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農耗資萬元保護1畝稻田,村民都說不值得,但他不以為然

2021-01-10 周進紀實攝影

良田被大水衝毀,花甲老農砌牆阻擋山洪,連續多年費盡心力,保護1畝稻田

重慶市黔江區城西街道關雲社區,村民李世州搬起一塊大石頭,在一條村級公路的路沿壘砌一堵石牆,想用石牆抵禦山洪,保護自家僅存的1畝多水田。

這裡原有3畝多水田,田邊是一條名叫廟灣河的山溪。十幾年前,一條村級公路跨過這條山溪後從水田中央穿過,把剩餘的水田分割成兩片,分別位於公路兩邊。

由於公路跨河涵洞太小,每逢雨季,山溪漲水,涵洞洩洪不力,洪水漫過公路,衝毀良田。

剛通公路的第二年,李世州家的水田就被洪水衝毀了一隻角,他趕緊採取措施,在河邊砌了一堵擋水牆。沒幾年,更大山洪襲來,衝毀了擋水牆被,稻田又被淹沒了一大片。

看著自家的良田不斷被洪水吞噬,李世州非常心疼。他請來挖掘機修復損毀農田,重新壘好田坎,並挖了一條排洪溝,僅僅這一次,就花了5000多元。加上連續多年付出的人力和財力,投入早已過萬。

2020年初夏,西南地區暴雨成災,大雨持續下了兩個月。山溪裡的水漲了退、退了漲,反反覆覆,正應了「易漲易退山溪水」那句古話。就在這個雨季,老李家一丘面積半畝的秧田被河沙全部覆蓋,剛剛修復的大田又被衝刷掉許多。

為了堵住肆虐的山洪,保護僅餘的1畝多稻田,李世州又開始了一個人的農田保衛戰。這次,他想砌一堵更大的擋水牆,堵住兇猛的山洪。

一輛電動三輪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每天騎著電動三輪,沿路撿拾石塊,為了撿到足夠的石塊,最遠處已到了十裡開外。連續三個整天,終於備齊了砌牆所需的石料。

這次,他準備砌一堵長約二十米,高約一米,厚60釐米左右的擋水牆,砌好後,再用混凝土勾縫,儘量把牆砌的堅固,真正能夠擋住再次爆發的山洪,讓稻田從此安然無恙。

老李砌牆護田的舉動,許多村民不理解,認為花那麼多的代價就為了1畝稻田,實在不划算,用投入的錢買糧食,能夠吃上好幾年。

老李說:「我把農田保護好了,一輩子都可以產糧食,一輩子都不會挨餓。」

「用5000元買糧食,雖然可以吃上幾年,但是吃完過後呢?」

」作為農民,要是沒了土地,就無事可幹,整天無所事事的日子才真讓人難受。」

李世州生於1955年,今年65歲。1974年,在當時的公社獸醫站當獸醫,由於轉不了正,兩年後就離開了獸醫站。

1976年,他進入社辦企業,在水利建設工地當推土機司機,然後又做了一名發電工人,1982年回家務農。

90年開始當村幹部,拿著年薪400元的補貼幹了10年,辭掉村幹部後,就一直在家務農。由於當過獸醫,他就把劁豬騸牛作為副業,找幾個零花錢。

近年來,獸醫生意不景氣,一年只接到20多次業務,每劁豬一頭收費30元,改豬一頭收費50元,只有一點微薄的收入。

儘管沒有錢賺,但他還沒打算放手。

老李說:「賺不賺錢不要緊,能給需要的老百姓提供方便,那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相關焦點

