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你對德國還停留在「嚴謹認真」的刻板印象中,那這裡一定會顛覆你的想像。這是一個被稱為「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度,斑駁滄桑的中世紀古城,曲徑幽深的古街老巷,熙攘熱鬧的傳統市集,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這幅龐大的德式風情畫卷有時候甚至讓你產生一種迷失在中世紀的錯覺。
文圖:淑蓮瓜子
想了解德國的更多體驗?關注鳳凰網旅遊(travel_ifeng),後臺回復「德國」即可!
未到海德堡之前,這個城市於我而言,是一副描繪中世紀古城風貌的風情畫卷:巍巍的青山環繞著尖頂錯落、石徑幽深的老城,內卡河帶著來自黑森林的氣息穿城而過,將老城一分為二,斑駁滄桑的古堡殘垣在夕陽餘暉中靜靜盛開……就像一個身處中世紀時光中不願醒來的夢。
後來,我到了海德堡,夢醒了,這個城市在我記憶中也鮮活了過來。
在哲學家小徑上俯瞰海德堡城堡
位於巴伐利亞州內卡河畔的海德堡,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發源地,也是一個適宜用行走來感知的城市。無論是從俾斯麥廣場出發,沿著內卡河河畔一路向九孔老橋走去,一路欣賞著聖人山的風光,還是迷失在老城區那曲折幽深的巷子裡,亦或是詩意地漫步在哲學小徑上,尋覓黑格爾、席勒等人曾經的痕跡,隔岸眺望古堡廢墟,都會讓你輕易地喜愛上這個今朝是畫,未來如詩的地方。
九孔老橋
九孔老橋旁的銅猴雕塑。據說撫摸猴子左手上的銅鏡,會帶來好運,握一握猴子的右手手指,有一日你將會重返海德堡。至於一旁的一對銅鼠,是雕塑家的籤名,但很多人卻誤解為「多子多孫」
我對海德堡的探索,是從老城區那錯綜複雜的小巷子裡開始的。老城區並不算大,卻有無數的小巷在其間蔓延開來,街角巷尾的每棟建築,似乎都刻滿了歲月,藏著無數傳說。比如拐角處那家Chocolaterie Knösel的巧克力店,其實是海德堡的浪漫標識之一,「學生之吻」的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騎士之家是這個城市最古老的建築,1592由布匹商人查爾斯建造,曾經還專營過中國的綾羅綢緞,三百多年前被改造成飯店,一直經營至今;百年歷史的市政廳一直想重建,卻遭到當地市民反對,這是深受當地人喜愛的聚會場所,他們有太多的回憶在這兒……
Chocolaterie Knösel巧克力店。在禮教森嚴的19世紀,當地年輕人藉由店裡一款叫「學生之吻」的巧克力餅互傳情誼
穀物市場以及市場上佇立著的鍍金聖母像
海德堡還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學城,擁有著德國最古老的大學海德堡大學,因此幾百年來一直吸引著無數學者前來,出過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和當地人閒聊,他們會以一種習以為常的語氣和你訴說著諸如「她孩子牙科醫生的先生正好是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或者「街對面的那棟紅房子主人得過萊布尼茲獎,如果你晚點過來,有可能遇到他出門散步」之類的訊息。
這個建於1886年,作為建校500周年慶典而建立的大禮堂,一直是海德堡大學重要的學術講堂
但有趣的是,這樣一個人文底蘊深厚的城市,最有意思地方反而是學生監獄。說是監獄其實也並不盡然,事實上,這兒更像一個學生禁閉室。數百年前,海德堡的學生享有治外法權,如果不是犯下相當嚴重罪行,即便當地律法都對其束手無策。而這些特權也引起了當地市民的不滿,畢竟並不是每個學生都甘願當個遵紀守法的好市民,於是為了平息眾怒,學生監獄這個有著特殊時代烙印的產物就誕生了。海德堡大學會根據學生罪過輕重決定他們禁閉時間,從1天到30天不等。
學生監獄牆上密密麻麻的塗鴉
牆上的「小天使」畫像,似乎傳達著一個意思:我是無罪的
牆上寫著:hi,沒有你的夜晚是多麼漫長……
