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榮譽:勇士爬過「鐵索鏈」
在旅裡組織的首屆軍事體育運動會上,說話聲音低沉、單眼皮的97年戰士嶽朝坤,為了贏得第一名,拼盡了全力,最後暈倒在五公裡武裝越野的終點。
隨後,他被緊急送到旅衛生隊進行救護。
隱隱約約中,他聽見在不遠處的地方,他所在的連隊——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紅一營」「飛奪瀘定橋連」的戰友們,唱起了響亮的連歌,而且唱得高亢熱烈,讓人熱血賁張。
嶽朝坤心裡十分清楚明白,這是旅裡組織活動時第一名獲得者才會擁有的榮譽時刻。在全旅官兵面前能夠第一個唱響自己的連歌,唱響延續了90多年的營歌,是「紅一營」每名官兵多年來始終追求的目標。因為這一刻,不僅意味著勝利,更代表著「你,就是尖刀」。
和連裡的每個士兵一樣,士兵嶽朝坤一直以他所在的部隊,而感到驕傲自豪。
「紅一營」,是一個閃耀著歷史光輝的紅色營隊,前身是素有「鐵軍」之稱的「葉挺獨立團」1營,是我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歷史悠久、傳統厚重。
多年來,在這個營隊,每逢新兵入伍、新幹部到任,上的第一堂課是歷史傳統課,做的第一件事是參觀榮譽室,學的第一本書是《營連紅色基因譜》,營連的歷史和優良傳統,像「家譜」一樣深深銘刻在每一名官兵心中。
記者走進「紅一營」榮譽室,半截鐵索鏈靜靜躺在玻璃展櫃裡,上面寫著六個字「瀘定橋鐵鎖鏈」,旁邊有一隻鏽跡斑駁的「衝鋒號」。靜靜注視它們,仿佛能聽見衝鋒號響起在85年前,那註定載入史冊的一天,22名紅軍勇士爬上13根冰冷的鐵索,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奮勇向前,飛身奪下瀘定橋。幾十年來,「要橋不要命」的拼搏精神,一直在一代代官兵身上薪火相傳。
當先鋒:換羽轉型打頭陣
「紅一營」的兵,看上去,精氣神兒十足,走起路來個個挺胸抬頭。在營長張松的眼裡,「紅一營」戰士的背影裡,都仿佛寫著「我是紅一營的兵」幾個字。他說,「我們的新兵,有些人我雖然叫不上他的名字,但在旅裡的隊列中,我一眼就能認出來」。
營長張松說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在工作中,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標準,就沒有工作」。每周一次武裝五公裡考核、400米障礙考核,是「紅一營」官兵的家常便飯。在不斷夯實基礎的過程中,全營官兵的標準意識和典型意識在逐步提升。在今年的實彈戰術演習中,「紅一營」裝甲目標的命中率達到了100%,在旅首屆軍事體育運動會上,他們拿到了33個項目中的11個第一名。
「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2017年調整改革以後,「紅一營」由步兵營轉型為合成營,面對換崗轉型、全新環境、陌生裝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調整組建半年時間,「紅一營」就開始擔負集團軍「營作戰單元合成訓練」試點任務。10月,在北方寒冷的某訓練場,官兵們克服艱苦的條件,住車庫,睡大通鋪。訓練中,有的戰士鞋底跑掉了,就用鐵絲箍著繼續跑,從未喊過苦和累。官兵們白天訓練,晚上研究方案,經過將近一個月時間攻關,最後形成了合成營作戰力量編制運用等相關成果。
2018年10月,「紅一營」隨旅隊參加實兵對抗演習,多個兵種專業協同作戰,成功實踐了合成營島上進攻戰鬥新戰法。
調整改革三年,他們的榮譽滿滿。但官兵們為此也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全營一直保持400米障礙第一名成績的於志鵬,高高瘦瘦很乾練,是「紅一營」火力連的一名班長兼火炮技師。
作為入伍近12年的一名老兵,從改革轉型後面對新型裝備的不知所措,到成長為「火炮神醫」,於志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努力,「說起來這個歷程,也挺艱苦的」。
新裝備列裝以後,於志鵬作為尖子要被送去重點培養。為了儘快掌握火炮發射技能,他只要一有空,就鑽到在車裡進行學習研究。連裡的車出現故障了,他就跟著廠裡來維修的師傅學,跟著師傅學完了,又去其他的連隊繼續學。維修師傅在連裡待幾天,他就跟著學幾天,有時候中午都不回來吃飯,也不回來睡覺。
「做難事必有所得」,經過於志鵬的點滴積累和不懈努力,如今,無論是連隊裝備的問題還是火炮技術上的問題,他都可以解決。現在,兄弟連隊也會經常帶著問題來諮詢這位「火炮神醫」。
誰也沒有想到,曾經在新兵連,因為受不了大強度訓練,而經常偷偷哭鼻子的於志鵬,在「紅一營」這個大熔爐中淬練幾年後,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名素質過硬的「紅一營」尖兵。
比奉獻:「老黃牛」精神在傳承
在「紅一營」,大家常說「老黃牛精神」,正如字面意思,很多官兵默默無聞奉獻在各自的崗位上。
記者初次見到陳國樹時,他正忙著準備給倉庫刷漆。聽到有人喊他,他便急速跑過來,豆大的汗珠從迷彩帽下順著臉頰流下來。
教導員路金方說,這個士兵幹勁兒可足了。「你一叫他,不管誰叫、有啥事,他都跑步過來,跑得可快,很賣命,氣喘籲籲就來了。」看上去,陳國樹個頭不高,模樣憨厚,說一口南方普通話,透著真誠的味道。
陳國樹是「紅一營」「強渡烏江模範連」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士,平時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全營水電設施的安全。
4月份的內蒙古朱日和地區,天氣特別冷,雨雪夾雜著冰雹,還刮著大風。陳國樹和幾個戰友提前過去為部隊駐訓打前站,全力保障後續大部隊用水用電。
時間緊任務重,為了給全營官兵搭帳篷、拉電路,陳國樹的每個手指頭都凍得裂開了口子,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他用膠帶纏著繼續幹,纏了一遍又一遍。
陳國樹說,「我認為一個兵,不僅要打靶打得好,訓練訓練得好,還要多方面地考慮,考慮能為這個單位做出哪些貢獻」。在旅裡當兵時間久了,無論哪個連的官兵,遇到相關問題都會去找陳國樹。「有困難找國樹」成了大家的口頭禪。
續輝煌:勇挑重擔再立新功
在寫滿榮譽的「紅一營」榮譽室,一根扁擔放在展櫃中央。這個扁擔,是「紅一營」官兵當年跟著朱德總司令挑糧食用的。「扁擔」無聲,挑起一代代官兵的軍心士氣;「扁擔」無言,能承擔起強軍興軍沉甸甸的責任。「紅一營」教導員路金方對記者說:「作為新一代的『紅一營』傳人,我們要像飛奪瀘定橋22勇士一樣,勇挑重擔,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在新的『長徵』中,奪取一座又一座『瀘定橋』。」
來源: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記者:王苗 朱曉衝 孫翔 相甲奇 雷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