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旅

2020-12-11 澎湃新聞

文/沈嘉柯 (著名作家、評論家)

這個秋天,我來了一次宜昌行。我是被非遺主題所吸引,欣然應邀參加了「來宜昌追國潮」活動,越過千山萬壑,赴探夷陵。從事文學寫作二十多年,人還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但我的靈魂白髮蒼蒼,特別偏愛古老懷舊的事物。

【喜樂地花鼓】

登上位於宜昌興山縣的昭君別院,一抬眼,我頓時萬分驚喜。石欄外,一大簇粉紅的木芙蓉花,斜插而出,如美人,語笑嫣然地迎來。

同行的夥伴遺憾天氣陰著,沒有藍天白雲的明媚風光,我卻饒有興致,更加喜歡這樣的遠山含黛,山抹微雲。香溪河畔,誕生了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河水潺潺,清澈無比。這樣的幽微靈秀地,出絕世佳人,實至名歸。

木質仿古建築的別院內,還設了茶室,東道主熱情送來白茶,我素來不熱衷繁文縟節,直接笑著說:「謝謝啦,我自己來。」

一邊自斟自飲,一邊看那窗外的風物山水。十月的秋風略帶涼意,但這份清寒,與這樣的風景,匹配得恰到好處,實在太愜意了。

我一扭頭,只見門口來了兩位老人略顯靦腆。興山縣文化館館長何興微笑介紹道:「這就是待會為我們表演地花鼓的兩位非遺傳承人。」

我細細打量他們倆,就仿佛自己家中的老人家一般,衣著樸素,神情很是謙遜。老爺子穿灰紅色的夾克,婆婆則是大紅色的外套,圍一條棕白灰的絲巾,袖子上是華麗的牡丹花紋。

在一眾年輕人裡,兩位老人顯得有點侷促,我就一挽他們的胳膊,來來來,我們先合影紀念。

拍完照,我又問:「您為啥會學這個呢?」

「以前沒有別的文化活動,不像現在,有電視啊,網絡啊!」話匣子一打開,餘祖禮頓時滔滔不絕起來,地花鼓特別受歡迎,「那時候,我們穿著草鞋,下雪下大了,腳上凍著冰凌,都出血了,大家還要去看表演。」

「上一代人不做了,我們就繼續接班嘍。以前的師傅就說,這個小娃子搞得很好。」

餘祖禮7歲學藝,12歲出道,就開始打地花鼓。人家的花兒匠,就是扎燈的老闆,指名道姓,就要餘祖禮這個娃子來跳地花鼓。

他忽而回憶起當年,「文革時,沒法搞這些有情調的東西了。就沒法表演了。」他還彎腰模仿了一個挨批的姿勢。但是改革開放後,春風再吹遍大地,昔日民間藝人,事業又紅紅火火起來。家家戶戶辦紅事(喜事),要請他和搭檔賈代銀出場,地花鼓跳起來,氛圍熱鬧起來。找回了飯碗,還頗受尊敬。餘祖禮老爺子是湖北省省級非遺傳承人,

賈代銀婆婆是宜昌市市級非遺傳承人,她告訴我,她是用原來的古調,老輩人傳下來的腔調來唱不同的事:「地花鼓的詞,經常變動,我會結合現在的形式政策,把事情編進去。像是開大會、扶貧。」

表演的時候,她會看是在什麼人家,姓名年紀和辦事的緣故,即興創作,想出詞來唱。

我笑道:「也是一種文學創作,藝術創作嘛!比如我叫沈嘉柯,您怎麼來唱呢?」

賈代銀婆婆也就琢磨了半秒鐘,立刻來一段:「武漢有個沈嘉柯,人才一表啊……瀟灑吶!你看,就是這樣的。」

我們兩個人一同開懷大笑起來。我給她喝彩鼓掌,她的表演反應速度好快。我因為多年來各地講學,很了解急智現編是需要深厚功力的,她這一秒鐘,非得有幾十年的舞臺表演歷練不可。

所謂地花鼓,原來不是打鼓,而是手裡各拿一把功夫扇,唱歌跳舞。唱、念、做、打,助興喜慶的吉祥話兒,配上原汁原味的古音曲調,抑揚頓挫。兩位老搭檔,換上了表演服裝,抬腿,下腰,完全默契,如行雲流水。

整個表演結束,餘老爺子感嘆,還是老了,以前都不會喘氣。我問他:「徒弟收得怎麼樣?」他又一嘆氣,交代實情,的確是收了徒弟。他的傳習所很歡迎小孩子去學,但是更加年輕的娃子,就不肯學這個了,情願出去打工。

