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疫情在全球蔓延,但是西方人依然不願意戴口罩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二是西方各政府害怕引起恐慌,有意引導。
一 西方面具(口罩)史
近日,義大利一名議員戴口罩進入議會被嘲諷,他在發言中強調「戴口罩是為大家安全著想」,並情緒激動地建議「如果你們是聰明人,早就應該戴口罩了」。
當地時間3日,瑞士人民黨一名女議員因為戴著口罩出席當天的瑞士聯邦議會會議而被驅逐出了議會大廳
關於在疫情期間,西方人不喜歡戴口罩主要原因,從深層次講,這是西方社會對蒙面法規的顧忌。
在西方,「禁蒙面法」有百餘年歷史。
但是,蒙面法規產生的淵源則更為久遠。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東西——面具(Persona)
面具的起源,比我們平常想像地還要再原始一些。面具最早是用在儀式上的。面具最早與「神」相連,除了代表「神」之外,在最早期的巫術儀式裡,戴上「面具」也被認為會得到某些偉大的人的力量。而這個加上引號的面具實際上先前死去人頭骨的一部分。
有些原始部落頭上的牛角冠,也算是原始面具的一類。
面具,實際上是原始崇拜,淫祀的產物。
這個時候,我把它稱之為「祭祀面具」。
用於祭祀的面具,幾乎就是人或動物面部的複製,並無其他裝飾。
與毫無裝飾的樸素面具對應的是部落中儀式用的花哨面具。
向更加文明的社會前進之後,對神明的崇拜取代了較為原始的頭骨崇拜,對於未知事物的敬畏之心也讓「萬物皆為神」的現象出現。較為明顯的幾個地區就是非洲、北美的原住民和日本一些地區。
作為人類生命的始源地區之一非洲同樣擁有數量繁多的野生動物,這些動物的神化形象都成了非洲部落中儀式面具的形象來源。
常見的動物,例如牛、羊、鳥這些動物的意向都被雕刻到了木質的面具上,當人們戴著這些面具圍著火堆隨著鼓點舞蹈,那種非洲特有的神秘感便會隨之而來。
當然非洲也會有很多「人臉」的面具。
日本地區相對別的地方我們要更熟悉一些,儘管原住民地區的「山有山靈,木有木靈」的信仰並沒有普及並體現在後來的面具上,但是我們從側面能舉出一些例子來,那就是日本的妖怪面具。我們在遊戲、動漫作品中能見到的「天狗」面具;遊戲裡喜多川祐介的「妖狐」面具等。
我們可以說這些日本的妖怪面具其實儀式上的用途已經幾乎消失殆盡了,比起純粹的祭祀用面具,這些帶著神話意味的形象在後來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這個時代的面具我們稱之為「文藝面具」或:「戲劇面具」。
據說古羅馬帝國的詩人賀拉斯的《詩藝》中有記載,詩人埃斯庫羅斯創造了面具(Persona),關於這一點,是不是真的 ,我們無從考究,但我們知道,真正把面具保留傳播開來的是它的戲劇表演功能,這是毋庸置疑的。
據說在古希臘的戲劇中,登場的角色大多控制在六到七人左右,而真正扮演他們的人只有三個人,這個時候面具就起到了「男扮女裝」等效果。通過戴上不同的面具,演員們用一種最簡樸直觀的方式切換著自己表演的角色。
相對於別的文明,我們中國人採用的是「臉譜」這一獨特的面具。
日本能劇的面具也算戲劇面具的一種。
戰爭面具也是一大類。
眾所周知,除了神學與藝術的功能,面具不可避免延伸出了更實用一些的功效。
《名偵探柯南》裡那些耳熟能詳的橋段都教給我們一個直白的道理:——幹壞事雖然有風險,但戴上面具將大大降低風險,至少沒人認得出來你了。
