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戀,多遠才算異地戀。
在北京,分別住在朝陽和海澱就是天南海北了。
在重慶,上錯一個高架路口就是下一次約會見了。
遠,可以遠到半球的兩端。
近,又可以近到相鄰的街區。
不可以經常見面的話,似乎哪裡都可以是異地戀。
「異地戀真的可靠嗎」
「我們能撐過異地戀嗎」
「怎麼維持異地戀」
…
距離或是時差是異地戀必須克服的。
當我想要擁抱你的時候,只能在手機上敲下,我很想你。
當我睜開雙眼迎接新的一天的時候,你給我發來晚安。
但時差和距離並不是最大的苦楚,異地戀最大的苦楚並不在於距離或是時差,而是生活中「細節的丟失」。
想告訴你我在路上偶然發現的一枚櫻桃核,路過葳蕤叢生的樹木時瞧見的嫩芽。
中午吃了香菇炒肉和番茄炒蛋,湯燉的是玉米排骨湯,特別香。穿了新買的毛毛睡衣,像只準備冬眠的小動物。
生活就是由這些細枝末節的小事組成。
在你非常想要和對方分享一件瑣事,一種心情的時候,如果那個當下你沒有說出口,亦或者對方沒有及時回應,你會立馬喪失所有分享的欲望。它們無法被復原,更無法被寬慰。
你是我那麼重要的人,卻錯過我所有瞬間,我們就是這樣越來越遠的。
我現在想喝的那杯咖啡,到了明天就不想喝了。
距離真的會把甜蜜稀釋,把委屈放大。每當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候,我們都會問自己,
異地戀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是愛。因為愛你,所以我不在乎距離。生病可以自己扛,下雨可以提前備傘。在生活的鬥獸場裡兜兜轉轉,奮勇廝殺,為的就是最後留在我對面的人,是你。
維持戀愛關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維持遠距離戀愛關係更加不是。相較於直接接觸的情感,情感連結的來之不易讓遠距離戀愛擁有更長的壽命和更持久的愛。
沒有親吻和擁抱,愛依然存在的秘訣是:
有一個瞬間 我們在乎彼此
選擇對方想要被愛的方式。
Gary Champman在 《愛的五種語言》 一書中提到我們表達愛的五種方式:
每個人都有最希望收到的愛的方式,以及最常給出的愛的方式。很多情侶沒能長久地走下去,往往是因為需要的和接受到的愛的方式不一樣。
以我自己為例,感受高於一切,我最希望收到的愛的語言是高質量的陪伴,即相處的時刻。身體接觸(Ex. 牽手、擁抱)能讓我開心,肯定我的付出(Ex. 誇讚、鼓勵)也能讓我開心。但只有陪伴,能讓我有最強烈的被愛的感覺。
而我愛一個人,最常做的就是肯定他的付出。但如果我遇到的另一半最需要的愛的方式是精心的禮物,是否願意為他花錢是他內心感受的標尺。那也許我一百分的愛,他只能感受到五十分。因為對他來說,不捨得送禮物就是不愛。
別指望兩份五十分的愛情能拼湊出一百分,兩個不及格的人,連七十分都難。
力量是相互的,愛情的力量也是相互的。
如果我們能嘗試學習彼此愛的語言,用對方的語言去交流。讓對方感受到被愛,他才能回報給你愛。
眼中有全景 手中有事做
別把戀愛看作生活的全部。能夠尋找到「和自己玩耍的樂趣」是一種能力,不管是書籍、電影還是遊戲,哪怕是打掃衛生。這些「日常的快樂」將會是生活中穩住我們的「錨」,即便在對方不回消息的時候,我們也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伴侶。
很多時候,你之所以在「他/她必須愛我」和「我不值得愛」之間不斷循環,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你沒有一個可以全神貫注去做的事情。你缺少的,其實是一個「生活的支點」。當你把安全感寄托在他人身上,自然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讓你搖擺不停。
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找到自己並成為自己。構建自我的精神世界這件事並不是戀愛時期裡的特殊需要,而是我們需要窮其一生仰賴的目標。
是幻想,是驚喜,也是自由。
異地戀的我們,就好像兩隻旅行青蛙。各自奔赴遙遠的地方旅行,互相寄回明信片以轉述眼裡流轉過的風景。在感受休憩時光的同時,也給予彼此陪伴的力量。
沒有一種相處模式是一勞永逸的。也許有口訣,有問題就溝通,做錯了就道歉。
但真誠才是最大本領。學著去感受對方的感受,保護對方的脆弱,抓緊此刻的快樂,把真誠表現在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