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先鋒「紅一營」——士兵突擊的味道

2020-12-13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爭榮譽:勇士爬過「鐵索鏈」

在旅裡組織的首屆軍事體育運動會上,說話聲音低沉、單眼皮的97年戰士嶽朝坤,為了贏得第一名,拼盡了全力,最後暈倒在五公裡武裝越野的終點。

隨後,他被緊急送到旅衛生隊進行救護。

隱隱約約中,他聽見在不遠處的地方,他所在的連隊——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紅一營」「飛奪瀘定橋連」的戰友們,唱起了響亮的連歌,而且唱得高亢熱烈,讓人熱血賁張。

嶽朝坤心裡十分清楚明白,這是旅裡組織活動時第一名獲得者才會擁有的榮譽時刻。在全旅官兵面前能夠第一個唱響自己的連歌,唱響延續了90多年的營歌,是「紅一營」每名官兵多年來始終追求的目標。因為這一刻,不僅意味著勝利,更代表著「你,就是尖刀」。

和連裡的每個士兵一樣,士兵嶽朝坤一直以他所在的部隊,而感到驕傲自豪。

「紅一營」,是一個閃耀著歷史光輝的紅色營隊,前身是素有「鐵軍」之稱的「葉挺獨立團」1營,是我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歷史悠久、傳統厚重。

多年來,在這個營隊,每逢新兵入伍、新幹部到任,上的第一堂課是歷史傳統課,做的第一件事是參觀榮譽室,學的第一本書是《營連紅色基因譜》,營連的歷史和優良傳統,像「家譜」一樣深深銘刻在每一名官兵心中。

記者走進「紅一營」榮譽室,半截鐵索鏈靜靜躺在玻璃展櫃裡,上面寫著六個字「瀘定橋鐵鎖鏈」,旁邊有一隻鏽跡斑駁的「衝鋒號」。靜靜注視它們,仿佛能聽見衝鋒號響起在85年前,那註定載入史冊的一天,22名紅軍勇士爬上13根冰冷的鐵索,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奮勇向前,飛身奪下瀘定橋。幾十年來,「要橋不要命」的拼搏精神,一直在一代代官兵身上薪火相傳。

當先鋒:換羽轉型打頭陣

「紅一營」的兵,看上去,精氣神兒十足,走起路來個個挺胸抬頭。在營長張松的眼裡,「紅一營」戰士的背影裡,都仿佛寫著「我是紅一營的兵」幾個字。他說,「我們的新兵,有些人我雖然叫不上他的名字,但在旅裡的隊列中,我一眼就能認出來」。

營長張松說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在工作中,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標準,就沒有工作」。每周一次武裝五公裡考核、400米障礙考核,是「紅一營」官兵的家常便飯。在不斷夯實基礎的過程中,全營官兵的標準意識和典型意識在逐步提升。在今年的實彈戰術演習中,「紅一營」裝甲目標的命中率達到了100%,在旅首屆軍事體育運動會上,他們拿到了33個項目中的11個第一名。

▲營長張松(右)和教導員路金方(左)

「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2017年調整改革以後,「紅一營」由步兵營轉型為合成營,面對換崗轉型、全新環境、陌生裝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調整組建半年時間,「紅一營」就開始擔負集團軍「營作戰單元合成訓練」試點任務。10月,在北方寒冷的某訓練場,官兵們克服艱苦的條件,住車庫,睡大通鋪。訓練中,有的戰士鞋底跑掉了,就用鐵絲箍著繼續跑,從未喊過苦和累。官兵們白天訓練,晚上研究方案,經過將近一個月時間攻關,最後形成了合成營作戰力量編制運用等相關成果。

2018年10月,「紅一營」隨旅隊參加實兵對抗演習,多個兵種專業協同作戰,成功實踐了合成營島上進攻戰鬥新戰法。

調整改革三年,他們的榮譽滿滿。但官兵們為此也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全營一直保持400米障礙第一名成績的於志鵬,高高瘦瘦很乾練,是「紅一營」火力連的一名班長兼火炮技師。

▲於志鵬

作為入伍近12年的一名老兵,從改革轉型後面對新型裝備的不知所措,到成長為「火炮神醫」,於志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努力,「說起來這個歷程,也挺艱苦的」。

新裝備列裝以後,於志鵬作為尖子要被送去重點培養。為了儘快掌握火炮發射技能,他只要一有空,就鑽到在車裡進行學習研究。連裡的車出現故障了,他就跟著廠裡來維修的師傅學,跟著師傅學完了,又去其他的連隊繼續學。維修師傅在連裡待幾天,他就跟著學幾天,有時候中午都不回來吃飯,也不回來睡覺。

