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小型鳴禽,羽毛多樣,鳴聲悅耳,群棲在河谷、溪流、樹林中。
公園白樺樹上有三隻可愛的灰雀,可是有一天,非常喜歡它們的列寧發現,有一隻灰雀不見了。有一個孩子說他知道。那麼,灰雀到哪裡去了呢?灰雀回來了嗎?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裡尋找一隻惹人喜愛的灰雀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的善解人意和他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天真。
列寧用愛和溫情感化了男孩,讓灰雀重獲自由,呵護了男孩的童心。列寧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指責和批評並不能解決問題,寬容和引導才能在貧瘠土壤中注入養料,讓童心之花綻放。
本文的「六要素」
時間——一年冬天
地點——公園
人物——列寧和小男孩
事情的起因——一隻灰雀不見了
經過——列寧引導小男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放回灰雀
結果——灰雀飛回來了
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可以從「六要素」著手。
「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概括時可以表達為:什麼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情形下做什麼事情,最後的結果怎麼樣。
多音字
散:sàn(散步)sǎn(散文)
轉:zhuǎn(轉變)zhuàn(轉圈)
寧:níng(寧靜)nìng(寧可)
間:jiān(中間)jiàn(間隔)
近義詞
可惜——惋惜 喜愛——喜歡
肯定——確定 婉轉——悠揚
反義詞
仰望——俯視 嚴寒——酷暑
肯定——否定 誠實——虛偽
本文運用了大量的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和性格。男孩的語言已經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如何使男孩認識到將灰雀捉走是錯誤的,從而自願將灰雀放回來,需要循循善誘。列寧沒有問男孩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說教,而是藉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的感嘆,使男孩內心受到震動,從而認識和改正了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