  • 稻田種出了新「硒」望 「擦背村」摘掉窮帽子
    劉春雷說,樸席鎮是全國聞名的「擦背之鄉」,從事擦背行業最多的要數塔影村,全村80%村民充當「擦背大軍」,留下2900多畝田地,流轉種植。「外出務工年收入好幾萬塊,全村人均收入達22000元。」劉春雷說,村民富了,可村集體每年收入僅有18萬元,興辦實事、困難幫扶、人員工資發放捉襟見肘,劉春雷每到這時總是是愁上眉梢,「每年『等靠要』,再化緣,村裡工作時常陷入困境。」劉春雷指著村裡幾條水泥路,全村造了12條,其中5條道路花費的40萬元都是靠化緣。如何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 海歸女碩士包萬畝稻田,沈騰成這裡的「第一書記」?
    決勝小康·奮鬥有我|海歸女碩士包萬畝稻田,沈騰成這裡的「第一書記」?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李慧慧 王增強 楊月 田博 實習記者 牟昊琨)你知道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沈騰扮演的馬亮是哪個村的第一書記嗎?
  • 農民GPS定位種400畝稻田畫 袁隆平、鍾南山入畫
    據媒體報導,河南確山縣留莊鎮村民成功打造了一個稻田公園。目前稻田公園400畝左右,有12幅稻田畫,最大一幅稻田畫佔地20畝。圖案有皮卡丘、熊出沒、龍、耕牛圖等等,甚至還有袁隆平、終南山的頭像。據了解,這個稻田公園從2015年就開始運作了,每天有幾千名遊客前來免費參觀,拉動周邊的消費。
  • 在稻田放入河蟹苗、魚蝦苗等開展立體養殖 旱田變水田小站稻擴種至...
    內容提要:眼下正式進入小站稻插秧季,全市10個涉農區都在忙著擴種小站稻。今年全市小站稻擴種到80萬畝,不少村莊紛紛把旱田改為水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戶收入。天津北方網訊:眼下正式進入小站稻插秧季,全市10個涉農區都在忙著擴種小站稻。
  • 上海崇明:幾百位老農每天下田抓蚯蚓,賺的竟比開滴滴的兒子還多?
    據透露,作為上海市科技興農推廣項目,上海市農科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牽頭實施的「稻田秸稈蚯蚓原位處理模式與循環產業技術集成示範」,已覆蓋崇明50多個村4000多畝稻田,以一條小蚯蚓「串」起農田生態產業鏈,取得了生態、經濟、社會「三重效益」。這一條小蚯蚓,原來是奇缺的地標性藥材記者剛到村頭,就遇上了騎著電瓶車來送貨的朱阿姨和陳阿姨。
  • 崇明這些村民每天下田抓蚯蚓,賺的竟比開滴滴的兒子還多
    據透露,作為上海市科技興農推廣項目,上海市農科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牽頭實施的「稻田秸稈蚯蚓原位處理模式與循環產業技術集成示範」,已覆蓋崇明50多個村4000多畝稻田,以一條小蚯蚓「串」起農田生態產業鏈,取得了生態、經濟、社會「三重效益」。
  • 15萬畝林果:河谷披上「綠外衣」,村民鼓起錢袋子
    舊城鄉新街村新街組村民李成華是舊城鄉念想勐杧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這幾天,他和家人忙著採收成熟的芒果。 ,我這100多畝的(芒果)賣70、80萬元是不有問題的。李新照是擺榔彝族布朗族鄉大中村的村民, 2016年,他種了40畝突尼西亞軟籽石榴,在他的精心管護下,石榴去年開始掛果。
  • 老農偶得破碗,親戚來家中吃飯,出價1萬元收一個碗,老農卻報官
    前些日子陝西西安郊區農民種地時,無意間發現了幾個破碗,有的都有裂痕。因為窮,家裡的碗也都磕磕碰碰不成樣子。並且過幾天城裡親戚要來家中做客,比起家裡的碗這幾個好多了,於是農民把碗帶回家中。當親戚來時,農民變把自己的撿到的碗清洗乾淨給親戚用。親戚是文化人,平時也喜歡古玩。看到這幾個碗時眼睛就沒離開過,飯也沒好好吃,一直盯著這幾個碗看。
  • 湖南老農模仿《詠鵝》寫《詠雞》,18字獲萬元獎金,網友紛紛效仿
    不過,這首詩可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7歲孩童文筆能如此傳神,用神童來形容也不為過,也進一步證明了該詩的價值。 無論身處哪個階層,都能欣賞出美感。因此,該詩在民間的流傳相當之廣,連目不識丁的老農也能念上一段。俗話說「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才是真藝術」,而《詠鵝》便是典型。 也是憑藉這首詩,駱賓王和王勃、楊炯以及盧照鄰並稱為「初唐四傑」,可謂名極一時。他的才華後來甚至還驚動了女皇武則天,不過,駱賓王和武則天是死對頭,後來還跟隨英國公徐敬業出兵討伐武則天。
  • 4萬元起家 自貢榮縣黑林村貧困戶靠「十畝桃園」脫貧致富
    這裡不是「桃花源」,而是自貢榮縣旭陽鎮黑林村16組貧困戶龔興福的「十畝桃園」。說起家中的桃園,龔興福總會想起2013年那段困苦時光。常年在工地打工的他,因一次意外導致腰椎受損嚴重,受傷後幹不了工地的重體力活,只有回到黑林村老家,但妻子的藥費、兒子精神疾病的開銷、日常生活的花費,全都壓在了他的身上,一下子讓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 「借雞生蛋」,一個村440畝地一年「生」出44萬元
