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郭麒麟寫給師父于謙的一封家書,包含的不僅僅是對師恩的感激,更有他從師父身上學到的為人之道。
11歲登臺,16歲舉辦個人專場,郭麒麟的演藝生涯在外人眼裡稱得上順風順水。
但頂著「郭德綱兒子」、「于謙徒弟」的光環,大林一路以來的心酸與壓力也不足為外人道也。
在去年某熱播綜藝上,郭麒麟搭檔任素汐、張新成重新演繹《請回答1988》的片段,紮實自然的演技讓觀眾看到了郭麒麟作為演員的潛力。
更難得的還是他面對質疑聲時的坦蕩和從容的心態,這兩點也得到了合作搭檔任素汐的點讚。
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心態,除了個人的經歷之外,最關鍵的還是個人文化修養等等多方面的沉澱與積累。
自然,積累也有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師長的培養。
德雲社裡,郭德綱對郭麒麟要求之高全社皆知。在此前的採訪中,談及父親郭德綱,郭麒麟直言表示爺倆交流不多,父親在他眼裡威嚴、莊重,但兩人又一脈相傳的內向性格,導致經常會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但可以一句話都不用說。
而與師父于謙的相處則是另一種模式:師父在郭麒麟眼裡是一個「可愛的長輩」,兩人相處時非常放鬆,有什麼說什麼。
在做客《一封家書》時,郭麒麟寫了一封信送給師父于謙,作為于謙五十歲的生日禮物。信一開頭就提起「于謙老師三大愛好抽菸喝酒燙頭」——
「過了今年的生日,您五十歲了。我也沒什麼特別合適的禮物給您。送煙,怕您抽完咳嗽;送酒,怕您喝完上頭;送捲髮棒吧,我又不了解。想來想去,還是決定給您寫封信吧,能抒發點真情實感。」雖然嘴上打趣著師父,但話裡話外其實也透露著這對師徒之間輕鬆愉悅的相處氛圍。
郭麒麟還在信中回憶起自己第一次登門拜訪于謙,為了準備自己第一次和師父的合作舞臺,自己忐忑不安十分緊張。原本暢想的是師徒二人暢談相聲藝術的溫馨場景,沒想到結局卻是聽了于謙打了一晚上的鼾。「古有楊時程門立雪,今日我慕賢思齊於門聽鼾,如聞天籟。」
玩笑歸玩笑,言語間郭麒麟對師父于謙的孺慕之情仍舊是溢於言表:「雖說您不算是一位嚴師,我也稱不上什麼高徒,但在與您的朝夕相處中,我還是從您身上獲益良多。」
能夠拜師于謙,郭麒麟是幸運的。他深知師父對他的教導與關愛,更知一入江湖,便都是辛苦的江湖人。因此,他也鄭重真摯地向師父道了聲「您辛苦」!
在收到郭麒麟的一封家書之後,師父于謙也回復徒弟一封言簡意賅卻飽含為人師者對徒弟的用心教導。
幾行家書蘊含人生之力,也寄託了于謙對徒弟郭麒麟的厚望。尤其是一句「從業者對自己行業應該有的一種敬畏之心」,對於每一個行業的人來說,都是至理良言。
而在看了郭麒麟的家書後,郭德綱一句「自有明月照山河」,道出「吾家有兒已長成」的欣慰。
不止郭麒麟。從牙牙學語到頂天立地,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師長的幫助,離不開愛。
「寫一封家書,致最愛的你。」這就是《一封家書》最想傳遞給所有人的溫情力量。
愛無大小。
無論你是手握重權的關鍵先生,還是平凡普通的勞動者;
無論你是光鮮亮麗的明星,還是為生活奔波勞碌的普通人;
愛都在彼此的牽掛與在意之間。
古往今來,許多文化學者、科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及社會學家們,都想說清楚「愛」。神奇的是,除了「我愛你」三個字之外,每個人都有更多自己的語言密碼來表達愛。比如:「家書」。
家書,是中國人傳統的書信形式。
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挖掘出一個戰國墓葬群,在其中一個小墓中出土了兩塊竹簡,墓主人是戰國晚期的兩個普通秦人,這兩塊竹簡就是他們的家書。這也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家書。
在兩兄弟的信中提到妻子、母親等很多親友,這些都是他們最為掛念和關心的人。
即便時光已經過去兩千多年,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這短短幾字的家書中感受到親情與牽掛。小鳥學會飛翔,無論離開鳥巢多遠,都會掛念自己的家。
時間在變,但愛是永恆。
《一封家書》就是這樣以傳統的家書形式,承載起愛的重量,喚醒每個人心裡對家,對愛的人的牽掛與愛。
武大靖寫給父親的家書,一句「我多希望時間能慢一點,不要再讓您變老了。希望我還是您的驕傲。」道盡多少離家孩子的遺憾和對父母的愛。
袁姍姍寫下給老爸的回信,「無論我在外遇到再大的風浪,都還有家這個避風港,即使我們不說一句話,但有你們的陪伴與支持,能讓我有更大的勇氣面對所有風浪。」在外打拼的女兒永遠都忘不掉的是家的味道。
無論是父母還是師父,無論是熱淚盈眶還是插科打諢,每一封家書的字裡行間都是愛。親人與親人之間的愛與身份無關,與金錢和地位無關,只要有心,就會有愛。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一封家書》能夠讓眾多人感同身受,願意將感動轉發、傳播,節目播出三期,每一期都會給觀眾帶來新的感觸,愛很平凡,也很平等,也正是如此,所以偉大。點燃觀眾心中情感共鳴的,也正是這平凡又偉大的愛。
《一封家書》第二季還將繼續,愛的腳步,永遠都不會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