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幕影片《生命的籤證》在廣州圖書館舉行展映。
《生命的籤證》全景式講述二戰期間,上萬名猶太難民在生命危機時刻逃到中國上海的真實歷史事件。影片一開始,主創來到年近九旬的洛蒂·瑪克斯的家,見到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洛蒂感到非常親切。洛蒂是一名猶太人,小時候的她與父母過著安定祥和的日子,全然不知日後災難即將到來。二戰時期,在西方國家紛紛對猶太人關上大門之時,洛蒂的父親一度走投無路,最終得到了當時的中國駐維也納領事館發放的前往中國上海的籤證。而向他伸出援手的,正是被聯合國讚譽為「中國的辛德勒」的何鳳山博士。何鳳山作為當時的中國駐奧地利總領事,他所發出一張張生命的籤證,使得受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找到了「東方諾亞方舟」。
影片放映結束,觀影現場響起掌聲。一位來自湖南的女觀眾激動對主創表示感謝,「看完這部影片,我最想對主創說一聲謝謝。我和何博士是校友,以前在學校會看到他的事跡,但看完影片後,我對他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隨後與觀眾進行交流時,導演謝英表示,紀錄電影《生命的籤證》前身有六集系列紀錄片,拍的時候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東方主戰場,我們應該發出中國聲音。」謝英表示,何鳳山的故事體現出一種對生命的尊重,折射出的是一種中國精神,一種大國擔當。
有別於傳統電視紀錄片,《生命的籤證》在視聽語言和表達方式上更具「電影感」。謝英表示,早在構思系列紀錄片時,主創們就已經有意識要讓影片走向院線,因此在片中注入電影元素,探索一種與傳統紀錄片不同的表達方式,使得後期在海量素材中提煉出一部紀錄電影給予很大幫助。在謝英看來,紀錄片要需要勇於進行創新嘗試和市場探索,走入院線,走入市場,接受觀眾真正的檢驗。
總製片人陳久明回憶起拍攝這部作品時,印象最深的是,拍攝這部紀錄片需要大量的歷史資料,尋找起來相當困難。好在最終劇組突破重重困難,同時得到了以色列大使館及猶太人後裔們的大力支持,最終找到了極其珍貴的影像並剪輯到影片當中。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黃岸 莫斯其格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王維宣 黃岸 莫斯其格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