但這裡畢竟不是真的監獄,學生們白天還是要回去上課,晚上才進入禁閉室,頭三天禁飲食,後期就沒有那麼多限制了,也不禁止他人探望,自然很快成了他們新的遊樂場。
房內可見舊鐵床和舊桌椅,四壁和天花板上大部分的塗鴉都用來嘲諷警察
這幅塗鴉生動地展現了當時學生入獄時的情景:警察們親自上門來請,犯事學生的朋友們則敲鑼打鼓進行歡送,而被捕學生則坐在馬車上,悠閒地吸著煙翹著二郎腿……
甚至於當時很多學生都覺得,求學期間不被「關押」一回,人生都不完整。於是很多學生故意惹事生非,爭取成為這裡的短暫住客,而百無聊賴期間,就以在監獄的牆上塗鴉為樂,一百年間這裡被塗了又塗,層層疊疊,讓如今的我們也能一窺曾經的歲月。
圖為被關押學生出於炫耀心態將自己照片鑲嵌在牆上作為紀念
如果海德堡老城區是閒適舒緩的,那海德堡城堡則是「殘破而不失王者之氣,如同暴風雨中的李爾王」。
時過境遷,因遭受變故而被破壞的海德堡城堡,滄桑滿目,依然不失王者之氣
在海德堡的很多地方,只要視野開闊,一抬頭就能看到王座山上靜靜守護著這個城市的海德堡城堡。這是一座美麗的大城堡,也是一座滿目滄桑的城堡遺址。我們坐著攀山小火車前往王座山,出了車站沒多遠,就能看到巨大的遺址群。
城堡中仍舊存留的最古老的建築魯普萊希特宮是選帝侯萊希特三世於1400年前後欽定建造的。在普法爾茨繼承權爭奪戰爭中,其附屬建築及塔樓於1693年被摧毀,因此此地廢墟成了整個時代德國羅曼蒂克的象徵。
海德堡城堡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擴建的,因此漫步於城堡廢墟中,你能看到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建築,雖然已被摧毀,不再完整,不再精緻,卻已被歲月撫慰
你可以在海德堡城堡裡找到許多浪漫主義的印記,比如那缺失了城牆的城門,是弗裡德裡希五世為了慶祝伊莉莎白皇后的生日,下令在一日內完工,寓意幸福,便也成了海德堡人心中最受歡迎的婚紗取景地之一;城堡裡關於歌德的故事更是不少,尤其是他和比他小35歲的情婦,銀行家妻子瑪麗安娜·封·威廉姆的風流韻事至今被人津津樂道。據說歌德曾和瑪麗安娜·封·威廉姆在海德堡幽會三日——這可是正正經經有史記載的。
海德堡城門上紀念歌德的一首詩
但海德堡城堡最詩意的,是你可以在這個歐洲最優美的宮殿遺址上,俯瞰到德國最古老的大學,充滿市井氣息的老城區,遍布大街小巷的老酒館,蜿蜒的內卡河,古老的九孔老橋,走過無數學者和詩人的哲學小徑……這裡實在有太多理由值得被人寵愛,好似你所能想到的最文藝的東西都能在這兒找到,也難怪歌德會說他將心兒遺失在這裡。何止是歌德,雨果說:「我來到這個城市10天了,而我不能自拔……」
位於黑森林南部最西端的弗萊堡,是個相當矛盾,也相當有趣的地方。這兒有著看似保存完好的中世紀風情,紅磚紅牆、塔樓尖頂,卻大都重建於二戰之後;曾歷經德、奧、法三國的統治,卻始終不放棄對自由的追崇,那不屈的經歷也足以讓它對得起「弗萊堡」這個名字——弗萊堡在德文中意為「自由之堡」。
弗萊堡無疑是驕傲的,但這份驕傲又很好地被來自黑森林裡流出的澗水所撫慰,那帶著來自黑森林深處神秘氣息的活泉水,沿著條條古道,在那似乎鋪滿整個城市的街渠中歡快流動,也盤活了整個城市。
弗萊堡是個滿城都是故事的城市,如果你步行在大街小巷中,會發現即便再小的地方,都有一段可以娓娓道來的故事,弗萊堡人生活意趣,也由此可窺一二。如那街渠裡流動的活泉水,曾是中世紀時的消防措施,但若你不小心踏入,就會和一位弗萊堡人喜結連理。教堂外牆上刻著的簡易版貨物大小標準圖,暗示著這不是一個好糊弄的地方。但最讓我難忘的,還是那鋪滿了整個城市的鵝卵石路面,每一顆石子裡面,都藏著個小秘密。
由於在中世紀時期,人們的教育程度很低,因此教堂的雕塑就成了普通百姓了解聖經故事的最佳教材,弗萊堡大教堂門口的聖經故事簡單易懂,有「無字聖經」的美名
弗萊堡大教堂受當地人資助建成,這些信息直接體現在了教堂的各種細節中。如這扇窗戶下面是個剪刀,意味著這扇窗是裁縫協會贊助的,而圖片中聖母所穿穿的衣服,是當時市面上最新款設計