面具的這種「別人認不出自己」的「開掛」功能,用腳趾頭去想,也明白,面具天然具備犯罪幫兇屬性。
所以,戴面罩犯罪,成為規避法律打擊的常規操作。
古代的中國江洋大盜作案,都是一身制式的「夜行衣」。
看下圖片,夜行衣就是這樣的。
夜行衣是犯罪面罩的升級版本,實屬罪犯「居家旅遊,殺人放火」必備之「爆款」。
另一個面具的保護功能與犯罪相反,在一些緝毒影視作品中我們也見過了。為了保護執法人員在行動之後不被犯罪分子報復,執行特殊任務的人員都會遮上面部。從過去的面紗、頭盔,到現在的防暴頭盔和面罩,這一點一脈相承至今。
通常情況下,面具遮蓋的功效和藝術表演的功效並不會重疊,但是在某個地區出現了例外,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水城威尼斯。
我們在電影《刺客信條2》裡曾經親歷過一個盛大的義大利舞會,在這裡我們見證了「面具」的最大規模發展和應用。在每年的威尼斯狂歡節上,各種各樣的面具就會聚集在這裡,可以說這些面具有模糊的「表演」的成分,同時也有「覆蓋身份」的功能。
刺客信條 劇照
威尼斯狂歡節的起源並不是很準確,有一種說法是12世紀,威尼斯城邦共和國戰勝附近的阿奎萊亞封建城邦國,為了慶祝,威尼斯人走上街頭狂歡數日。
1296年,根據宗教節日的安排,威尼斯狂歡節的日期被正式固定從2月初到3月初之間到來的四旬齋的前一天開始,持續兩周左右時間。
進入現代,覆蓋面部來掩飾身份這種功能幾乎已經用不到了,除非是特殊的場合或者你還有不法的企圖。於是用作裝飾的面具不會出現在一般的場合,反倒是功能性的面具被更加強調功能然後大規模運用於現代。
用來防護面具的鐵面具,警用和軍用的防毒面具甚至防霧霾用的口罩及其加強版,醫學口罩,生化面罩,這些都算在內。
對,現在的醫學口罩,生化面罩,實際上算是一種醫學面具。
有一個特殊的醫用面具,值得提一下。
它誕生於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不僅在當時滿足了人們假想的「防毒」功能,還成功在之後作為藝術、表演用面具流傳了下來。
對,它就是當年歐洲黑死病瘟疫大爆發期間最騷的醫學法器(拙文,黑死病)
——鳥嘴面具。
它的設計元素主要是為了滿足防病毒的功能,面具的眼睛是玻璃做的,前端鳥喙狀的凸起裡填充著龍涎香、樟腦、丁香還有玫瑰花瓣這類能散發芳香的東西,不過現在看來這些物質並不能百分百起到「隔離」的效果。之所以把面罩做成鳥嘴的形狀,是由於那時候的人們把瘟疫理解成某些鳥類帶來的惡靈,因此做成更大的「鳥」的樣子說不定能嚇跑災厄。
醫學口罩進入西方的現代醫學的時間並不長,也就一百多年。
1897年,德國微生物學家弗魯格通過實驗證明,醫護人員在手術中對著創口交談可能引起感染髮炎。
於是,德國外科醫學家米庫裡茲在弗魯格實驗證明的基礎上提出:醫務人員施行手術時,應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紗布口罩,這種口罩被稱為「米庫裡茲氏口罩」。
雖然這時的口罩只是一層包裹在外科醫生嘴巴、鼻子和鬍子上的紗布,既緊又不舒服,但卻成了醫護人員的標配。
1897年,一位英國外科醫生在紗布內裝了一個細鐵絲的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克服了呼吸不暢、易被唾液弄溼潤的缺點。
1899年,法國醫生保羅·伯蒂製作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手術衣的衣領上,用時只要將衣領翻上就行了。