我不由安慰老爺子,「以後,情況會有改變的。」

【三音古調,興山民歌】

還是在興山縣,得遇當地民歌大王陳家珍婆婆。陳婆婆85歲高齡,她是興山民歌的活化石,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歲數大了,她的身子有點佝僂,但是頭髮梳理得一絲不苟,談吐清晰,個性率真。她在2009年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稱號,全國只有35人,湖北省就她一個。珍貴如斯。

她生於戶溪村,世世代代務農種田。從小就學會了《採茶》《探郎歌》之類的山歌。

我忍不住請婆婆唱上一句。旁邊是她的女兒,也是省級非遺傳承人。於是,陳婆婆母女一起亮嗓開腔。

我雖然不是很懂這裡的方言,但我聽到她們唱了月亮和花朵,瞬間意會,我說:「您這是唱的愛情,是你們的約會情歌吧?」

陳婆婆母女頓時笑開了花,「對,對。就是。」

民歌最迷人之處,就是熾熱張揚的男歡女愛。最常見主題就是姑娘和哥兒的纏綿情意,民間藝術的生命也在於此。

只有心中惦念著愛的人,才會把歌兒唱得特別好聽。

她的家人,從她起,女兒兒子、孫子孫女,三代人都會唱。就連重外孫跟著學唱。這太珍貴了,四代同堂唱古音,堪稱百年民間藝術世家。

在興山縣文化館,我忽然看到一張陳婆婆和李玉剛的照片。我問館長:「這不是那位唱貴妃醉酒的青年演員嘛?」

「對,他要表演《昭君出塞》,就來我們這裡找陳婆婆學唱腔。」館長答覆。

中央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的教授們,研究後確定,陳家珍所唱的音調,與曾侯乙編鐘三度定律結構一致,歷史淵源能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隔天,在三峽人家風景區,又遇到萬會知傳習所裡坐著的兩位傳承人。我仰頭喊道:「您們就是陳婆婆的家人吧。」

她們頓時笑逐顏開:「是啊,是啊!你們昨天碰到了呀!」陳婆婆的後人,咿咿呀呀給我們唱起來,令我們完整欣賞了一首曲子。

原來,這相當於他們的一份工作。非遺傳承人直接在景區開店,對於景區來說,有了真正可看的亮點。

【三國傳說中的女人】

猇亭區古戰場的清晨,我憑欄眺望,對面是荊門山,整個江面瀰漫霧氣,山在虛無縹緲間。這裡是入川要塞,這中間,有無數英雄將領的故事。湖北省省級非遺三國傳說傳承人石從桂老先生,邊走邊給我講他挖掘出來的獨一無二的三國女性故事。

前蘇聯的作家阿列克茜葉維契,寫過一本有名的小說《戰爭中沒有女性》。也被翻譯為一句俗語「戰爭讓女人走開」。其實,女人從來不曾缺席戰爭。

傳說當地有位名士叫趙僕,被東吳選中為官。他的妻子,就在纖道山崖常常守望江水,盼著丈夫歸來。數年烽火徵戰,音訊不通。當趙僕返回家中,妻子已經積鬱成疾,死去數年。

戰袍、旗幟的紡織,家中的操持,老幼的照料,都離不開女人,於萬分艱難中維繫生活。這個愛情的悲劇,過了千年,還是動人。

趙僕的妻子流著眼淚,依依惜別,送丈夫出徵。盼望著分享那份封妻蔭子的榮耀。然而戰爭是悲壯的,也是殘酷的,變幻莫測,世事難料。思念夫君而來到江邊山崖,翹首望夫。

這種事,歷朝歷代都有。這個女子,也只能獨上江崖,望斷天際,過盡千帆皆不是,腸斷西陵峽。

古今對照,還是現代中國好,有高鐵來回,再漫長的別離,最多三天,可以見到深愛的人。

中途,坐在虎牙山的崖洞歇息,另一位三國傳說非遺傳承人高克新老先生坐在我身邊,給我講起八步崖的故事:

建安13年,劉備聯吳抗魏,派張飛當了宜昌下轄的宜都太守,叮囑他少喝酒,管管自己的脾氣和嘴,莫要延誤軍務。這張飛,哪裡改得掉。照樣吃酒,突然一天想起公務來,就帶著屬下去視察防務。遇到山石險阻,別人爬不上去,張飛一鼓勁,八步就爬上了。

