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三種特徵

2021-12-12 法侶

從前有個說法,8小時睡覺,8小時工作,另外8小時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一天24小時,除去睡覺、工作、吃飯、在路上,剩下的時間就是晚上那幾個小時,大多數人會看電視、上網、和朋友在一起,如果決定修行,娛樂的時間就會被取代。周一到周五,這段時間只有4-5個小時,當然還要收拾屋子、做飯、洗衣服。所以當你決定開始修行,將會逐漸遠離一切娛樂,遠離電視、網絡,遠離朋友們,因為打電話、聚會是很浪費時間的。遠離娛樂,這算是修行人的第一個特徵吧。


接下來,就是在這3個小時左右,自己面對自己,獨處。在這期間所發生的一切,將是現代人所難以理解的。對我來說,最大的障礙就是忙碌的心態,拼命擠出來的時間,這麼大代價換來的空閒,我們習慣了趕時間,習慣了完成任務式的生活,也許這時候我們很困很累很想休息,趕緊修完吧!一旦開始修行,就會很想快點修完,這太可怕了!我會什麼都不做,直到忘記時間;或放慢持咒念誦的速度;或是集中精神專注大禮拜觀想,這一切都是為了進入修行的狀態,遠離忙碌的狀態。真正的修行人,是寧靜而平和的,禪定的力量,讓他遠離了忙碌的散亂和疲憊的昏沉。遠離忙碌,這算是修行人的第二個特徵吧。


接下來,便是遠離有為的造作,遠離期待和恐懼,強大的虔誠心和空性的體證,升起強烈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發起無偽的世俗菩提心。進而體會到修行的快樂,法喜充滿。與上師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使得心相續發生著轉變,到此不再懷疑什麼,堅定的信心,使得你愛上了修行,把修行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中。享受修行,這算是修行人的第三個特徵吧。

