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補瀉與施灸的順序】★全國灸療師必知的「22條軍規」

2021-02-07 國際灸法大會


點擊圖片上方國家灸法大會,訂閱公眾號!

每天獲取新鮮艾灸養生資訊

--aijiudahui---

一、灸法的補瀉

灸法是藉助灸火(或類似的其他刺激)特定刺激作用,刺激因子從腧穴這個「神氣遊行出人」的門戶進入體內,再沿相應經脈通道內達臟腑,直驅病所。有寒則溫熱而消之,鬱熱則引洩而散之,血氣凝滯則溫通而行之,陽氣虛弱則溫陽益氣而補之,從而達到氣血流暢,經脈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這裡面包含了補和瀉。灸法治病,既可補虛,又可瀉實;既可溫寒,又可散熱;既可扶陽,又可養陰。

(一)灸法補瀉的歷史淵源

關於灸法的補瀉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有論述。如《靈樞·背腧》篇說:「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黃帝內經太素》謂「傳」字作「傅」,楊上善註解說:「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曰瀉也。傅音付,以手擁傅其艾吹之,使火氣不散也。」元代朱丹溪更是發揮了《黃帝內經》灸療補瀉的要領,在《丹溪心法·拾遺雜論》說:「灸法有補火瀉火。若補火,艾焫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明代李挺在《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不僅對灸治的適應範圍和灸治機理作了較詳細的闡述,而且明確指出了灸法適用於寒熱虛實諸證。清代的《神灸經綸》對此作了更進一步的補充:「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綜觀以上記載,灸法補瀉之說源於《黃帝內經》,後經歷代醫家的臨床發揮和不斷總結,使得內容更加完備。

古代醫家不僅從理論上進行闡述,而且也積累了這方面相當的經驗。

補法:《類經圖翼》介紹灸中脘、氣海以治「脫血色白,脈濡細,手足厥冷……其效如神。」《古今醫統大全》言:「中寒,陰寒厥冷脈絕欲死者,宜灸之。氣海、神門、丹田、關元,宜灸百壯。」《針灸易學》曰:「血崩漏下,中極、子宮灸。」


瀉法:《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節腫、皮遊毒熱腫,此等諸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丹溪心法》灸治熱病可令「火以暢達,拔引熱毒」,為「從治之意也」。《醫學入門》曰:「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壽世保元》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痛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等。



(二)灸法補瀉的作用機理

灸法補瀉,即虛者灸之,則正氣得扶;實者灸之,則邪氣得除。從施灸的種類來講,灸法一般可以分為熱灸、冷灸和冰灸三類。熱灸,具有扶陽濟陰、補中益氣、溫經散寒等以補為主的作用;而冷灸、冰灸,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瘀、退熱止痛等以瀉為主的功效。從灸法的材料來講,目前,施灸的材料主要是艾葉。清代吳儀洛的《本草從新》云:「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肝、脾、腎),理氣血,還寒溫,暖子宮……以之灸療,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葉苦、辛。辛能宣通,有溫補之力,能溫經散寒,回陽救逆,如《丹溪心法》所說:「大病虛脫,本是陽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也」;苦味清降瀉熱,合之辛味宣散,故能洩熱拔毒,消瘀散結,一如《醫學入門》所云:「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而且氣血得灸火之熱則行,鬱結壅滯可散,化火之源已去,其熱也自然歸於平復。外科癰、疔、瘡、瘍、丹毒等證,均由外感邪毒,內有蘊熱、熱毒壅滯經脈所致,故均可用灸法治療,則「腫內熱氣被火導之,隨火而出也」(《聖濟總錄》)。因此,以艾為基本材料的灸法具有溫補和瀉熱的雙重調節作用。