這兩個刻在教堂外牆上的圖案是一大一小兩個麵包,由於過去教堂邊上是市集,人們便直接在教堂外牆上刻了這兩個圖案,作為評判是否缺斤短兩的標準
新市政廳前面的這些鵝卵石圖案是已經和弗萊堡建交城市的市徽。弗萊堡只有20萬人,其中十分之一是大學生,是名副其實的大學城。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弗萊堡只和相似的大學城建交
這樣的鵝卵石無需特意找尋,因為只要你步行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一定會被他們吸引。它們被拼成不同的圖案,裝點在廣場上、店鋪門口或家門前,每一個圖案都有自己的故事。如那咖啡館前面是一個粗粗胖胖的大蛋糕,蛋糕上還打著大大的蝴蝶節,吸引著往來行人的注意;又比如一家麵包店和首飾金屬製作為鄰,各自的圖案和諧地在鑲在一個圓弧的二邊,烤成金色的麵包圈,毫不在乎身邊那打造精細的金屬製品,只是一味散著自己剛出爐的芳香……
當然,時光不會一成不變,弗萊堡的鵝卵石歷史足夠悠久,卻不是每個商家都能與之同存,就像那剪刀圖案本來指示裁縫店,現在幾經易主,不知下個住客來自何方……於是,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難以辨別,甚至於有時候你總會隱約覺得,這些鵝卵石是有生命的,你可以去嘗試著讀懂他們故事,觸碰曾經的歲月。
對於很多看過《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格林童話,知道布穀鐘的人而言,黑森林是一個有著難以言述神秘氣質的地方,但對於弗萊堡人而言,他們街渠裡的活泉水,建城所用的木材、石材,甚至那鋪滿整個城市的鵝卵石都源於此。尤其是紹因斯蘭山,因為和弗萊堡只有半個來小時車程,幾乎可以算是弗萊堡人的私家後花園了。
我們在山腳下搭乘纜車,只需20來分鐘就可以直達山頂。不同於徒步和騎行,如果不恐高的話,這是相當有趣的經歷:隨著纜車越來越高,黑森林一點點在你面前展現出它原本的樣子來。不再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去認識這片大地。
當纜車越過Kaiserstuhl的小山包兒後,你除了可以將弗萊堡市盡收眼底,還可以遠遠地眺望到法國的Vogesen地區,山巒起伏間,一些村莊的紅色尖頂在陽光下若隱若現,各種景致被雲霧巧妙地揉合在一塊,讓你忽然相信,格林童話中那些故事,或許是真真切切地存在於黑森林中的。
到了山頂,我們一邊享用著黑森林蛋糕,一邊欣賞黑森林的旖旎風光。也許很多人吃過黑森林蛋糕,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黑森林裡享用這道美味。帶著淡淡酒香的蛋糕,配著自釀的啤酒,以及黑森林的無邊風光,此時此刻,惟願時間流逝地再慢點。
維爾茨堡:美茵河畔涅磐重生的天空之城位於美茵河畔的維爾茨堡是「浪漫之路」的起點,也是一座朝氣蓬勃的城市。漫步在街頭,你能感受到濃濃的南德風情:尖頂教堂林立,有軌電車在城中慢悠悠地駛過,露天咖啡館裡永遠坐滿了人,而你總能在路邊的特色小店裡發現驚喜。
如果不熟悉這個城市的歷史,你很難想像六十多年前,這裡曾經是一片廢墟。1945年3月16日,225駕英軍轟炸機對這個城市進行了集中空襲,短短的17分鐘後,維爾茨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建築毀於一旦,而重建,花了整整二十多年——說是涅磐重生也不為過。
在城市重建的過程中,嚴謹的德國人將他們的一絲不苟展現的淋漓盡致,許多重要的歷史建築得到了非常精準的修復,如果沒有提前做好功課,很難區分到底哪兒是原來古蹟哪兒是重新修復後的——這一點在主教宮殿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重建後的它甚至在1981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電影《三個火槍手》(The Three Musketeers)的部分鏡頭也取自於此。
