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水有源,樹有根,落葉要歸根。」
我上班的地方,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在這兒,很多傳統文化被相對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比如說家譜。
一起工作的同事,說起他們家的家譜,總是要說很長時間,追溯到最後,就是居住在這裡的人,都是他的親戚。
姓什麼,叫什麼,從哪兒來……這大概就是每一個談家譜的人,首先要解釋的問題。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關於家族血脈關係,追根溯源起來,更是一個大知識庫。後代的人為了找到同宗同族有血緣關係的同姓,於是產生了家譜。
家譜家譜也稱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屬珍貴的人文資料,一般由由家族纂修,記錄一個家族遷徙發展的便是家譜。家譜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常見的懸掛式家譜,一種是裝訂成冊的家譜,後者內容更為詳細、全面。
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02 尋根留本,承前啟後
每個人從呱呱落地開始,看盡了世間百態,總是要順從生老病死規律,在某個時刻悄悄地離開人世。
三代之內,追溯過往,都可以說出個所以然來。
再往後,子子輩輩,在歷史的長河中,早一些的人與事,或許就遺忘在了時光裡。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連一個名字都沒留在世上,若干年後自己的子孫連先祖是誰都不知道,豈不是天大的憾事。
而家譜的產生,就可以彌補這一遺憾。
古人曰:「譜諜身之本也。」你是誰?你從哪裡來?這些都可以從家譜中找到,而這個家譜不僅可以幫你追根溯源,還可以傳承給後輩。
我們的祖先千辛萬苦創業,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其成績,不能被後代遺忘,必須通過修譜,把他們的精神,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作為永久的紀念,這就是家譜的「啟後」作用。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比起金錢、權利,精神上的財富要比物質上的更富有,通過通過家譜,讓這些「無價財富」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讓兒孫們憶苦思甜,吃水不忘挖井人,才能艱苦奮鬥,繼而光輝祖宗,只有把這些留給後輩,才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
03 治家齊國,教化子孫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
家譜不僅是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所謂「尊譜施教」,一部家譜,就是一本教科書,它對一個家庭,一個家族子孫後代的影響將會世代傳承。
家譜中包含的許多祖訓家規,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長者、戒懶惰、戒酒色等內容。有的家譜中還有祖先們孝敬老人、刻苦學習的典型事跡,這些都是對後代進行「忠、孝、善、美」的生動教材。
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還有宋代的德育功能;明代逐漸轉化為教育、倫理功能,宣揚和實踐「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倫理思想;明清講究孝治天下等。
治國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家譜中所保存的家規、家訓以及格言等,以進取的人生態度來創造家庭環境,營造家庭氛圍。在今天看來,還是有正面鞭策作用,很多至今還膾炙人口。
04 文化傳承,生生不息
家譜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姓氏文化的內核,
就如同我身邊的這些裕固族文化,其中一大塊就是家譜文化。
「妥」「祁」「陶」「白」這四大姓氏被作為初識裕固族的標識,然後再根據他們的家譜,確認是否為真正的裕固族。
姓氏誕生的初衷和目的是用來區別不同的血脈,姓氏背後隱藏著複雜的歷史和淵源。所以,家譜揭示了姓氏背後歷史和淵源的秘密。
比如家族內的人及其所為之事、所行之地,這些都會被很完整的記錄在家譜裡。此外還有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最基本的內容。
家譜是子孫的根系所在,是每個家族文化之DNA的傳承,也是中華文明的承載。
透過它,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人,無論漂泊多遠,總是忘不了出生的地方,因為那裡有他的根。而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一種證明自己落葉歸根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根本意義上的「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