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莉,施煥中
中華醫學雜誌, 2015,95(39): 3161-3162.
白蛋白是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最主要的蛋白。作為運送多種內源性和外源性成分的載體,白蛋白還具有抗氧化、抗炎以及緩衝酸鹼平衡紊亂等特性。
對於危重症患者進行液體復甦時,選擇晶體溶液(如生理鹽水)還是血漿白蛋白,長期以來一直爭論不休。有觀點認為,低蛋白血症患者補充白蛋白至正常範圍,是正確的處理,就如同在飢餓時需要進食充飢一樣。但也有相反的觀點對此提出質疑。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一項研究顯示,16個多學科ICU的6 997例危重症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白蛋白組3 497例患者接受4%人血白蛋白靜脈輸注直至病死、出院或者隨機分組之後28 d;對照組3 500例只接受生理鹽水作為液體復甦策略。結果顯示,白蛋白組共有726例患者病死,而對照組有729例患者病死,兩組患者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前者相對病死風險為0.99,95%可信區間(CI)為0.91~1.09(P=0.87)。
此外,兩組患者出現單個或多個臟器功能衰竭的比率、停留在ICU治療的時間、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腎臟替代治療時間等其他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項研究結果表明,應用白蛋白或生理鹽水補充血容量對於危重症患者轉歸的影響是一樣的。
3年之後,上述研究小組報導了6 997例中的460例腦創傷患者的長期隨訪研究結果。其中的231例患者(50.2%)當年隨機分在白蛋白組,另229例(49.8%)分在生理鹽水對照組,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和腦損傷的嚴重程度是一樣的。2年之後隨訪發現,白蛋白組214例患者中有71例(33.2%)先後病死;對照組206例患者中有42例(20.4%)先後病死,前者相對病死風險為1.63,95%CI為1.17~2.26(P=0.003)。那些嚴重腦損傷患者因為接受白蛋白靜脈輸注死亡的可能性更大(相對死亡風險為1.88,95%CI為1.31~2.70;P=0.003)。
該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因為腦損傷出現低蛋白血症而補充人血白蛋白的病死率比只接受生理鹽水進行液體復甦者更高。因此,對於那些因為嚴重腦損傷而入住ICU的危重症患者,應該以生理鹽水進行液體復甦,即使出現低蛋白血症也不應該盲目補充白蛋白。
在另一項多中心(100個ICU)的臨床研究中,1 818例重症膿毒症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予以20%例血白蛋白加晶體溶液靜脈輸注,另一組給予晶體溶液作為對照組。白蛋白組要求患者在轉出ICU之前或者於隨機分組後28 d的血漿白蛋白濃度不低於30 g/L。
結果顯示,7 d時,白蛋白組患者的動脈血壓雖然高於對照組(P=0.03),但兩組的病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0)。28 d時,白蛋白組和對照組的病死率分別為31.8%和32.0%(相對死亡風險為1.00,95%CI為0.87~1.14;P=0.94);90 d時,兩組的病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相對死亡風險為0.94,95%CI為0.85~1.05;P=0.29)。其他的次要觀察指標,諸如出現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比例、功能障礙的程度、ICU住院時間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從該項研究結果可以直接得出如下結論:與單純應用晶體溶液相比,聯合白蛋白和晶體溶液進行液體復甦不能夠改善重症膿毒血症患者28 d和90 d的生存率。
毫無疑問,輸注白蛋白能夠在短時間內糾正危重症患者的低蛋白血症,也有可能使得血流動力學在最初的幾天裡相對容易趨於穩定。這也正是臨床醫生習慣於使用白蛋白進行液體復甦的重要原因。
問題是,基於上述3項重要臨床研究的結果,有理由認為危重症患者即使出現了低蛋白血症,以白蛋白代替晶體溶液實際上並沒有給絕大多數患者帶來好處。相反,一些嚴重腦損傷的患者因為輸注白蛋白還會額外增加病死的風險。最新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結果也進一步證實,白蛋白不能減少危重症患者的全因病死率。
既然危重症患者已經發生了低蛋白血症,輸注白蛋白對於某一亞組特定類型的危重症患者如中毒性休克患者可能有益,或許能夠幫助他們度過嚴重的感染關。
2011年發表的一篇薈萃分析共納入了17個研究1 977例患者,比較了白蛋白與其他液體用於膿毒症患者液體復甦治療對病死率的影響,結果顯示使用了白蛋白液體復甦治療的患者具有更低的病死率(OR值:0.82,95%可信區間0.67~1.00,P=0.047)。
但理論上白蛋白用於液體復甦對維持血清蛋白在正常範圍有優勢,但仍缺乏高質量的證據證明補充白蛋白對危重症患者是有益的。
基於目前的現狀,影響選擇液體復甦用藥策略的因素包括臨床醫生的偏好、治療耐受性、安全性、以及治療費用等,下一步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是,甄別出那一小部分確實能夠從接受輸注白蛋白中獲益的危重症患者,那樣可以避免無謂的浪費和額外的病死風險。
最後想回應第一自然段關於進食的話題。即使肚子餓,有時候吃飯也可能是有害無益的,比如說罹患急性胰腺炎時就需要禁食。
----
【精彩回顧】(點擊即可閱讀)
白蛋白: 最熟悉的陌生人
歡迎關注「中華醫學雜誌社讀者會員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