▲於志鵬(左二)

「做難事必有所得」,經過於志鵬的點滴積累和不懈努力,如今,無論是連隊裝備的問題還是火炮技術上的問題,他都可以解決。現在,兄弟連隊也會經常帶著問題來諮詢這位「火炮神醫」。

誰也沒有想到,曾經在新兵連,因為受不了大強度訓練,而經常偷偷哭鼻子的於志鵬,在「紅一營」這個大熔爐中淬練幾年後,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名素質過硬的「紅一營」尖兵。

比奉獻:「老黃牛」精神在傳承

在「紅一營」,大家常說「老黃牛精神」,正如字面意思,很多官兵默默無聞奉獻在各自的崗位上。

記者初次見到陳國樹時,他正忙著準備給倉庫刷漆。聽到有人喊他,他便急速跑過來,豆大的汗珠從迷彩帽下順著臉頰流下來。

教導員路金方說,這個士兵幹勁兒可足了。「你一叫他,不管誰叫、有啥事,他都跑步過來,跑得可快,很賣命,氣喘籲籲就來了。」看上去,陳國樹個頭不高,模樣憨厚,說一口南方普通話,透著真誠的味道。

陳國樹是「紅一營」「強渡烏江模範連」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士,平時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全營水電設施的安全。

4月份的內蒙古朱日和地區,天氣特別冷,雨雪夾雜著冰雹,還刮著大風。陳國樹和幾個戰友提前過去為部隊駐訓打前站,全力保障後續大部隊用水用電。

時間緊任務重,為了給全營官兵搭帳篷、拉電路,陳國樹的每個手指頭都凍得裂開了口子,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他用膠帶纏著繼續幹,纏了一遍又一遍。

陳國樹說,「我認為一個兵,不僅要打靶打得好,訓練訓練得好,還要多方面地考慮,考慮能為這個單位做出哪些貢獻」。在旅裡當兵時間久了,無論哪個連的官兵,遇到相關問題都會去找陳國樹。「有困難找國樹」成了大家的口頭禪。

▲採訪完,記者準備給陳國樹拍一張照片,站在一連門口,後面站崗的哨兵問記者,他能不能上鏡?於是有了兩個戰士秋天裡的第一張合影

續輝煌:勇挑重擔再立新功

▲朱德的扁擔

在寫滿榮譽的「紅一營」榮譽室,一根扁擔放在展櫃中央。這個扁擔,是「紅一營」官兵當年跟著朱德總司令挑糧食用的。「扁擔」無聲,挑起一代代官兵的軍心士氣;「扁擔」無言,能承擔起強軍興軍沉甸甸的責任。「紅一營」教導員路金方對記者說:「作為新一代的『紅一營』傳人,我們要像飛奪瀘定橋22勇士一樣,勇挑重擔,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在新的『長徵』中,奪取一座又一座『瀘定橋』。」