後來改成可以自由繫結的辦法,用一個環形帶子掛在耳朵上,這便成為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口罩。
此後,口罩的防護作用被世界各國所廣泛應用,例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蔓延期間,人們被強制性要求佩戴口罩;1952年12月, 英國倫敦被工業革命的濃霧籠罩,由於連續數天無風,使整個城市宛如一個靜止的巨型毒氣室,口罩成為人們對抗工業汙染的必須品。
大致總結一下:
原始宗教祭祀面具——藝術戲劇面具——戰爭面具——功能性面具——醫學口罩、防霧霾口罩、生化隔離衣等
二 禁蒙面法
儘管相當一部分歐洲國家制定《禁蒙面法》之初是針對女性戴面紗頭巾,但目前國際上的大部分《禁蒙面法》正將執法焦點轉向有意遮掩個人特徵而進行的違法行為,這其中就包括在非法遊行或暴亂中遮擋面部。
眾所周知,西方喜歡聚會,喜歡遊行。
這是古代西方人流行的狂歡文化遺留的傳統。
而高密度人群聚集,容易滋生犯罪行為。這就是發蒙面法由宗教性走向法治性的根源。
自上個世紀中期開始,歐美國家先後訂立類似法案以對抗在集會中通過蒙面隱藏身份、實施暴行者,違反者通常面臨監禁與罰款,最高可達10年。
下面是歐美各國的禁蒙面法的具體情況:
1美國
在美國,禁蒙面法可追溯至20世紀中期,而在當下,政治立場偏激的蒙面示威者,依然是該法的主要打擊目標。
從歷史上看,美國對蒙面的示威和公共集會,一直極為忌憚。因為美國歷史上惡名昭彰的三K黨,就是戴上了尖尖的頭套,肆意欺凌黑人和任何敢於幫助黑人的白人與亞裔。甚至是在蒙面的掩飾下,以私刑對付,私自吊死黑人,被稱為「秘密行刑」。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在符合憲法賦予的保障(公民集會權力)的前提下,各州可自行立法,對集會的時間、地點及方式施加限制。
禁止在集會的時候蒙面,就是各州在憲法允許的情況下設定的限制條件。
數據顯示,美國目前共有15個州禁止遊行示威者戴面具。
俄勒岡州波特蘭市警察局局長丹妮爾.奧特洛(Danielle Outlaw)表示,這樣的立法可以防止暴力,因為很多人在戴上面具,知道自己無法被辨認出來的時候,會更傾向於實施暴力或犯罪。」
另外那些州呢?
是不是可以在集會的時候,蒙上面,隨心所欲地,自由地發揮呢?
這個參看去年的那幫廢青的行為。
2義大利
1975年,義大利立法嚴格禁止穿著任何可遮蓋面部的服裝,違法者會被罰款及監禁。
3德國
自1980年代起,德國就立法規定在示威等公眾集會中不可掩飾身份,以便警察能夠辨認,違法者可被處一年監禁。
8月17日,德國柏林、漢堡、科隆三大城市均舉行「愛國護港」集會。一名用黑色面罩包裹頭部的「港獨」分子出現在科隆的集會現場,被德國警察要求摘下面罩。
4丹麥
2000年,丹麥法例列明,任何人若在公眾場合集會、遊行時使用頭巾,口罩,油漆等掩面以防止身份被識別,會被罰款或判處最高六年監禁。
5奧地利
在奧地利,自2002年起,集會法就禁止蒙面。違反禁令可被處6個月監禁,再犯者可被處一年監禁或罰款。
6加拿大
2013年6月,由於多倫多G20會議期間的示威,以及溫哥華「史丹利盃」冰球比賽中的騷亂,加拿大議會13年通過C-309法案:「禁止在非法集會和騷亂中隱藏身份」法案,禁止公民通過佩戴面具或使用其他偽裝掩蓋身份以參與騷亂和非法集會。法案規定違例者可被處10年監禁。
7法國
