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上,無數的有識之士用家國情懷激勵自己迎擊外敵,保衛國土,文天祥在《過零丁洋》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表明自已甘心為國奉獻,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01
那些曾經在戰場上奮力迎戰,用自己的鮮血澆築了五星紅旗的烈士們,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一切,長眠在他們曾經戰鬥過的土地上。在雲南一個小村莊裡,當地村民曾無意間在垃圾堆下發現多具軍人的遺骸,而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
▲雲南小村莊
提到這件事,還得從這個地處雲南施甸縣的一個小村落說起。發現遺骸的村子叫作烏木村,那裡的村民祖祖輩輩都紮根於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日常常在在山野鄉間走動採集草藥,或是打理自己的農作物,過著非常閒適安穩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平靜恬淡的生活因一件事情掀起波浪。村民們在山採藥時,偶然發現兩處墓地,仔細觀察後,他們發現這墓地與村中的其他墓地很是不同,明顯不是村民自己建造的。更奇怪這兩處墓地建造得相當隨意,一個位於松樹下,一個則位於垃圾堆下,看起來像是匆匆堆成的,村民心中頓生滿腹狐疑。
▲村民上山採藥
出於對逝者的尊重,村民沒有選擇自行開墓,而是回到村裡和眾人商議。在自己村莊內突然出現陌生墓地讓村民們很是忌諱,一時間整個村子都人心惶惶,好在村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叟,雖然年事已高,但頗有見識和智慧,據他觀察分析,那兩處墓地大約是戰爭年代所遺留下來的。
由於雲南地處邊陲,因而很容易受到異族侵擾,從古至今都是戰爭頻發的地區之一,而此前也有一些戰爭殘留痕跡被發掘出來的經歷,因此村民都十分贊成老叟的看法,於是將發現墓地的具體情況上報給政府相關部門。
02
有關部門接到這一消息後迅速作出反應,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探測。隨著墓地發掘,埋藏在地底下的秘密漸漸浮出水面,令在場所有人都震驚不已,掃淨墓地表層的土壤後,映入人們眼帘的是鏽跡斑斑的大汽油桶,這些汽油桶每兩個連在一起,裡面裝著的居然是一具又一具白骨。
▲挖掘汽油桶
工作人員們運用技術偵測,進行檢測,推斷出這些遺骸都是中國遠徵軍的士兵,而這些士兵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聽到這些,在場的人心中都不免有些悲傷,想到這些年輕鮮活的生命在人生的黃金時期就埋骨於此,實在不能不叫人心疼。
▲工作人員檢測
將所有遺骸收斂完畢,並經過有關部門批准後,遺骸被安放在施甸縣遠徵軍的戰爭舊址中,有關部門表示,將會在舊址上為那些在戰爭中壯烈犧牲的英雄們建造烈士陵園,以此來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時間已經過去太久,我們無法得知他們的姓名、籍貫、也無法告知他們的家人,我們只能牢牢記住他們為國家,為民族所做的貢獻,把他們的功勳牢牢地放在心間,砥礪前行。這些遺骸的發現,再次把我們的思緒拉回到「二戰時期」,中國遠徵軍的歷史又再一次地浮出水面。
03
在「抗日戰爭時期」,隨著戰爭不斷升級,中國和英國籤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並建立起軍事同盟,決定由中國建立遠徵軍部隊來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進行的抗日戰爭,當時中國所編組的遠徵軍部隊一共有九個師,戰鬥人員共計十萬餘人。
▲中國遠徵軍舊照
自1942年英軍向中國請求支援開始,中國遠徵軍就奔赴緬甸,由此發起滇緬作戰行動,後因戰爭失利,部隊大部分都退回雲南駐守。1943年,遠徵軍再一次地衝上戰場,他們拼死抵擋,堅定不移地守衛著當時中國唯一對外通行的滇緬公路,徹底粉碎日本妄圖圍剿中國軍隊的陰謀。
▲遠徵軍在緬舊照
中國遠徵軍成功保衛了祖國疆域不受侵犯,捍衛了國家和民族尊嚴,他們的功績還不止如此。在「抗戰」的過程中,中國遠徵軍英勇作戰,為國家收復了雲南西部近8.3萬平方公裡的失地,以及首府緬甸北部大大小小的五十多座城鎮,取得輝煌戰果。
▲中國遠徵軍紀念碑
戰爭是殘酷的,有勝利就必然有犧牲,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先進的武器配置,在戰爭中很吃虧,數十萬人的中國遠徵軍奔赴戰場,能夠活著回來的卻不到四成,大部分的軍人都把他們的身軀和靈魂永遠留在戰場上。
結語
《塞上曲二首·其二》:「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中,無數的熱血年輕人懷著報國之心投身軍隊,為國家獨立,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為人民修築起堅強的堡壘,也勉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發圖強。
參考文獻
《過零丁洋》
《塞上曲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