老爺子講起故事來,手舞足蹈,給我比劃模仿張飛的動作。可想而知,猛將張飛,在民間的形象,何等力大無窮,憨態可掬。

離開古戰場時,穿過山道,有一片蔥蘢碧綠的樹林,掛滿紅色絲帶編制的平安符。小部分祈福家人安康,更多的是情侶戀人們的示愛告白。愛情故事之中,自有不可磨滅的永恆人性。

活靈活現的民間傳說故事,象徵的其實是人心向背。

那些善良的女子,正義的、勇猛的英雄,總是會被歌頌下去,口耳相傳,流芳百世。

【真正的人文薰陶】

這趟宜昌行,我把當地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都見到了。

聽一闋南曲秋,浩蕩清風吹過三峽,得以忘懷人間,眼明心清。大江大水天自高,輕舟穿江兩岸,笑看山河老,實在是人生的享受。

除了老搭檔餘祖禮和賈代銀的地花鼓,陳家珍婆婆的三音民歌,高克新石從貴的三國傳說,還有李作權老爺子的圍鼓,魯邦成師傅的皮影戲,以及版畫家的九頭鳥,南曲班子集體演奏的《悲秋》。

他們的人和他們的作品,沿著千年古調,走到了21世紀的今天。尤為令我感慨的是,昔日田間山頭的歌唱與敲鑼打鼓吹拉彈唱,是他們的謀生,也是他們的熱愛。但如今他們非常願意教,卻沒有多少人年輕人來學。所以才有這些來自文化層面的搶救與保護。

從國家的倡導與地方的執行,再到文化旅行融合一體,我其實覺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化藝術從來都不是憑空誕生的,尤其是民間藝術,都誕生於人們的真實生活所需。正是因為:

有紅白喜事、婚喪嫁娶的烘託需求,才有地花鼓。

有種地薅草,加油鼓勁的需求,才有催工號子,有了圍鼓和薅草歌。

有男女跋山涉水去約會,熾熱愛情的抒情,才有纏纏綿綿又高亢的民歌山歌。

今天看仿佛過時老土。那只是因為,中國現在還處於初步富庶階段,我們國家今年朝著全面脫貧而努力。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40年來這四代人,經歷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發達國家的文化產品繁榮豐富,自然一代代人會追逐時尚潮流和外國文藝,大家無非覺得洋氣嘛。其實,還是因為中國人富裕年代太短,世面見得少。從全民脫貧之後,當我們進入中等發達階段,再過個十年八年,國人會明白,潮流三十年一變,你有人無,才獨樹一幟。

這些精氣神血脈相通的中國古早民俗的東西,將會變成新的時尚。借著懷舊浪潮再度襲來。

好比婚嫁喜事婚紗西裝,搞久了也會膩味過氣,請上中國舞臺戲班子,才是真秀。

古詩詞大會重新熱門,孩子們紛紛嚷嚷著飛花令,街頭的漢服漸漸歸來,都是風氣的預兆。

歷史看多了,風水總是輪流轉。今日的冷門,往往就是未來的大熱門。

我真心建議聰明的文藝圈年輕人,提前做好功課呢。如果,哪個知名流行搖滾歌手來了靈感,與陳家珍婆婆合作一曲,古調新唱,那才叫別具風味。想創新,先傳承。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裡,有無數的好東西,等待後人消化吸收,傳承和重新煥發光彩。

百年光陰,滔滔逝水,有韻味的東西,總能留在心裡。隨著時間推移,走馬觀花吃吃喝喝的旅行,將會越來越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審美消費需求。如今的家長們,也是對下一代期望值特別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復興的時代,帶著孩子遊學歷覽好山好水,去見識這些美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見識活生生的傳承人的表演,才是真正的人文薰陶。

附:宜昌非遺之旅十大推薦線路

興山縣昭君村古漢文化旅遊區昭君傳說之旅、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清江畫廊巴人尋根之旅、秭歸縣屈原故裡文化旅遊區端午習俗之旅、點軍區車溪民俗旅遊區土家印象之旅、夷陵區三峽人家巴遺楚風之旅、伍家崗區長盛川青磚茶產業園茶顏觀色之旅、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萬裡茶道體驗之旅、枝江市步步升布鞋文化村步履記憶之旅、夷陵區官莊村夷陵版畫之旅和猇亭區猇亭古戰場三國文化之旅。

相關文章推薦

▏「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 還有這12座名山不容錯過!

▏「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 12座名山風光等你去攀登領略!

▏「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 當季去這13個地方賞花!

▏「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 11家「國字號」地質公園等您來!

▏「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 16個美麗湖泊等你遊歷!

▏「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 這15座山寨古寨等你來!