來源: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記者:王苗 朱曉衝 孫翔 相甲奇 雷文鵬

相關焦點

  • 《士兵突擊》裡震撼人心的超燃背景音樂
    不拋棄不放棄,在任何困難和災難前,像士兵一樣突擊,像許三多一樣,不拋棄不放棄。音樂給人力量,每個場景的每首配樂,都那麼恰如其分,那麼震撼心靈!1992年發行的這張《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1492徵服天堂/哥倫布傳》是希臘先鋒電子作曲家 範吉利斯(Vangelis) 電影配樂的最廣為流傳的代表作。歌曲用大範圍的動態音效描繪出一副雄渾壯闊的畫面,完美地再現了500年前哥倫布等探險者歷盡驚濤駭浪、致命病毒以及種種艱難險阻的洗禮,最終到達新大陸的悲壯故事。
  • 《士兵突擊》伍六一的真正結局是什麼?退伍後的他可沒那麼好
    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情,《士兵突擊》裡面的伍六一因為在參加A大隊的選拔比賽時,因為右腿的韌帶拉斷,作為步兵的他,基本上是已經走到頭了,鐵定了會退伍,這事被在師偵察營當副營長的高城知道了,於是,動用了自己身邊的所有關係,愣是給伍六一找了一個一連司務長的職務,這職務的確挺不錯的。
  • 《士兵突擊》到《懸崖之上》 張譯你怎麼這麼拼?
    《喬家大院》中的張譯《士兵突擊》播出後,張譯開始走紅,那時他剛好過28歲。因為這部電視劇,他改寫了人生。 張譯與《士兵突擊》的緣分萌芽在戰友話劇團。 《士兵突擊》編劇蘭曉龍也是話劇團裡的編劇,最初他寫了話劇劇本《愛爾納·突擊》。當時張譯在這部戲裡身兼多職,是場記、畫外音,是群眾演員、袁朗的B角。 到了2006年,導演康洪雷和聯手蘭曉龍,將話劇升級為風格更為強悍的電視劇《士兵突擊》。
  • 《士兵突擊》許三多結局是什麼?皮艇劃向了每個人所嚮往的結局
    《士兵突擊》許三多的結局是什麼?看過《士兵突擊》都知道裡面的主角絕對是許三多,是由王寶強飾演的,但是又沒有給出他們每個人最後真正的結局,這樣開放式的結局留下很多思考問題。所以,受了重傷的許三多,最後的結局會怎麼樣呢?
  • 《士兵突擊》許三多最終的結局是什麼?不可能提幹,只會退伍回家
    《士兵突擊》的劇本裡,蘭曉龍給出的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故事戛然而止。所以,這部電視劇並沒有就許三多的結局給出交代,因為士兵突擊的故事已經圓滿了。看到最後,你會發現還是「人生若只如初見」,越看到後面,越失去味道,甚至連一開始講的是什麼都忘了。這種商業片,發掘的是單一題材的最大的價值,根本不是我們認識的《士兵突擊》。許三多的結局是什麼?我們只能去儘量猜測。
  • 淮陰郵政黨建工作助推營攬平臺銷售化轉型 - 中國郵政報
    經過半年多時間的運作,截至11月下旬,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郵政營業投遞部已完成營攬平臺銷售化第三批轉型,34名攬投員全部轉型完畢,淮陰郵政營業投遞部標件散戶量收累計超1.8萬件,帶來增收29.52萬元;日均段道攬收量等指標列淮安市郵政分公司第一位。
  • (軍事)永遠的先鋒——第82集團軍某合成旅「紅一營」精武建營記事
    82集團軍某合成旅「紅一營」班戰術進攻訓練中的一幕。  此後,該營參加長江抗洪、抗震救災、國慶閱兵、蘇丹維和等重大行動,均圓滿完成了任務,展現了紅軍部隊的過硬素質和形象。「『紅一營』先後變更番號31次,營隊整體編制始終得到延續,紅色血脈始終得到傳承。作為長徵途中的『開路先鋒』,該營官兵始終傳承鐵拳打勝仗的勝戰基因,爭當陸軍轉型先鋒。」旅政委張興民說。
  • 退役後再看《士兵突擊》:綠色軍裝今猶在,不見當年推薦人
    我沒當過兵,不曉得會不會後悔,我去問當過兵的髮小,他抬頭望著天空,若有所思地問我:「你,看過《士兵突擊》嗎」?《士兵突擊》劇照當然看過。《士兵突擊》劇照「不拋棄、不放棄」,《士兵突擊》中有太多的鏡頭讓人充滿鬥志,多年後,退役的髮小說再看這部劇,更多的是不舍、是懷念。
  • 《士兵突擊》電視劇沒有拍的劇情,許三多帶大學生搞軍事訓練
    如果你看過《士兵突擊》的話,你就知道一件事情,就是這部劇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來的,但是,由於劇本的緣故,不得不對內容進行大幅度的刪減,因此,我們看到的版本跟原劇本裡面的內容是被刪減了不少的,這不巧了嘛,我找到了電視劇沒有拍的劇情,許三多獨守軍營時,去搞軍訓的劇本,我們來看看這裡都發生了什麼吧
  • 電視劇《紅鯊突擊》觀感
    今天,小編要給各位看官介紹的,是一部以那個時期作為背景的電視劇——《紅鯊突擊》!解放大軍不斷地攻城掠地,國民黨內部,眾多部隊也開始醞釀起義。一支解放軍的陸軍小分隊,在偵查過程中,上了一條國民黨軍艦後,這支小分隊便開始與海軍結緣,並參與了解放中國沿海諸島戰役。開始由陸軍轉變成海軍的故事。