維爾茨堡的主教宮殿是德國南部最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具有堪稱完美的建築和諧感,其雄偉氣派的建築外立面大都由微黃色的砂巖裝飾而成。這座宮殿的主建造師是當時在德國享有極高聲譽的巴爾塔扎·諾伊曼
主教宮殿還是一年一度的莫扎特節的舉辦地。每當那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們都會湧入維爾茨堡
進入主教宮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華麗的樓梯廳,利用樓梯多變的形體,組成既有變化又完整統一的空間,樓梯杆上裝飾著雕像
不過最令人震驚的,還是大廳天花板上那長30米、寬18米的無柱拱頂,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頂壁畫。它們由威尼斯畫家喬瓦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羅所繪製,以寓言的方式描繪了當時僅知的四大洲(歐洲、非洲、美洲和亞洲)
穹頂壁畫
這是主教宮殿的等候招待區,叫白廳。賓客在這裡等待宮殿主人的的召見(但等在這個房間不意味你一定能見到宮殿主人),這個房間只用了9個月就建成
房間裡所有的浮雕製作都是純手工完成的,因此每個樣式都獨一無二。但遺憾的是,這個房間並不為宮殿主人所喜,設計師因此抑鬱而終
等候室。能進入這裡意味著來客肯定能見到宮殿的主人,只是沒有人能保證睡眠時候能見到——這個房間並沒有盥洗室,這對於長時間等候的人來說,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吧?
華麗的會客室:彩色大理石鑲嵌,浮貼金色壁飾,將巴洛克風格發揮到極致
宮殿中裝飾最為奢華繁複且獨一無二的要數其中的鏡廳(Mirror Cabinet)。與歐洲絕大多數鏡廳(凡爾賽宮、慕尼黑王宮、寧芬堡宮、林德霍夫宮等眾多宮殿都有鏡廳)的處理方式不同,主教宮殿的鏡廳以帶有繪畫的鏡子(在玻璃背面作畫然後塗上反光材料)作為牆面裝飾,使得鏡面反射更加充滿了光怪陸離的奇異感。天花板採用大量金飾、彩色石膏以及鍍色金屬裝飾,可謂華麗無比
主教宮殿曾毀於戰爭,這是被轟炸後的宮殿,殘破不堪,對比現在的宏偉精緻,讓人感慨萬千
離開主教宮殿的時候已是傍晚時分,我們向美茵河老橋走去。美茵河老橋是這座城市的另一個象徵,也是維爾茨堡裡,美茵河上最美麗的一座橋。這座建於15世紀,長達180米長的老橋上聳立著12尊巴洛克風格的雕像,在夕陽的照射下,尤為美麗。
美茵河老橋上也是維爾茨堡唯一一個讓我感受到「擁擠」的地方。似乎滿城的人都聚集在這兒,一邊喝著當地產的白葡萄酒,一邊遠眺瑪利恩城堡,然後就這麼漫無目的地曬著太陽閒聊著——無需太多理由,只要天氣好的日子裡,這樣的情景每日都會重複出現。如果說重修後的主教宮殿讓我深刻了解到了維爾茨堡人嚴謹與一絲不苟的做事態度,那麼此時此刻,美茵河老橋上這閒散時光,讓我似乎觸摸到了隱藏在他們骨子裡浪漫的一面。
提起紐倫堡,很多人會想起那場針對納粹戰犯的世紀審判紐倫堡審判,心情多少會有點沉重,但真的到了這兒,你會發現,城堡、教堂、傳統市集廣場、各式各樣的玩具店、薑餅屋,穿城而過的佩格尼茨河,靜靜立在水面上的木製廊橋……這個城市,熱情又歡快。
市集廣場是紐倫堡不可錯過的一站,這裡聚集了非常多的商鋪,很是熱鬧,快到12月份的時候,這裡就會變成聖誕市集。紐倫堡的聖誕市集已經有400多年歷史,原先是由零散攤販聚集而成,現在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聖誕市集之一。而每年的聖誕皇后選舉則是城裡姑娘的頭等大事。
雖然現在來的時節不對,只能通過圖片遙想一下熱鬧的場景,但你仍然可以在這裡買到新穎有趣的玩具,美味的薑餅,尋一份難得的童趣。
和歡快的市集不一樣,紐倫堡的地窖則給你不同感受。紐倫堡有釀酒的傳統,所以過去這裡不止有厚厚的城牆,每家每戶還挖地窖用來儲存糧食或者酒類,日子久了便慢慢成了地道,然後整個城市也漸漸地在地下相連起來。除了儲放酒以外,戰爭時期還靠它相串聯傳遞情報。