法國於2010年通過禁蒙面法,除特定情況外,禁止在公眾場所以面紗等蒙面。違者可被罰款150歐元或接受公民教育課。今年,為加強應對「黃背心」運動,法國議會將《禁蒙面法》升級,當示威被視作擾亂公眾秩序時,任何人無正當理由在示威場地及周邊地點蒙面,即可被罰款1.5萬歐元及處一年監禁。
8澳洲
澳洲於2016年,反法西斯組織「反澳洲」和右翼示威者在街頭發生衝突後,警方向州政府和地區政府提出申請,將戴著面具參加示威活動的行為定為非法。
9俄羅斯
俄羅斯根據俄羅斯聯邦法律「關於集會、會議、示威、遊行和罷工」第6條,在公共活動中,人們禁止戴口罩或有其他隱藏身份的行為。
10英國
英國於2011年英國倫敦爆發反緊縮政策示威,總共214人在大型反政府遊行與隨後爆發的動亂中被捕,在內閣會議上討論的臨時政策之一就是禁止在騷亂期間蒙面。
11比利時
2011年6月,比利時通過了一項法律,禁止在公共場合「全部或部分以無法辨認的方式蒙面或隱藏面部」。違規者可能被處以罰款,最多可入獄7天。
12荷蘭
2012年至2015年,荷蘭首次嘗試《禁蒙面法》,但該法案被否決。直到2018年6月26日,該國通過了一項有條件的《禁蒙面法》。
法律規定,在公共運輸工具、教育機構、政府機構和醫療機構等公共場合,穿著覆蓋整個面部、只露出眼睛或使面部無法辨認的裝備都是違法的。不過,病人或探視者、為保護健康所必需的、部分職業所必需的佩戴都是可行的。
13西班牙
西班牙根據2013年11月發布的《公民安全法》,示威抗議者如果遮住面部,將最高被罰款3萬歐元(折合約23萬5500人民幣)。
挪威根據1995年《警察法令》(politiloven)第11條第5款,禁止在公共場合舉行的活動中戴面具。劇院、化裝舞會或類似活動的參加者可獲豁免。根據同一法律第30條,違者可處罰款或最多3個月監禁。
12瑞典
瑞典的禁止蒙面法比較複雜。禁令對因宗教原因遮蓋面部者不適用,比如伊斯蘭教婦女是蒙面的,該法令不適用於她們。換句話說,任何和平理性的示威或者嘉年華慶典,都可以蒙面或者戴裝飾性面具。禁止蒙面法只適用於示威中公眾秩序受擾亂,或者有受擾亂的即時危險時。
13瑞士
瑞士的巴塞爾城市州(1990年)、蘇黎世州(1995年)、伯爾尼州(1999年)、琉森州(2004年)、圖爾高州(2004年)、索洛圖恩州(2006年)、聖加侖州(2009年),都有示威遊行者禁止戴面具的法律。
好笑的是,前幾日,瑞士的口罩一直被別國「截胡」。這個可以去網上看看,讓人感覺好氣、好笑。
在歐美,到底有多少人是出於對《禁蒙面法》的忌憚而不願意戴口罩呢?
這個目前為止,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是肯定這是歐美民眾不願意戴口罩的原因之一。
政治正確,看懂?
二 東方口罩史
前幾年,網上一直流行一個話題,就是中國人不坦誠,喜歡裝×,人人都戴著面具生活。
現在看來,這種流行文化,目的是為了打擊中國人的自信心,屬於文化入侵,精神殖民的行為。
如果想反駁這種觀點,其實非常簡單,因為,人類社會中,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戴面具也好,隱藏自己內心的想法也罷,目的是為了在社會博弈中不受傷害,活得更好。
簡言之,對於普通人而言,一點不帶面具的人,的確能活出真性情.但是絕對活不好,也活不長。
十年前的我,學藝不精,鋒芒畢露,自我感覺非常好,一位長輩曾勸導我。
我說,我不喜歡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我要做真實的自己!
