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作為當代最負盛名的導演之一,與其他導演有著鮮明的風格。非科班的出身的他才華橫溢,對於各種鏡頭語言和電影類型統統熟稔於心,卻又從來不被任何理論框架束縛住手腳。
在他的電影裡,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影像視覺風格,這個風格使得他在好萊塢眾多名導當中特別具有區分度。
尤其是在他2015年拍攝的電影《八惡人》中,昆汀將他對於鏡頭的全部理解,都盡數使用在電影裡,給觀眾帶來了持續不斷的銀幕驚喜。
他將整個故事的前後和因果關係打散重新解構,並在電影裡融入不同進不同的線索當中。所以初看電影,會覺得電影中存在大量的與當前事件無關的鏡頭,讓觀眾一時之間有管中窺豹、不知所云的感覺。但隨著電影劇情的推進、故事的展開和線索的交匯,那些意義的鏡頭便會讓人驚豔、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所以今天,我們就從《八惡人》的影像視覺風格入手,從電影鏡頭中的技巧運用、電影鏡頭下的黑色特質以及電影鏡頭裡的多重主題三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即使遭遇了劇本洩露事件,昆汀還是執意將其拍攝成了一部優秀的電影。
電影鏡頭中的畫面技巧
昆汀在電影《八惡人》當中,展現了相當優秀的鏡頭運用技巧。主要表現在使用非常規的超寬畫幅、運用複雜多變的鏡頭語言、拼貼化的敘事風格三個方面。
一、非常規的超寬畫幅首先,《八惡人》最為明顯的攝影風格是採用了誕生於50多年前的(潘那維申超70毫米)攝影機進行拍攝,那維申超70毫米攝影機使用1.25倍的變形鏡頭,畫幅比例達到了驚人的2.76:1,而這也是自從2012年《大師》之後第一部採用這種寬畫幅拍攝的影片。
這種寬畫幅的鏡頭有什麼特點?下面這個圖片能給你最直觀的感受:
上述這個截自《八惡人》中的圖片裡,由內向外的框線內,表示畫幅比例的依次是常規比例4:3、常見手機畫幅16:9、常見電影畫幅2.35:1、以及《八惡人》採用的比較罕見的2.76:1。
可以明顯的看出,這種非常規的超寬畫幅所帶來的視覺效果是十分具有衝擊力的。對於拍攝這種壯麗的自然景象,2.76:1的超寬畫幅比例,可以給觀眾更廣闊的視野,更容易給觀眾帶來更極致的視覺享受,形成史詩級的大片。
但對於昆汀來說,肯定不會為了電影中僅有的幾幕雪景,就大費周章採用這種少見的非常規拍攝手法,更不用說還要去說服電影院採用這種超寬畫幅的放映方式。
那麼採用這種超寬畫幅比例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昆汀曾在採訪中這樣說道:
"當進入到米妮雜貨店的時候,總是會有兩個地方同時有事情發生。Joe Gage在桌子旁,或者John Ruth和Daisy Domergue在吧檯,觀眾就會在鏡頭的前景和背景之間來迴轉換。為了讓你置身於這個房間內,你不只是覺得你在看他們,而是你自己也在參與其中。同時我想創作一個幽閉的空間,來製造懸念。你知道每個人在什麼位置,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我能讓你置身於Joe Gage的桌旁,然後你再看看旁邊,這時你知道他們都在什麼地方。"
簡而言之,昆汀採用這種鏡頭,是為了能夠在同樣一個鏡頭裡,容納更多的信息。對於《八惡人》這種在單一切狹小的封閉空間發生的故事,更多的信息能夠讓觀看電影的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並且,通過鏡頭中大量的細節和伏筆鋪墊,能夠有效地製造懸念,產生較大的戲劇張力。
比如電影中John Ruth拉著Domergue站在客棧中間聲明他的立場之時,你不僅可以看到畫面中John Ruth和Domergue的動作,你還能同時觀察到旁邊Mobray和Warren上校的反應。
這種畫面的好處就在於你可以同時獲取到更多的畫面信息,這種信息增量帶來的結果就是,你仿佛就處於那間客棧之中,你可以隨時看到客棧中其他人的情況。
比如電影中Domergue坐在桌前彈吉他這一幕,我們的視線不僅在畫面中的焦點Domergue身上,我們還會將視線放在Domergue身後的John Ruth和Joe Gage此時正在做的事情上。
導演昆汀此時做了一件初看時看似毫無疑義的動作,那就是將這個大全景鏡頭一直持續了較長的時間,期間Domergue彈吉他時還時不時回頭看看John Ruth在幹嘛。
