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高峰論壇現場。  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教授、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理事長邱正生先生、福建師範大學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領袖項目成員陳志光教授、福建師範大學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李豫閩教授、漳州市文聯專職副主席黃良弼先生及兩岸知名藝術家們30餘人出席開幕式。
  • 海峽兩岸文博會首次配套舉辦「廈門框畫展」
    這是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海峽兩岸文博會」)首次配套舉辦框業與裝飾畫展覽會,匯聚全國各地200多家框畫製作相關優質企業參展,由廈門文廣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雕塑學會等機構聯袂主辦,福建省油畫行業協會、福建省當代畫院等承辦。
  • 第六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首展臺北啟航
    中新網廈門5月23日電 (楊伏山 張燕珍)在屬於孩子們的節日——「六一國際兒童節」將臨之際,廈門銀行23日再度攜手兩岸三地愛畫畫的小朋友們,進入精彩「玩世界」,辦起以「玩」為主題的畫展。   當天,由廈門銀行鼎力支持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首展在臺北啟幕。將持續到5月31日的這一少兒美術大展,包含「童畫天地」、「一起飛翔」、「當代對話未來」三個部分,是從大陸、臺灣、香港、澳門選送的三萬餘件作品中,精選出200幅優秀作品展出,其中臺灣參展畫作70餘幅。
  • 2020海峽兩岸中醫全科醫療學術大會在京舉辦!
    2020年12月5日,「第三屆海峽兩岸中醫名家名師學術對話」暨「2020海峽兩岸中醫全科醫療學術大會」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隆重舉行。本屆活動經國務院臺辦、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北京中醫藥大學批准,由北京中醫藥大學臺灣中醫藥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臺港澳交流中心、北京中醫藥大學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與合作研究所、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合作分會共同承辦。
  • 深圳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
    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於6月18日在深圳中芬設計園正式揭牌,該基地採用「兩岸合作+政府支持+專業運營」模式,致力於成為兩岸創客的創業基地試點。  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充分利用臺灣先進技術優勢和營銷商業經驗,發揮深圳產業配套、工業設計、創新氛圍等方面優勢,集聚海峽兩岸創新資源,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智能製造高端國際化發展。
  • 兩岸海絲文創館亮相第十三屆海峽文博會
    2020年12月4日至7日,由中共中央臺辦、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電總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拉開帷幕。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兩岸海絲文創館亮相其中。
  • 兩岸用語對照系列盤點三(食品用品、網絡用語)
    兩岸用語對照系列盤點三(食品用品、網絡用語)2014-01-21 09: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編輯:郭慶娜  通過之前兩次的盤點,網友們對兩岸用語的不同是否有了了解呢,今天小編繼續為大家盤點兩岸在食品用品、網絡用語方面的不同用法,一起來學習吧~
  • 首創兩岸親子學院發展快樂親子產業 「人文集美」再度為海峽兩岸...
    11月29日上午,廈門靈玲國際馬戲城,第二屆海峽兩岸馬戲親子文化節暨兩岸親子產業招商推介會在這裡開幕。在領導、嘉賓的共同見證下,全國首個兩岸親子學院在集美正式揭牌成立,這也預示著,「人文集美」再度為海峽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營造新平臺。  以「大手牽小手·兩岸憶起走」為主題,為期兩天一夜的兩岸親子研學營活動也從這裡開啟。
  • 福鼎白茶參展第十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
    11月16日,第十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在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震撼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個省市渠道資源、800多個品牌展商、4000家VIP採購商、數以萬計的茶業同仁們歡聚一堂,優質品牌齊聚,產業優勢明顯,活動論壇豐富多彩,多元思想匯聚,服務便捷專業,整個展會精彩紛呈,盛況空前。
  • (兩岸關係)第十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拉開序幕
    新華社福州11月24日電(記者林凱、林超)「守望相助 攜手前行」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十周年紀念展覽24日在福建三明永安開展。兩岸藝術家會聚一堂,重溫曾走過的美好時光,由此拉開第十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活動的序幕。
  • 第二屆海峽兩岸食品功能分子科學高峰論壇落幕
    12月5日,第二屆「海峽兩岸食品功能分子科學高峰論壇」暨「首屆閩臺海洋科學研究生論壇」在福建農林大學金山校區拉開帷幕。   出席本次論壇的有海峽兩岸食品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各位企業家代表、教師、學生代表以及因疫情原因通過連線方式參與此次大會的臺灣嘉賓,通過論壇進一步深化兩岸食品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推動食品科學相關研究的高質量發展。
  • 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在臺灣彰化開幕
    新華社臺北6月24日電(記者 汪奇文 章利新)2017邁向成功之路——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24日在臺灣彰化鄭成功廟開幕,主辦方希望藉此機會增強兩岸信眾情誼,加深對鄭成功文化的認同與理解,擴大兩岸民間互動與交流。據介紹,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自2009年以來,已成功舉辦8屆,並於2013年和2015年分別移師臺南和新北。
  •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 曾衛東:提升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廣度與深度
    「廣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 曾衛東:提升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廣度與深度 2020年12月05日 17:5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張玲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5日廣州訊 (記者高旭)12月5日,廣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揭牌儀式暨2020年兩岸青年繪畫展開幕式在廣州舉行。
  • 海峽兩岸原創廣場舞·全民共舞歡喜跨年
    央廣網廈門1月1日消息(記者 張希達)由廈門市思明區文化旅遊局主辦,思明區文化館承辦的「海峽兩岸原創廣場舞」昨晚(12月31日)在廈門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跨年迎新舞會,來自海峽兩岸的舞者歡聚一堂,喜迎元旦,迎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