對於灸瀉的機理,歷代醫學家曾作過不少闡述,如金代劉河間闡發火熱病機,創火熱論,他對外科陽證認為「瘡瘍者,火之屬」,治之「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吳亦鼎在《神灸經綸·外科證略》中說:「凡瘡瘍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療,大能破結化堅,引毒外出,移深就淺,功效勝於藥力。」可見外科陽證使用灸法,亦可引毒外出,移深就淺,破結化堅,疏通經絡,調和營衛,故瘡病可愈。朱丹溪也認為此灸可使「火以暢達,拔引熱毒,此從治之意」。他用灸治陰虛證,認為「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足見,他已把灸治熱證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的高度。現在,這些理論對我們的臨床仍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現代許多學者對灸法的補瀉機理也作了某些探討,一般認為灸行補瀉的機理有以下五個方面:①以熱引熱,邪熱洩散:使邪外出達到以熱引熱,使邪熱洩之散之。此灸火力雖猛峻,但不能深入,難以循經深透遠達,故無入裡助熱之弊,此同氣相求之理,以熱引熱之法也。②開闢門戶,引邪外出:灸後的起泡發瘡,皆為給邪以出路。③溫通行散,消瘀散結:氣血得熱則行,行則通,通則散,故鬱滯可通,火源可清,瘀毒可散。④灸法扶陽,陽生陰長:灸後可扶陽養陰,益氣生津。⑤陰盛格陽,熱因熱用:用於陰盛格陽之真寒假熱證具有救急之意。有的學者還認為灸法可用於一切發熱的急性傳染病,不論是病毒或是細菌感染的都可以,它屬於《黃帝內經》中的「從治法」及「火鬱發之」的治療原則。總之,當機體虛弱時灸之可補,邪實時灸之可瀉。這就是灸法產生補瀉的機理——「雙重調節」作用。


近年來的臨床觀察表明,以艾葉為原料的灸法,其灸治效應在很大程度上與灸法的補瀉方法有著密切的關係:如用瀉法灸百會穴治療急性血管性頭痛,效果顯著;用補法治療遺尿療效亦佳。對高血壓患者使用艾灸瀉法,結果80%以上患者血壓均有所下降;對低血壓患者採用艾灸補法,結果全部患者血壓均顯示上升。對於帶狀皰疹,用灸瀉法進行治療,灸後即可控制症狀。可見艾灸補瀉已被應用於寒熱虛實各種病證中。



(三)灸法補瀉的方法與操作

1.辨證施治是灸法補瀉的基礎

中醫理論體系與治療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以辨證基礎。灸法是中醫治療學的主要手段之一,辨證對於艾灸臨床效果也有著很大的意義。辨證的第一步是辨發病之症,求致病之源。其次是根據病變的性質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方法和處方。方法是治療方案,處方是治療措施。方隨法處,法不離方。灸法辨證的目的即是為了立法,法則、定則、措施明確,如此才能使灸療產生補瀉效應,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1)辨證選病證

補法:此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療慢性病。包括氣虛證、氣脫證、氣不攝血證、血虛證、心陽暴脫證、中氣下陷證、虛寒證、脾腎陽虛證、腎不納氣證、腎陽之虛證、衝任虛損證等。灸法保健,亦多用補法。

瀉法:直接灸多見於治療疔瘡癰毒,犬蛇咬傷之類;而艾條溫和灸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發熱、風溼病、外傷瘀血等;扁桃體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採用燈火灸;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雞眼等多採用局部灸治。

(2)辨證選灸穴

選用不同的腧穴灸療,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補瀉治療效果,在臨床中應用灸療補瀉時,可根據腧穴的特性合理選穴施灸,以提高灸治療效。

如氣海穴為補氣穴,對於氣虛患者在穴區行灸補法,則補益之效倍增。肺俞穴為解表散寒穴,對於風寒表證者可取該穴區行灸瀉法,則更可加強疏風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又如溫和灸百會,可治胃下垂、子宮脫垂及脫肛等病,而起到補氣升提之功效。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湧泉穴治療咯血、鼻衄等症,則能瀉火止血。陽氣暴脫,用溫盒灸神闕,宜火力峻猛,其功效為峻補回陽救脫;而陰寒凝結的腹痛,用多壯隔鹽緩灸神闕,亦能達到逐寒外出瀉法之功。這又是同一穴位產生不同的補瀉作用。

(3)辨證選灸材

根據不同的疾病性質,治療時在艾絨中加入具有相應功效的施灸藥物(藥艾),或選擇隔物(隔物灸),或其他灸(如桃枝、桑枝、硫黃、黃蠟等),以產生不同的補瀉效果。

如隔蒜灸可解毒殺蟲,隔附子灸可回陽固脫,隔姜灸可祛寒溫中。此三種隔物灸就具有補瀉之意。另如桃枝灸,可溫經散寒,治「心腹冷痛、風寒溼痺」(《本草綱自》);而桑枝灸對瘡傷已潰者可「補接陽氣,去腐生肌」(《本草綱目》),其補瀉作用顯然與前者有別。