原標題:《探尋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卡魯斯儀式舞蹈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2020-07-14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永和魚丸項目作為福建的一張名片,也是魚丸行業中唯一的一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在挖掘自身品牌歷史、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發展空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表示,福州地處沿海,是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交匯點,福州永和魚丸作為福建省飲食的招牌之一,其背後所包含的歷史和文化信息與福州的地理環境分不開。
  • 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成立
    (程景亮)旨在團結服務非遺文化傳承人和相關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於11月24日成立。非遺項目——滿族傳統搓背技藝傳承人、遼寧舉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德勝當選為會長。渾南區委統戰部副部長童丹、渾南區工商聯主席趙勇為商會授牌。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孫冬寧、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小虹、福建老字號協會會長鄭禮水、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參加儀式並致辭,此次啟動儀式由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劉藝主持。
  • 一張圖看懂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文化產業的發展始終是一個多元化的過程,對人類社會長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朝陽區以多彩文化著稱,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成為公眾了解朝陽區歷史的一大途徑。
  • 了解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 動手做一份惹味的臘腸
    這個周末,媽咪HOME帶小朋友們來一次有趣的文化之旅▲市文化館非遺展示廳展出的千角燈▲七夕貢案▲龍舟製作 記者 陳棟 攝▲矮仔祥臘腸傳承人呂襯嬋 資料圖 記者 陳帆 攝▲矮仔祥臘腸製作的腊味飯 資料圖 記者 陳帆 攝東莞時間網訊(記者 黃佳歡)如果問你
  • 藏醫藥浴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醫藥浴法列入代表作名錄,有助於從整體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並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知,促進不同民族關於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對話,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
  • 瑞麗斯《彩雲秘境 國色天香》 秘境尋美藝術文化之旅
    12月18-21日,瑞麗斯《彩雲秘境國色天香》帶領近300多位女性企業家走進美麗的七彩雲南,探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刺繡高級藝術,領受非遺文化刺繡的指尖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之處和傳承的重要性。 活動前期,瑞麗斯做了大量的雲南藝術文化調研工作,CEO李佩珊女士帶領團隊6次深入往返考察,經歷60多個日日夜夜,每一個藝術活動,讓最完美的身心體驗。
  • 跨越千年,開啟唐代美顏密鑰探尋之旅
    相宜本草唐盛邀各界嘉賓,與相宜本草唐品牌代表——相宜本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呂智先生、絲芙蘭SEPHORA護膚品類副總監錢今翹Juliet Qian女士 、相宜本草唐品牌首席顧問梁棟女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周新老師、ELLE雜誌美容副總監楊文靜Yuri Yang女士,一同探尋跨越千年的唐代美顏密鑰
  • 江西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現場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召開。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景德鎮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唐良等出席。
  • 格爾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培訓基地成立
    格爾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培訓基地成立 2020-12-21 1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麥麥酒:探尋歷史名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刻遵循祖訓,追求「良心食品、匠人製造、文化品牌」,從不懈待。作為麥麥酒文化的傳承者以及發揚者,鄭家園麥麥酒在釀造過程中儘量保有原始的古法釀造方法並且不斷地改良提高,只為了不忘初心,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為你獻上最彌香淳厚的麥麥酒。隱於歷史名城 人傑地靈永昌堡,明城堡,俗稱新城。建於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於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
  • 非物質文化遺產——談「瀏陽花炮製作工藝」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瀏陽花炮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炮不僅關乎化學,更是文化和藝術。花炮製作者是特殊的畫家,將天空作為畫紙,將五彩繽紛的煙火作為顏料,用技巧作為畫筆,這就是煙花的魅力。」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仲畦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口耳相傳,訴諸視聽而疏於記錄和固態化,因而常常是轉瞬即逝,不可再生的。
  • 雲岡舞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雲岡舞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20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舉辦
    12月12日,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舉辦。成立大會現場會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朱小健就景德鎮的陶瓷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景德鎮市陶瓷非遺保護協會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中共景德鎮市委副秘書長、市文廣新旅局局長餘志華在講話中強調,廣大陶瓷非遺保護協會會員要緊扣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發展試驗區建設和景德鎮發展要求,將景德鎮優秀的陶瓷技藝傳承下去。
  •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魅力驚豔臺北
    華夏經緯網12月17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一項以「三晉文化寶島共享」為名的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線展演活動,於本月中旬在臺北舉行。受新冠疫情影響,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透過結合在線線下的創新模式,博得觀眾一致好評。
  • 陳耕:關於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
    中國人關於文化的解釋,最早是「以文化人」。所謂核心精神、價值取向,就是做人要做什麼樣的人。文化是一個民族用來化育子孫後代,同時也引領自己精神追索的理想追求。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絕不應該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對閩南文化核心精神、價值取向的研究傳承,應該是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
  • 商學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體驗活動
    在扎染體驗課上,同學們通過親手參與勞動,感受扎染的魅力,讓布料在自己的創意和設計中煥發新的光彩,充分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商學院2020級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餘佳迅是土生土長的雲南姑娘,在家鄉學習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工藝,來到南開大學讀書,身邊的同學們都被她的巧手製作出的手絹吸引,便萌生了開展扎染體驗活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