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幽州涿郡。後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關羽、張飛都加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正史中並無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一事,但是三人的感情確實是情同手足。劉備擔任平原相時,任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隨劉備出席活動時,關羽和張飛則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周全。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於是親提大軍出徵,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後來白馬之戰中關羽斬顏良,解白馬之圍,被封為漢壽亭候。後在得知劉備下落後,關羽又棄曹投劉備。曹操因為敬重其為人忠義、愛惜其作戰英勇,並未阻攔關羽回歸劉備。關羽回歸劉備的事跡在魏晉時期被評價為「臣子逃歸君父,振古通義,故魏武善關羽之奔」,說明關羽在曹營之中,仍然被視為劉備的臣子。回歸劉備的舉動是符合義理的。後來,民間文化把關羽此舉叫做「千裡走單騎」。這也是關羽為忠義之士的體現。
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局勢基本形成,後劉備奪取荊州後命關羽駐守荊州。荊州之地乃曹軍進軍南下的要塞,曹操要一統天下,就必須先拿下荊州。荊州也是東吳的門戶,當時荊州一直由關羽駐守,可謂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荊州是孫權一直想奪回的要地。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于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麋芳、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諡曰壯繆侯。
由此不難分析出,關羽之所以敗走麥城,結局悽慘有以下三點原因:1.荊州乃必爭之地,關羽據守此地,曹操與孫權對其早已虎視眈眈,三方勢力之中劉備實為最弱一方,失去結盟之勢,關羽很難取勝。2.關羽圍襄陽,攻樊城,全殲于禁援軍。其時關羽鋒芒畢露,威震華夏。這一戰使得曹操與孫權都心生忌憚,從而促成曹操與孫權聯合圖荊州。3.關羽雖為一代名將,勇猛有餘,卻無帥才。且過於忠義直爽,平日有得罪他人,被人嫉恨。先是大意被陸遜襲擊後方。加之糜芳、士仁背叛,劉表不肯派兵援助,終是敗亡。關羽之敗看似敗於其大意自傲,實是敗於當時的天下大勢。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關公已是忠義的化身,其敗亡之結局確實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