(4)辨證選灸法


不同灸法其作用機理不盡相同,在臨床中要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適當的施灸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補瀉作用。如化膿灸、發泡灸可以達到開闢門戶,引邪外出之功效;燈火灸則可以疏風解表,引氣利痰,解鬱開胸,醒昏定搐(《幼幼集成》);溫針灸或艾炷直接灸行補法,可以溫通經脈,活血化瘀;如欲行氣活血,則可用艾條溫和灸;急性實熱證則多用著膚灸、雀啄灸等等。另外,艾灸補瀉的效果和艾炷大小與壯數多少也有一定的關係。一般虛證、寒證用艾灸補法,艾炷宜大,壯數宜多;相反,實證、熱證用艾灸瀉法,艾炷宜小,壯數宜少。



2.灸法補瀉的具體操作

灸法治病同針法一樣,手法技巧是關鍵。操作中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壯數的多少直接會影響到灸法補瀉的效應。具體操作方法可分為兩個方面。

(1)灸法補瀉:灸法的種類繁多,雖均為灸法,但作用上有一定區別,臨床上根據不同的作用特點來決定選用具有補的或瀉的性質的灸法。

①刺激強弱:補法多採用刺激性較弱的灸法,瀉法則採用刺激性較強的灸法。前者灸至皮膚略有紅暈即可,後者則以灸後發泡或形成灸瘡為宜。一般來講,灸療多為補法。如溫針灸、直接灸中的無瘢痕灸、電熱灸、日光灸、艾條灸中的溫和灸、迴旋灸、鋁灸及各種代灸膏等,使患者產生溫和舒適感。但也有一些旨在軟堅散結,消瘀止痛,祛腐排膿的灸療,如化膿灸、艾條灸中的雀啄灸、燈火灸等可列為瀉法。

②灸材不同:灸材不同,補瀉功效則有別。根據灸法補瀉的需要,按藥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等予以選用。選用偏重於瀉的藥物進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瀉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多用於逐水瀉水。選擇偏重於補的藥物進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補的作用,如附子餅隔物灸多用於補虛助陽,治厥逆、陽痿、遺精等。另外,如隔姜灸溫經散寒;丁香敷灸溫中降逆,溫腎助陽,治虛寒腹瀉、陰冷等;五倍子敷灸固精斂汗,治遺精、遺尿、白汗、盜汗;白胡椒溫中散寒,治心腹冷痛等;這些也均屬於補法。隔蒜灸解毒消腫殺蟲,治癰疽癤腫癬瘡;斑蝥敷灸攻毒蝕瘡,破血散結,治癰疽、咽喉腫痛、瘰癧;毛茛敷灸利溼消腫止痛,治鶴膝風、惡瘡癰疽、胃痛;石龍芮敷灸解毒消腫,治癰腫瘡毒、蛇蟲咬傷;威靈仙敷灸祛風除溼,通經止痛,治風溼痺痛;板藍根敷灸清熱解毒,治腮腺炎;甘遂敷灸瀉水逐飲,治水腫;薄荷敷灸疏散風熱,治流感等。這些則均屬於瀉法。

(2)灸術補瀉:用不同的操作技術進行補瀉。

①艾炷灸補瀉:艾炷灸的補瀉關鍵在於操作上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艾炷的多少。

艾炷灸補法:點燃艾炷後,不吹艾火,待其徐徐燃燒,自然熄滅,火力微而溫和,施灸壯數較少,艾炷亦小。灸治完畢後用手按壓施灸穴位,可使真氣聚而不散,火力徐徐緩進,從而發揮溫通經脈,驅散寒邪,扶陽益氣,行氣活血,強壯機體的溫補作用。

艾炷灸瀉法:點燃艾炷後,快速吹旺其火,使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局部燒灼發燙難忍之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壯數較多,艾炷亦較大,施灸完畢後不按其穴,開其穴而使火毒邪熱由肌表而散,從而達到以熱引熱的目的。

一般而言,虛證用灸的補法,實證用灸的瀉法,艾炷灸的「徐疾」內寓補瀉二法,徐可達補,疾能行瀉。

②艾條灸補瀉:艾條灸的補瀉,關鍵在操作技術上。同時,還要注意施補法時,艾條宜小而細;瀉法時,艾條宜大而粗。

艾條灸補法:用艾條溫和灸或迴旋灸,每穴每次3~5分鐘,可起到促進生理功能,解除過度抑制,引起正常興奮的作用,此為補法。

艾條灸瀉法:用艾條雀啄灸,每穴每次5~7分鐘,60~100遍,並可根據病情適當延長時間或增加灸的強度。可起到鎮靜、緩解、鎮痛,促進正常的抑制等作用,此為瀉法。

上面是粗略的分類,灸法的補瀉作用還與穴位功能、臨床證候、灸治時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距離的遠近、灸療時間的長短)、病變部位及患者的體質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臨床上無論運用何種補瀉,都應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並加以靈活運用,方能取得突出的效果。