長輩輕輕地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真實的自己,不見得就是最優秀的自己。
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頓時汗流浹背。
自那時起,始開啟學習華夏經典之路。
中國人的含蓄,不喜歡張揚的性格,與中國的文化息息相關。
中國人喜歡自謙,並不是裝×,而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表現。
中國文人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
這種疏離的人際關係,其實蘊含著天道文明精髓。
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
中國人信奉「敏於行而訥於言」。
所以,戴口罩這種行為,與中國文化毫無違和感。
中國人戴上口罩,心理上並沒有感覺到什麼不適。
日本文化,作為深受華夏文明影響的東方亞文化,同樣對戴口罩沒有什麼牴觸感。
日本人普遍感覺,戴口罩可以使他們和周圍的人產生一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他們理解為儒家的「禮」,流俗解讀為「禮貌」。
日本秀明大學教授堀井光俊曾發表過一篇論文,認為日本人平時戴口罩主要是「相互客氣」。
即便不在疫情期間,「如果你感冒,你就必須小心以免傳染別人,因此要捂上嘴」,他寫道:「這在日本成為一種『風險禮儀』,使人對不可控的狀況產生一種可控感。」
日本人口眾多,地域狹小,且是一個島國,所以,這種心理也與日本人認為「戴口罩是一種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的安全行為」的觀念相關。
在當今的東亞,戴口罩已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有著名的「口罩姬」現象,韓國偶像團體成員經常戴著口罩出行,中國的明星藝人也是如此。
中國人戴口罩,還與中國文化中的防禦病患的思想有關。
中國的醫學源遠流長五千年以上,中醫的岐黃之術提出的「治未病」理念,是現代最早的防治醫療思想的體現。
中醫的精髓思想之一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所以,中醫的防禦思想,治未病思想,在中國、在東亞一直深入人心。
禦寒,成為抵禦疾病的一大核心思想。
古人云:防風如防箭。
疾病的疾字,就是一個「疒」(讀ne )字,加一個「矢」。
中國的醫聖張仲景博覽群書,廣採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
書中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其中就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
所以,所謂的禦寒不僅僅是抵禦寒冷空氣侵襲,是抵禦一切外感疾病。
其實,在中國,用遮蓋口鼻來防禦「外感」入侵人體的思想古來有之。
在我國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禮疏》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掩口,恐氣觸人。」
《孟子·離婁》中亦有類似的記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後來,有人覺得用手或袖捂住口鼻是很不衛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便使用一塊絹布來遮蒙口鼻,這應該就是口罩的雛形。
到了元代,佩戴口罩的作用除了保護自己外,同時還是為了保護別人。
在宮廷裡,侍者為防止自己的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捂住口鼻。
義大利的馬可·波羅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曾經這樣寫道:「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至此,口罩基本實現了「自防」與「被防」的兩大功能。
1910年東北鼠疫暴發後,時任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醫生發現肺鼠疫通過呼吸和飛沫傳播,設計出了用棉紗製成的「伍氏口罩」,讓中國人第一次使用口罩預防傳染病。
伍連德發明的口罩簡單易做且幾乎所有人都買得起。
此後近百年時間裡,「伍氏口罩」及其各類改進版本廣泛使用於中國大地。民國時期,中國飽受霍亂、天花、傷寒、瘧疾等疫情衝擊,那時最簡單且成本最低的防疫措施就是戴口罩。
2003年中國制定醫用防護口罩的國家標準,這類傳統的棉紗口罩才在醫療防護的主戰場中退役。
對於中國人來說,戴口罩體現的是過去一個多世紀逐漸發展形成的健康衛生習慣。黃薇說,對普通民眾而言,戴口罩這樣簡單方便的防護措施,是在歷年來對抗疫病的過程中逐漸普及的。
如今,隨著公共衛生制度的日益完善,口罩被運用到了越來越多的生活場景中:美容店的理髮師、醫院探視病人的家屬、學校打掃衛生的孩子……口罩帶給人們的,是一份最簡單也最為安心的保護。
三 東、西方文化下的口罩
如同我們對西方人不肯戴口罩感到吃驚,他們也困惑於東方社會這一習慣及其效果。
對此,歐美衛生專家和主流媒體的回答是一致的:不必戴,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戴口罩有效。
英國《每日電訊報》7日的一篇報導堪稱代表:為什麼戴口罩不管用?因為口罩是防止飛沫飛出去而非防止其進來。
這種邏輯的潛臺詞非常明確:既然口罩的作用是防治飛沫出去,而防止不了進來。
那麼,我如果不是病人,口中的飛沫即便出去,被別人吸到,也沒關係;同樣,既然口罩不能防止病毒飛沫進入,那我戴口罩也沒用。
所以,綜上所推理,戴口罩沒用!