昆汀此時就利用這種超寬畫幅的鏡頭,做了一個伏筆的埋設。在沒有清楚後面的劇情時,Domergue此時頻繁回頭的動作可以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後面Domergue同夥下毒的劇情出現以後,再回頭品味這個鏡頭,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此時Domergue是一直在看John Ruth和O.B.會不會喝下有毒的咖啡。
二、運用複雜多變的鏡頭語言昆汀在《八惡人》裡,既有建構空間環境的長鏡頭、全景鏡頭,也有刻畫人物形象的特寫鏡頭、交代劇情發展的閃回鏡頭。這些鏡頭語言在昆汀推、拉、遙、俯等拍攝手法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並且根據電影劇情的需要,不斷地設計出最契合的鏡頭語言。
影片《八惡人》的開頭,便是一個大全景式的環境描寫,厚厚的積雪、大片的烏雲,搭配上緩慢拉伸的關於耶穌的特寫鏡頭,快速地營造出電影壓抑又靜謐的氣氛,顯得十分詭譎。
開場的這些鏡頭描寫,奠定了電影的敘事基調不是歡快愉悅的,而是緊張凌厲的。就像追在John Ruth那暴風雪一樣,仿佛有一個巨大的謎團,重重的壓在了觀眾的心裡。
此外,電影在表現人物形象和心理時,尤其是Warren上校激怒老將軍Smithers那一段時,昆汀採用了大量的閃回鏡頭,既是Warren上校的回憶,也是Smithers將軍腦海中想像的場景,這種閃回鏡頭也從側面說明了Warren上校講述這段故事的形象和生動。
閃回的鏡頭同時建立起了Warren上校與Smithers將軍的人物形象,豐富了二人心中的情緒,也將二人之間的矛盾,放大到了極致,將Warren上校殺死Smithers將軍這個劇情,順其自然的推了出來。
三、拼貼化的敘事風格這主要體現在昆汀的非線性敘事風格上,《八惡人》的故事,在整體上被切割成六章,其中前面四章主要講述的是John Ruth一群人機緣巧合之下一同搭車來到米妮雜貨店的故事,第五章則是一個閃回的情節,交代Domergue同夥埋伏在客棧的細節,最後一章則是第四章中故事線的延續,講述著雙方在客棧裡混亂廝殺的場景。
昆汀這一次在《八惡人》當中的非線性敘事,既不是倒敘,也不是環形的封閉敘事,而是碎片化的敘事手法。第五章的插入,仿佛就是昆汀在桌前講故事時,將前面遺忘的故事突然想起來,然後順便且隨機的插入原本順序的故事講述當中。
這種碎片化的敘事風格,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無序的敘事順序,與電影中埋伏的大量細節一起,在電影裡構建了一個巨大的迷宮。
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在這個迷宮裡,不僅當局者迷,旁觀者也迷。
電影鏡頭下的黑色特質
這種黑色影像風格,主要表現在昆汀標誌性的暴力美學和話嘮兩方面。影片《八惡人》當中,是昆汀隨處可見的突然死亡與充滿美學氣質的暴力因子,是八惡人碎碎叨叨的"無意義對白",這兩者搭配上昆汀在《八惡人》當中使用的多變複雜非常規的鏡頭語言,就呈現出一種只有昆汀電影才具有的黑色影像風格。
一、暴力美學從處女作《落水狗》到至今仍未超越的巔峰之作《低俗小說》,再到最近的《被解救的姜戈》、充滿昆汀私人色彩的《好萊塢往事》,"暴力美學"這個詞一直都是昆汀電影中的重要標誌。
昆汀的電影,可以沒有美足、可以沒有章回體、也可以沒有非線性敘事,但無論如何,都會有暴力、都會有突然的死亡。哪怕是昆汀最為溫和的《好萊塢往事》,昆汀都沒辦法拒絕自己創造出來的"暴力美學"。
在《八惡人》中,這種暴力美學的色彩尤為明顯,特別是John Ruth和O.B.喝下毒咖啡後狂吐番茄汁的那一幕,不知爽到了屏幕前的多少人。
馬車夫一步一吐,像極了《唐伯虎點秋香》裡的含笑半步癲和一日喪命散。而John Ruth則將大口大口的惡番茄汁盡數吐在了女悍匪Domergue臉上,畫面的氣氛一度十分詭異和癲狂。兩人吐血的荒誕片段加上配樂的推波助瀾,畫面裡反倒沒有一絲一毫的悲傷氣氛。
此外,電影《八惡人》有兩處的暴力死亡還具有特別的儀式感。
一處是老將軍Smithers被Warren上校突然幹掉之前,昆汀還處心積慮地安排了一場Warren上校的演講表演,生動形象、細節豐富,正如Warren上校說的那樣,十分具有畫面感;
一處是Domergue的弟弟Jody在地下埋伏了一個多小時後,好不容易從地下出來,正準備上演一番家人團聚的溫情浪漫戲份,氛圍都已經烘託好了,就等他們的表演。可不按套路出牌的昆汀,安排Warren上校不合時宜又在情理之中的,從背後給Jody來了一槍,讓Jody現場表演了一次什麼叫"帥不過三秒"。
在這樣一部發生在單一場景裡的戲裡,昆汀極大的放大了裡面的暴力元素,通過十分巧妙地鏡頭安排,將暴力表現的淋漓盡致、充滿藝術享受、極具視覺衝擊力;
同時,在電影裡,昆汀也極大的展現了他話嘮的本質。
二、話嘮很多人都對昆汀的話嘮有很大的誤解,以為昆汀的話嘮就是再不斷地重複大量的對白,將昆汀的話嘮模仿成為了大段大段的"無意義對白"。