二、施灸的順序

《千金方》說:「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乃先上後下也。」《西方子明堂灸經》說:「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於多。」《醫學入門》更為完善地指出了:「灸則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

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三者,確屬灸療操作之常規。「先陽後陰」者,即先灸背部後灸腹部或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取其從陽引陰,使陰平陽秘,而無亢盛之弊。「先上後下」者,即先灸頭面軀幹部後灸四肢部或先灸頭面與胸部後灸腹部和下肢部。因半身以上同天之陽,半身以下同地之陰,灸之俾陰昇陽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濟,天地始可交泰。「先少後多」者,即初灸者壯數宜先少後多,艾炷宜先小後大,以便患者逐漸適應。需灸多壯者,必須由少逐次增加,或者分次灸之。需用大炷者,可先用小艾炷灸起,每壯遞增之,或者用小炷多壯法代替之。

上面所說是施灸常法,然病情有輕、重、緩、急之分,治則有標、本、緩、急之別。蓋「治病必求於本」。諸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或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或標本兼治。因此,其壯數之多少,艾炷之大小,亦不宜拘泥固定,關鍵在於辨證論治。如對氣虛下陷的病證,則宜從下而上地施灸,如脫肛證,先灸長強以收肛,後灸百會以舉陷。靈活運用,才能取得應有的療效。

▶分享到朋友圈,傳播艾的火種.

全國艾灸人都在關注的艾灸微信平臺

熱線:18201052929 QQ:1794386552

國家人社部CETTIC灸療師學員均可免費獲得「2014年第二屆國際灸法大會」VIP會員資格(VIP會員費999元)。

屆時,將與全國共計28屆灸療師學員歡聚一起,出席灸法大會分會場「全國灸療師年會」!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將會幫助更多人收穫健康!更多資訊請查找公眾號:國際灸法大會