    這些農作物的種植,都需要大量零工。黑樓是個集體經濟薄弱村,以前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很少的一點土地承包費;有村民145戶、486人,耕地面積715畝。人均不到二畝地,村民靠種地,收入很難提高;想外出打工又舍不下家裡的幾畝地,只能就近找點活幹。
  • "空心村"變"億元村" 湖南新化油溪橋村用積分制調動村民積極參與...
    人人掙「積分」,村裡事就是家裡事稻穀收進倉,56歲的村民彭海清正給兩畝多田裡的鯉魚、草魚追加餌料,準備賣個好價錢。稻田養魚,讓彭海清每畝一年收入八九千元。咋不早養呢?「我們這裡地下都是溶洞,三天沒雨就旱。做飯洗衣都要省著用水,哪能搞魚塘。」彭海清說。
  • 湖南省新化縣油溪橋村:積分制調動村民積極性 全村總資產過億元
    人人掙「積分」,村裡事就是家裡事稻穀收進倉,56歲的村民彭海清正給兩畝多田裡的鯉魚、草魚追加餌料,準備賣個好價錢。稻田養魚,讓彭海清每畝一年收入八九千元。咋不早養呢?「我們這裡地下都是溶洞,三天沒雨就旱。做飯洗衣都要省著用水,哪能搞魚塘。」彭海清說。
  • 大理萬畝稻田豐收,畫面太美!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國慶期間,雲南大理市喜洲鎮洱海流域邊的近萬畝水稻進入收割期。在蒼山洱海之間,一片片成熟的稻田仿佛一塊塊金色的地毯,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拍照留念。10月6日上午,在洱海邊的喜洲古鎮,村落周邊流轉的3100畝的稻田裡,收割機一遍又一遍的往返著,儼然一幅豐收的景象。廣闊湛藍的天空,一望無垠的金色稻田,再映襯著古樸典雅的白族建築,形成了喜洲秋天獨有的美麗風光。福建遊客 蘭女士:民族風比較強,秋高氣爽,藍天百雲,讓人很放鬆。
  • 多圖|稻香飄飄,中山黃圃百畝稻田收割啦
    多圖|稻香飄飄,中山黃圃百畝稻田收割啦黃圃水道旁,烏珠山下,中山市黃圃鎮永平社區的百畝稻田開始收割啦!黃圃鎮永平社區百畝稻田原是村中的廢舊磚廠閒置地,2018年,在中山市和黃圃鎮的推動下,閒置土地變成集體稻田。最近,中山市各地今年的第一造早稻陸續成熟,豐收的喜悅在各地綻放。黃圃鎮永平社區百畝稻田所在地原是村中的廢舊磚廠閒置地,2018年,在中山市和黃圃鎮的推動下,閒置土地成為村中的集體稻田。
  • 武強老農的自拍照,真帥!
    平常時間裡,每天他都不定時的騎上三輪車在地裡巡邏,「現在是秋收季節,每到麥收和秋收就容易著火,我就加大巡邏的次數,今天這會已經轉了七八遍了」,李合春說。為了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我縣研究 制定了網格化環境監管工作實施方案,全縣農村共設置了776名網格員,每村1-5名,除日常巡邏外,發生火情時他們也能夠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滅火。
  • 「稻田鴨」下水 除草捉害蟲
    本報訊(錢璽勇 記者 康福柱)近日,延壽縣六團鎮東安村愛學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首批「稻田鴨」下水了,這批鴨子以後還將用來產蛋,農民又多了一條增收路。 據合作社負責人安愛學介紹,合作社今年種植了350畝鴨稻田,按每畝地投放10隻鴨子的標準計算,總共要投放3500隻鴨子,首批投放1000隻鴨子。鴨子放進稻田後,自己捉蟲覓食,每天餵食一次,晚上在稻田裡的鴨舍過夜,直到水稻快灌漿時抓出來。稻子全程不用農藥、化肥,鴨子負責捉蟲、除草,排洩物還田當肥料。鴨稻田雖然產量不高,但產出的大米質量好,能賣上好價錢。
  • 樹上掛火龍果,樹下養雞鴨鵝,5旬農民有訣竅,一畝賺2萬元
    今年以來,洪林村推廣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村民在種植果樹的同時,放養雞鴨鵝,利用家禽巧妙消滅果園裡的雜草和蟲害,同時家禽的糞便直接肥田,促進果樹生長,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雙豐收。今天,記者來到洪林村,主人丁瑞林正帶領村民採摘火龍果。丁瑞林是本村村民,今年50多歲,為人憨厚,勤勞樸實。
  • 重慶石柱:「稻田鴨」助特色產業走上新「稻」路
    三星鄉石星村有機水稻種植基地(隆太良 攝)鴨子在稻田裡覓食(隆太良 攝)7月24日,記者走進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星鄉有機水稻主產區石星村看到,稻田疊翠,滿目蔥綠,綠油油的有機水稻隨風搖曳,稻田裡三五成群的鴨子在稻秧的掩映下時隱時現
  •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稻田澳洲淡水龍蝦現場觀摩會召開
    他覺得這是一個商機,因為澳洲淡水龍蝦不但肉質鮮美,同時又非常高產,成品蝦上市的時候,剛好是小龍蝦反季節的時候,上市時間上是互補的,他就決定自己試養稻田澳洲淡水龍蝦。  稻田澳洲淡水龍蝦綜合種養模式具有時間短、見效快、收益高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