相關焦點

  • 福報將要耗光的人,有這三種特徵 !
    福報將要耗光的人,有這三種特徵,有一種也要警惕
  • 適合修行的人有什麼特徵?悟道者:你有集體觀念嗎
    吸菸者不適合修道很多人知道吸菸對身體不好,社會上不吸菸的人並不少,他們是否適合修行,就要看他不吸菸的出發點是什麼張四:吸菸對自己的健康不好,因此我不吸菸李三:吸菸對老婆、孩子的健康不利,我必須不吸菸王二:吸菸對所有人不好,我不能吸菸
  • 有這三種特徵的人,不要交往
    人與人交往,都很看重一個人的品行,有了好人品就能讓大家彼此和諧相處,從中感受與人友好交往的那種美好感受與體驗,並有願繼續交往的念想和動力,反之,如果秉性不行,不僅讓人在交往中時常感到難受不舒服,難以接受和容忍,而且是種痛苦,令人反感和排斥,讓人有此感受的表現有許多種,像以下這三種就是如此
  • 上輩子是修行人,這輩子怎麼修行?有仙緣的幾個特徵!
    壹翻翻祖師傳記,經常見到命中注定要得道成仙的人。究其根源,自然是累世修行,冥冥中指引。《抱樸子內篇》卷十二《辨問》: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稟。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識,則心好其事,必遭明師而得其法,不然,則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玉鈐經主命原曰:人之吉兇,制在結胎受氣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
  • 淺說狐仙修行和轉世為人的特徵
    狐狸是一種奇特的動物,擅長修行,狐狸的性格好記仇,但又好報恩,有一個成語叫睚眥必報,用這個成語可以來形容狐狸的性格再合適不過,所以狐狸雖好修行,縱是千百年苦修卻仍然難化秉性。善惡分明,有仇必報,有恩也必報,這也許是人們敬畏狐仙的原因吧。
  • 如果前世是修行人,那麼今生你就很有可能會是這樣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下,如果前世是一位修行過的人,那麼今生來到世上又會是怎麼樣的呢?如果以上所講的特徵出現了一半以上,那麼你就很有可能是從佛道修煉中轉世而來的,而這些前世修行過的人,今生來到世上,大多也會有如下一些生活習性
  • 越有「心機」的人,這三種特徵越明顯
    人的心本來就是一個既難懂又複雜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有了心機,那你就更難看清楚他了,他的心思往往就會變化莫測,甚至心口不一。所以,要想自己的日子過得舒心,過得順心,首先就得學會遠離有心機的人。因為你一旦和他們扯上了關係,那你可能就會被麻煩盯上。你要知道有心機的人往往以下這三種特徵很明顯。
  • 虛偽之人的三種特徵,你身邊有嗎?
    認識的人很多,交往的人不少,但是誰真的可靠,很難知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與人相處,一定要慎重,虛情假意的人別來往,不懷好意的人別聯絡。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不是看外貌,而是看他的言行舉止,只要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虛偽之人,必有以下這三種特徵。
  • 佛學:除了「三衣一缽」,還有哪些是修行人的隨身標配?
    許多人的信仰經不起檢驗,比如說葷辛禁忌,比如說修行人必備的「十八物」。太多自稱佛弟子的人天天「酒肉穿腸過」,太多自稱修行人「十八物」一樣沒有。很不幸,七葉君就是其中之一。還好,七葉君只是「佛學愛好者」。葷辛之說詳見前文《佛家說的葷辛指什麼?一招遍識假信徒!》,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修行人必備的「十八物」具體指什麼?文前「一瓶一缽之南海」的故事略顯誇張。
  • 修行人「入定」 是怎樣一種狀態?
    有極個別的人,在入定前沒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時間,他很難出定。必須要別人來幫助出定。  中國有一種彈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對方入定出不來了,就在他的耳邊三彈指叫出定。後來發明了引磬,「引磬」,顧名思義,就是從深禪定中把人喚醒引出而使用的磬。  你們現在可以通過一種想像力,來想像一下入定的過程:  先想著自己的身體空掉了,接著呼吸由粗變細,漸漸沒有了,念頭也沒有了。只有靈明的覺知存在。
  • 修行人的特徵
    11、給人治病手到病除,人至病癒。治癒率非常高,能夠標本同治,治癒後不易復發,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動作便能深深感染他人,震撼病痛者的心靈,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病痛者不知不覺中,心思豁然開朗,疾病頓然消失。12、出現胎息,止息,氣住,脈住的特異呼吸生理現象。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哦!!!
  • 宣化上人:修行時,睡魔是很厲害的,如何克服?
    睡眠遮蓋住自性的光明    修行時,睡魔是很厲害的;人尤其是有一種懶惰性,睡魔就最歡喜幫著你懶惰。你有懶惰,睡魔就來了,「可以去休息,睡睡覺!」就因為你持戒修行,不要犯戒;但是魔王就歡喜你犯戒,所以你睡覺了,魔王就來變化種種的形象,來擾亂你的定力。    你在明白的時候,有定力;可是你在睡覺的時候,定力就不充足了,於是乎就被境界所搖動。那時候,戒力沒有了,定力也跑了,慧力更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都找不著了;戒、定、慧這三種的力量沒有了,你的靠山就倒了,就被這種魔境界轉了。所以,睡眠也能遮蓋住自性的光明。
  • 有這三種面相特徵的人年齡越大越會有錢?
    有這三種面相特徵的人年齡越大越會有錢? 1.法令紋開闊 這類人有很好的事業運,而且法令紋越開闊,事業上就會越順利
  • 佛法修行到了極點是什麼樣子?
    現在學佛修行的人很多,那麼修行到了頂點、到了極處,究竟是什麼樣子呢?《華嚴經》上講,修行到了極點後,會具備以下三種德能:一,大悲到極處。學佛常念的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但當時他還在因地,雖然發了這個大願,但還沒有能力去度眾生。
  • 佛教:有緣的人有哪些特徵?
    一個人存在什麼心就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有一些人註定與佛無緣,不是佛不渡化你,而是佛門無緣之人難渡,真正與佛有緣的人在行為和長相上就會有所區別真正與佛有緣的人一定心地善良,長相年輕,心懷慈悲,眼中都是好人,心中都是好事,真正與佛有緣的人一定深信因果,持戒修行,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真正與佛有緣的人一定是有菩提心親近三寶,樂善好施,懂得布施!
  • 前世修行過的人,今生來到世上會是這樣的!
    前世修行過的人的特徵初級特徵1、多災多難磨難重重,身體與精神始終處於亞健康狀態。一生會有大難不死的經歷。2、心軟慈悲不忍殺生,不貪金錢不吝嗇攢不住錢。高級特徵1、八字與相上會有特殊印記符號。2、有三星、七星的標誌,斑點或痣一類的,組成星圖。3、陰陽分離,身體或身體某個部位,最明顯的是看手。攥起拳頭的時候,手心和手背之間的顏色突然變化,白的和紅的有一明顯界限。
  • 有這三種性格特徵的人,往往人際關係也同樣很好,看你是不是
    通過數據也發現,某一類性格特徵的人他們人際關係普遍會有所差異,比如熱情大方的人,他們人際關係和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就普遍會比性格內向的人高。 而這三種性格的人,人際關係也都很不錯,希望你是其中之一。
  • 一個不好惹的人身上有這三種特徵,要看清,不要得罪他們
    一個不好惹的人,身上通常會有下面這三種特徵,我們一定要分清楚,如果遇到了這種人,一定要留一個心眼,不要輕易的招惹他們。第1種特徵的人、特別能忍。如果一個人受到別人欺負了,他不吭聲也不去反抗,看上去很沒有脾氣,很老實很好欺負,那麼有可能這種人就是把情緒藏在心裡罷了,不管是不是老實人,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只是把情緒積壓在心裡,每個人的情緒積壓都是有限度的,好比如一個氣球,你吹的大了,總會有爆炸的時候,而這些特別能忍的人,如果一旦你把他們點著了,或者讓他們著急了,就會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來
  • 「捨本逐末」的修行和「舍末逐本」的修行(宣化上人)
    >這個修有兩種修行,一個是捨本逐末的修行,一個是舍末逐本的修行。「捨本逐末」的修行,就是在那兒搞名搞利,就怕人不知道自己,在那兒一天到晚攀緣,和人拉攏關係,一切一切都是為自己有一個好名,好求名利,所以就怕人不知道自己。他在那兒是不管福慧有沒有,只是像那個抽鴉片煙的人,想現得利益,即刻就過癮了,所以他就求名求利不顧一切,把修福修慧都忘了。
  • 宗喀巴大師劃分宇宙眾生為「三重世界」,對應修行的三種境界!
    #佛學淺說#關於人生境界,我們比較熟知的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的說法:「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