相關焦點

  • 灸法的補瀉與施灸的順序!
    《丹溪心法》灸治熱病可令「火以暢達,拔引熱毒」,為「從治之意也」。《醫學入門》曰:「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壽世保元》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痛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等。(二)灸法補瀉的作用機理灸法補瀉,即虛者灸之,則正氣得扶;實者灸之,則邪氣得除。從施灸的種類來講,灸法一般可以分為熱灸、冷灸和冰灸三類。
  • 說「灸」:這幾種灸法你是否知道?
    根據《傷寒論》提出「火逆」、「火劫」之說後,針法屬瀉,灸法屬補的傳統觀念就奉行至今,其適應症多被定格為寒溼痺證,給人以一種印象那就是灸療只有在虛
  • 影響艾灸效果5大因素之灸法:22種常見灸法和3個灸療感悟
    ,去年寫過一篇萬字長文,介紹過目前市面上常見的20餘種艾灸方法,從操作要領、適應病症、注意事項、優缺點等方面對每一種灸法進行了詳細說明。今天主要想從「理、法」的角度聊以下自己的感悟,本文就不再詳細介紹具體的施灸操作。
  • 11種艾條灸法全面解析
    艾條灸法是指用紙包裹艾絨捲成圓柱形艾條來施灸的艾灸方法,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上進行燻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皮膚,稱為懸起灸
  • 艾灸的本質與靈魂:終於知道灸療為啥能治病了!!
    本文通過分析艾灸在施灸部位所造成的溫熱刺激以及炎性化膿現象,指出由於艾火的刺激,才造就了灸法疏通氣血的效應特徵。曾有學者研究,艾條或艾炷灸治療的829例患者,不帶任何提示性地讓患者說出施灸時及施灸後的一切感覺,結果表明,灸感為熱感與痛感佔100%,明顯高於其他類型的灸感;除此,肉眼還可觀察到紅暈、出汗、肌肉跳動等,這些現象都與溫熱刺激密切相關。 楊華元等對艾灸所做的生物物理特性分析指出,熱效應是灸療的一個重要作用,灸療溫熱刺激不僅涉及表皮,還影響到皮下和肌層。
  • 【正品包郵】《中國灸法大全》:灸界暢銷書!艾灸師學習必備百科寶典
    本書在系統收集古今相關灸療文獻的基礎上,通過篩選,共整理了共收集了140多種灸療方法,並詳細介紹了這些灸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及適應證。        在灸法臨床應用篇中,分別從辯證灸治,配穴方案及現代常見病灸治案例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在列舉的臨床各類病症中,詳細介紹了具體的灸治方法和病案及大量古現代灸療臨床文獻索引,突出了理論指導臨床和實用性和臨床驗證理論的科學性。全書中介紹病證達216種之多。
  • 灸法名家問答錄21條(灸友必讀)
    答:不完全是,灸法在某些情況下是可立竿見影的,如對美尼爾氏症候群可灸百會三十壯;對宮血者可灸隱白,有的灸三壯當日便可見效。宋代有《備急灸法》一書,列舉出灸法適用的22種急性病。二、灸和針,孿生兄弟各不同問:灸法具體取穴與針法有何不同?
  • 鋪灸,強力溫陽補虛大灸!
    鋪灸:將艾絨鋪攤在穴位,現在艾絨與皮膚之間鋪一層灸材,通過燃燒,溫熨,熱敷,以及日光照射等的不同方式,達到灸療的一類灸法。主要包括:大灸、敷灸、長蛇灸、艾熨灸、日光灸特點:加熱方式多樣化,施灸面積大包括幾條經脈,一組穴位,施灸時間長,治療病種多,且不固定,療效顯著,尤其是一些虛證疾病,技術操作要求較高,不少灸法仍在改進和完善中。
  • 灸法禁忌知多少?!
    灸療雖然有廣泛的適應範圍,但與其他療法一樣,也有其禁忌,根據臨床實踐和古代文獻的記載,灸療禁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禁灸的人體部位由於艾灸以火燻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醫者如能靈活運用施灸方法;將直接灸(化膿灸)改用間接灸(隔物灸)或艾條灸,則某些部位仍可溫灸.如遇急性病、危重症,非此灸法不為功者,亦得辨證論治,酌情施灸。二、體質和病情的禁忌對於陰虛火旺的體質和疾病應該禁灸。例如陰虛癆瘵,烙血吐血:心悸怔忡,肝陽頭痛,多夢等症,皆不可灸。此外,發熱汗出,神昏韻詆中風實症,陽明胃實等症也須禁忌。
  • 中醫針灸經典《灸法雜抄切要、灸法補瀉、灸後調攝》
    久冷傷憊臟腑,瀉利不止,中風不省人事等疾,宜灸神門(疑有誤,拒文義應作「神闕」)。髒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痞老者,宜灸氣海。臟腑虛乏,下元冷憊等疾,宜灸丹田。陽氣虛憊,失精絕子,宜灸中極。                    《千金》灸法  《千金方》雲: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裡常不幹」。有風者,尤宜留意。                   《寶鑑》發灸法    《寶鑑》雲:氣不至而不效,灸亦不發。
  • 灸法篇——第二節間接灸(隔粉 灸)
    如灸療過程申,患者感到灼熱難以忍受,可提起灸盞,稍候再灸。隔粉灸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1 療程。隔粉灸,古籍未見記裁,為我國江蘇省一老中醫家傳灸法。本法以在施灸穴位先鋪撒一層滑石粉,再行灸療為特點。
  • 【艾灸學堂】古代記載的灸法的作用
    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灸療對邪入三陰危不可救的重險病症,大有起溫復脈,回陽固脫的卓越療效。      灸法可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元氣暴脫之證,如久洩、久痢、遺尿,遺精,陽萎,早洩,虛脫,休克等。 因為灸法是屬於溫熱刺激的一種物理療法,人之氣血熱則行,寒則凝,使用灸療就能促進氣血運行旺暢,並能使氣血引而上之,推而上之。
  • 極簡高效灸法,一看就懂!匯聚70種病症灸法的這本書不容錯過~~
    《灸法秘傳》內容分前後3部分。行文淺顯,方法便捷。介紹灸法,即將特製的藥艾放入銀質的灸盞進行灸療,頗為少見(參考莊樹藩主編《中華古文獻大辭典醫藥卷》詞條)。  《灸法秘傳》原書稱為一卷本,未列篇目,但從前後內容互參,似為二卷合一之作。
  • 遠紅外旋磁五行灸療罐的原理和功效
    艾榕俐遠紅外旋磁五行灸療罐,改進了現代灸療罐的缺陷,繼承和發揚了古人直接灸和間接灸的優點,發揮灸罐獨有和特有的作用,集簡單大方,安全方便,操作簡單,見效快,療程短等特點為一體,既保留了古人灸法的優點,又符合現代人灸法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