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舌苔黃膩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舌苔黃膩在中醫診斷中稱為黃膩苔,舌象為苔色黃而粘膩,顆粒緊密膠粘,加黃色粉末調塗舌面。黃膩苔由邪熱與痰涎溼濁交結而形成。出現舌苔黃膩一般需要以降內熱為主,健脾祛溼為輔進行調理,才可逐漸解決問題。
那麼舌頭有齒痕為什麼?
齒痕舌的成因,多由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溼阻於舌而舌體胖大,受齒列擠壓而形成齒痕,故齒痕常與胖嫩舌同見,一方面由於舌體水腫,屬脾之陽虛而溼盛,另一方面由於舌體肌肉鬆弛,張口不足,屬脾之氣虛。
其實體內溼氣太重的表現,除了舌苔黃膩、有齒痕還有:沒精神、便溏、虛胖、口臭、長痘、陰囊潮溼、耳禪溼等等都是。
這裡分享一個祛溼的好方法!
《本草綱目》裡介紹了一個調理溼邪、健脾胃的方子—馬齒莧薏仁茶,具體做法是將薏米仁炒到微黃,將薏米仁、芡實、赤小豆各5克用冷水浸泡半天(或用熱水浸泡兩小時),洗淨後加水煮一小時,再加入1克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等食材,轉文火煮半小時,待涼飲用,無需吃豆子。
堅持食用一段時間就會感覺神清氣爽,厚厚的舌苔薄了,頭髮和臉部沒那麼愛出油了,水腫的情況好了很多,肩膀和頭明顯輕鬆了。
從平時生活做起,祛溼更有效!
我們習慣了一日三餐,到了飯點兒就馬上填滿自己的胃,但有時我們還並不餓,不如讓腸胃適度休息,不飢則不食,腸胃好了脾氣才健康。點擊藍字了解更多:脾胃和睡眠不好 應該怎麼調理比較好
現代生活為我們帶來了更多冷食的機會,時髦的冷餐會、各種冷飲、冰淇淋.而攝入冷食就需要身體的能量把食物捂熱,其實就是在消耗脾氣。多溫熱、戒寒涼才脾胃的真愛。
總是聽各路「健康界人士」說,每天要保證8杯水,可是出汗較少的人未必需要這麼多水分。飲水過量不僅會給腎臟造成負擔,還會導致體內水溼瀦留而形成水腫。
脾對於身體的重要作用,在無形方面主氣血,在有形的身體方面主肌肉。常年坐著的人及出汗較少的人,更容易養成脾虛溼重的體質。所以甩溼的第一步就是要動起來,尤其應該做慢速有氧運動,如瑜伽、快走、慢跑、騎單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