這個邏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即:你必須確保自己不是攜帶者。
——在沒有檢測之前,誰能保證呢?
既然戴口罩具備文化意義,那麼,東西方對戴口罩的態度相反就容易理解了。
同樣是戴口罩,亞洲人感覺可以對別人起到安慰作用,但在西方截然相反:戴口罩讓別人產生焦慮感。
西方人對東方口罩習慣其實是不太明白的,所以他們給出了很多大相逕庭的解讀。
下面是摘錄的網上的一些觀點,大家感受一下:
有西方右翼學者稱,中國人戴口罩表達了一種集體主義價值觀,拒絕戴口罩會遭到公開譴責,通過戴口罩人們展現出團結的姿態。
英國人克裡斯託·林特瑞斯道:「將戴口罩放入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你就會明白,在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它的意義遠大於簡單的個人感染防護。口罩不僅僅是醫學的標誌,同時也是人們相互給予信心的方式,說明社會在疫期保持運轉。」
英國社會學家彼得·貝爾關於SARS的一段話:「口罩文化促生了一種休戚與共、同擔共責的感覺。」
有些日本學者同美國、加拿大學者進行跨文化研究,發現日本人和西方人通過不同的面部部位去探查情緒變化,這影響戴口罩與否的決定:
日本屬於「潛藏情緒型文化」,人們善於觀察別人眼睛的細微變化,在日本等亞洲國家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一格言;
歐美國家是「外顯情緒型文化」,視嘴巴為最有表現力的部位。
這一點我贊同。
大家如果看警匪片,就容易發現,西方的綁匪戴的面罩,都是既露出眼睛,同時也露出嘴巴的;而東方匪徒,只露出眼睛,眼睛一下的口鼻全部遮蔽。
大名鼎鼎的佐羅的面罩,感受一下:
我個人感覺,歐美國家不提倡戴口罩,其實就是基於現實條件的限制,比如口罩儲量有限,不可能滿足全民使用,優先確保最需要的人(病人和醫生)有得用。
例如美國,美國有3億多人,需求量巨大,但是美國由於一直追求過度金融化,導致產業空心化,口罩的產量基本為零,口罩的供需嚴重失衡。
眾所周知,中國是口罩生產大國,而美國近年與中國的貿易大戰,導致口罩也列為加徵關稅的行列。
而疫情期間的口罩,其實已經成為戰略物資。中國雖然是口罩生產大國,但是由於中國是疫情首發地區,人口最多,所以,中國製造的口罩,肯定會首先保證中國自用。
所以,在短時期內,美國無法解決口罩短缺的問題。
為了不致於產生恐慌,美國只能宣傳戴口罩對疫情無效。
這其實是對普通民眾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
還有的國家,政府能力不足,像比利時、瑞士等小國家,口罩全靠進口。
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陳希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口罩的確是病人戴更有用,因為病人會散播病毒,但前提是病人必須知道自己生了病,他也願意出於社會責任而有效佩戴口罩。
如果病人不知道自己生了病呢?
陳教授沒有講!
細思恐極,有木有?
總結一下,
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病人才戴口罩」觀念,不太容易打破。
原因很簡單,歷史文化是內因,政府的有意宣傳是外因。
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西方人對口罩的看法開始逐漸轉變,他們聲稱:
「中國的防疫經驗已經開始在某些程度上影響美國對於疫情防控的看法,當疫情嚴重程度不斷升高後,美國民眾會自發佩戴口罩。」
「隨著疫情日趨嚴重,歐洲人對口罩的態度同樣會改變,仿效亞洲人戴口罩的人會越來越多。」
看到這些言論,我不由冷笑了一聲:
「現在想戴口罩了?你得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