其實這是對昆汀最大的誤解。昆汀只是在藉助電影裡人物的話嘮,來樹立起人物的形象,並且大部分的人物通過調侃戲謔的聊天,營造出電影裡濃鬱的黑色氣質。
並且,你不得不承認,昆汀創造出的每一個角色,他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是你不可預測的,即使你已經做好了他不可預測的心理準備。但是當他作出任何這樣的行為時,你還是會感覺到人物和情節反轉所帶來的驚豔,同時你又發現這個角色的確應該是這樣的,他必須、也只能說出這些話、作出這些行為。
比如最電影的Warren上校,他的形象和性格,在電影裡是漸進性露出水面的。一開始他在電影裡的出場,就只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你不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昆汀也沒有通過劇情發展來表現他是怎樣的人。
相反的,昆汀不斷地通過Warren上校與他人事無巨細的聊天,來表現他的人物性格、樹立他的人物形象,並進一步通過人物之間的故事來推動劇情的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昆汀的電影雖然總是有著一股荒誕黑色的風格,可你依然會沉迷其中。昆汀的這套手法,在電影裡達到了邏輯上的自洽。
所以,你會在馬車上聽他們一路嘮嗑:知道了Warren上校與林肯有書信往來,知道了他曾經為了逃出來燒死了37個人,知道了與同樣作為賞金獵人的John Ruth風格上的不同。
所以,你會安靜的聽他對著老將軍細緻的講述著他與老將軍兒子的故事,並且故事內容不斷地刷新著他在觀眾心裡的形象。
電影鏡頭裡的多重主題
"邪惡的敵人以他們的暴虐和專制讓正義的人們感到四面楚歌。然而那些以博愛和善良的名義,引領弱小者穿越黑暗峽谷的勇士,必將得到神的護佑,因為他是他的同胞的真正的守護者和迷失孩童的挽救者。我將滿懷仇恨和無比的憤怒,滅掉任何企圖毒害和屠殺我的同胞的敵人。當我將復仇之火射向你的那一刻,你會知道我的名字叫做耶和華。"
種族與身份的平等,是昆汀在電影《八惡人》當中想要表達的最主要的主題。
電影裡不止一處的表現出黑人和白人的對立。首先就是故事的背景,設定在南北戰爭之後的幾年裡,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種族歧視問題的對立在電影裡不可避免的出現。
在以治安官Chris Mannix為首的白人看來,戰爭只不過是為了白人的安全,是正義的,"因為只有黑人害怕的時候,白人才會安全"。
而在黑人看來,這是他們爭取權利的反抗,這種反抗上至戰鬥,下至一封林肯的信,他們認為他們所追尋的就是與白人同等的地位和身份認同,"只有在白人對黑人卸下心防的時候,黑人才會安全"。
電影鏡頭裡的這種暗示也格外的多,細節到John Ruth的馬車,是由5匹黑馬一匹白馬拉動的。
而電影一開始出現的耶穌十字架的內容,呼應電影最後Domergue被絞死的鏡頭,也暗示著在昆汀看來,他是認同這種身份平等的。並且,Domergue被絞死的時候,寬畫幅的鏡頭裡,當初兩個身份對立最為明顯的兩個人——白人Chris Mannix和黑人Warren——共處一個鏡頭,一個讀信,一個聽信,畫面十分和諧。
但同時,正如電影名字《八惡人》定義的,這也是一群互相憎惡之人,這群互相仇視的人,在各自執行著自己的正義。
賞金獵人絞刑者John Ruth言行舉止粗魯霸道,堅持使用絞刑來懲罰罪惡之人,從無例外。
Warren上校最在乎自己的安全和利益,曾經為了逃出戰俘營不惜放火燒死幾十條人命;為了報復老將軍當年對於黑人的"惡行",不惜虐待老將軍的兒子,並最終迫使老將軍開槍,Warren上校便出於自衛幹掉了他。
Domergue是有名的殺人如麻的惡人,面對無辜的米妮雜貨店一行人,他們毫不手軟,趕盡殺絕……
但昆汀沒有對這些人做一個審判,也沒有在電影中明確他們的性質。"八惡人"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昆汀也沒有追根究底。
昆汀只不過是機智的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融入了一點自己的看法,並且戲謔的表現著那個時代下特有的身份落差和種族意識,最終在血雨腥風中獻上了一個"化幹戈為玉帛"的場面。
在昆汀的這部電影裡,他通過巧妙的鏡頭語言,塑造了一群不分正邪的人物、營造了一個黑色暴力的藝術場面。在多樣化的視覺風格裡,昆汀講述著八個惡人關於真實與謊言的故事,惡人之間的廝殺,刻畫出複雜的人性,以及對時代和人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