  • 身穿鋼胸甲 火燒日本兵,打不死的蘇軍突擊工兵旅
    帶芬蘭刀,穿鋼胸甲1943年5月30日,蘇最高統帥部下令組建首批15個突擊工兵旅,主要任務是突破德軍堅固的築壘地域,為攻擊部隊開闢通道。該旅的編制為指揮部、司令部、1個工兵偵察指揮連、5個突擊工兵營、1個軍犬探測地雷連及1個輕型渡河器材保障分隊。考慮到戰鬥任務的特殊性,其成員年齡嚴格控制在40歲以下。
  • SCAR和HK416突擊步槍對比 前者在這方面更受士兵喜愛
    使用SCAR突擊步槍的美軍士兵  SCAR突擊步槍的性能更突出一點。因為在測試中,SCAR突擊步槍的可靠性更高一些。在戰場上,可靠性是重中之重,如果可靠性不行的話,那麼這款槍就是個「燒火棍」,關鍵時刻是會要命的。
  • 《士兵突擊》伍六一新劇再演軍人,搭檔賈乃亮,愛情戲「女追男」
    和賈乃亮一起搭檔的是邢佳棟,邢佳棟演過《士兵突擊》中的伍六一,《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虞嘯卿,《戰雷》中的林峰。《士兵突擊》裡的幾個主演,王寶強陳思誠自不用說,班長張譯、老A段奕宏、「平常心」的李晨、連長張國強,甚至是戲份不是很多的老馬範雷都走上了春晚舞臺。而片中最讓人佩服的硬漢伍六一,在故事裡是默默奉獻自己的人。在故事外的邢家棟也是默默奉獻。
  • MaxFactory推出《守望先鋒》士兵76 Figma可動手辦
    MaxFactory推出《守望先鋒》士兵76 Figma可動手辦 良笑社GoodSmile與MaxFactory
  • 《士兵突擊》14年後,張譯王寶強奪影帝,他卻為何無聲無息?
    《士兵突擊》14年後,張譯王寶強奪影帝,他卻為何無聲無息?前段時間在人來人往的機場裡,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情。有一群粉絲正在為她們心中的偶像,一位當紅的小鮮肉接機。同時,在場也有不少的記者正在拍攝。在他活躍在影視圈的那幾年,出演了《士兵突擊》、《我的兄弟叫順溜》、《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等描繪軍中生活的電視劇。他以一副硬漢形象,給觀眾帶來了不一般的鐵血柔情。而張國強自己,也是一個歷經坎坷的堅強的人。張國強出身顯赫,童年也過得十分幸福。
  • 從「橄欖綠」到「警察藍」 西藏山南一群士兵的「人生突擊」
    對不通曉當地通用語言文字的當事人,應當為他們提供翻譯……」  在西藏自治區山南邊境管理支隊視頻會議室內,一堂《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的授課正在進行中。臺下曾經的邊防戰士、現在的民警們,正聚精會神地聆聽講授。  2018年,公安邊防部隊改革,官兵集體退出現役,轉隸人民警察編制。
  • 中國「空中突擊部隊」全新作戰方式燃爆了,一小時可橫渡對面海峽
    空中突擊步兵躍然紙上,但它卻難以找到可以對應的部隊。顯而易見,這意味著新的一頁翻開了,我國陸軍開啟了新的篇章。可以確定的是,對於正處於轉型中的陸軍而言,空中突擊步兵是一個既讓人感到陌生又讓人感到興奮的新名詞。
  • 全員StG44突擊步槍?德國組建的國民擲彈兵突擊排,火力為何這麼強?
    以國民擲彈兵突擊排為例,兵力三個班,分為突擊班A、突擊班B和機槍班,除4名機槍手(MG42通用機槍)和4名榴彈手(毛瑟98k步槍,帶榴彈發射器)外,其他人全部配備StG44突擊步槍
  • 蘇聯的巷戰高手,身穿防彈護甲,手持波波沙衝鋒鎗的突擊工兵
    這種戰鬥不同於裝甲戰,是以毀滅對方的機動性和對敵方實施合圍為主的"毀物戰爭",而是和塹壕戰一樣,以消耗對方有生力量為主的戰爭模式,目標是以殺戮對方士兵為主。這種戰爭模式的殘酷性質難以想像,比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也有過之無不及。而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因為巷戰的戰爭模式實在是過於可怕了。面對這一局面,蘇軍拿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突擊工兵。
  • 王寶強出品,葉璇主演,這部「女版《士兵突擊》」緣何吸睛?
    《以父之名》由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公安部金盾影視中心榮譽製作,被王寶強譽為「女版《士兵突擊》」。最初看到《以父之名》劇本時,王寶強便感覺這將是一部女版的《士兵突擊》,於是毅然決然投資出品。被王寶強譽為「女版《士兵突擊》」,《以父之名》定然有著獨到之處,從已經播出的內容來看,《以父之名》很好把握了講故事的三要素——角色寫實立體,目標清晰篤定,障礙強大林立,能在開播便引人入勝,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