也是因為這個地下通道的存在,即便紐倫堡幾乎在二戰期間成為一片廢墟,但紐倫堡人傷亡並不嚴重。如今,這裡更像一個博物館,向人們展示曾經的那段歲月。旅行迴避不了歷史,但看著如今這一朝氣蓬勃的紐倫堡,只希望這段歷史不再重演。
慕尼黑是我在德國的最後一站,走過海德堡、弗萊堡,以及法蘭肯地區那些中世紀古城小鎮,來到慕尼黑讓我恍然有種從厚重歷史中穿越回來的錯覺。這是個迷人的城市,當教堂鐘聲還在街區中迴蕩,我早已被這裡的車水馬龍所吸引,忍不住想要再靠近一些。
有時候要了解一座城市很難,但想親近一座城市,或許短短幾個小時就夠了。
騎行,是我選擇去感受這個城市的方式,它能讓我在一定的節奏內感受慕尼黑的脈動。我們從慕尼黑皇宮公園出發,途經奧丁廣場、瑪麗亞廣場、維克圖阿林市場,最後抵達英國公園。它讓我們穿越老城區,感受熱鬧的市井氣息,又能尋覓慕尼黑的皇家足跡,還能參與到公園街區中市民的悠閒生活中,於我這短暫的過客而言,這是再恰當不過的方式了。
這是菲利普(Philipp),他是一位自由記者,長期為德國最大幾家報社供稿,閒暇時,他會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介紹這座他喜愛的城市
奧丁廣場上統帥堂,在建造時模仿了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傭兵長廊
統帥堂旁的鐵阿提納教堂。這個教堂是為了慶祝期待已久的王室繼承人馬克斯出生而建的,那時巴伐利亞選帝侯和義大利公主Henriette結婚十幾年一直沒用孩子。由於是政治聯姻,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兒子,因此許下了一個願望,如果生下兒子,就建立一個教堂。這個教堂裡一共有四百多個孩子圖案
瑪利亞廣場,每天的11點、12點以及夏季的下午17點,新市政廳的塔樓上的報時鐘都會準時敲響,與此同時,報時鐘旁的木偶會翩翩起舞,向人們展示巴伐利亞傳統的「桶匠舞」,據說是為了慶祝瘟疫的結束。
我們騎行經過維克圖阿林市場,歷史上這兒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農貿市場,如今是備受世人喜愛的傳統市集。這裡的商鋪商品琳琅滿目,無論是慕尼黑本地市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頂級名廚,普通的咖啡愛好者,亦或是單純來這裡啤酒屋暢飲的食客,都匯聚於這樣一個小小的市集中,自成一方天地,自得其樂。
但若想尋點不一樣的東西,還是要去英國花園。英國花園並不在英國,而是在慕尼黑的城中心,就象中央公園在紐約的地理位置一樣。英國花園伊薩河河畔綠樹成蔭,再加上由鵝卵石組成的多出灘涂,一直是當地人非常喜愛的地方,適宜散步,適宜騎行,最適宜的,當然還是懶洋洋地發呆、裸曬。此時陽光正好,當地人三三兩兩聚在一塊兒享受日光裸浴,或者和家人、朋友在水中嬉戲,這樣的畫面讓人很難和平日看似嚴謹的德國人產生關聯,但卻是當地人真真實實的生活。
覺得不錯,請點讚
本文由鳳凰網旅遊原創發布
轉載請聯繫後臺,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想勾搭主頁君,可以加我們私人號:
生活家LIFE+
ID: lifeofwealth2015
我們還為你準備了更多目的地實用指南
回復以下關鍵詞獲取:
國內:西藏 | 北京 | 港澳 | 臺灣 | 川渝 | 湖南 | 雲南 | 江浙 | 東北 |內蒙古 | 新疆
| 福建 | 西沙 | 甘肅
國外:日本 | 英國 | 美國 | 法國 | 德國 | 紐西蘭 | 俄羅斯 | 東歐 | 中東 | 非洲 | 歐洲 | 大洋洲 | 南亞 | 韓國 | 朝鮮 | 南美 | 東南亞
編輯:陳淑蓮
主編:許玥
投稿:all_travel@ifeng.com
新浪微博:@鳳凰網旅遊
如果想獲取更多最新的旅行資訊,可以下載我們客戶端【鳳凰新聞】並訂閱【旅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