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北大眾突然傳出因「缺芯」而影響生產的消息,讓市場對晶片供應的擔憂陡然升級。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缺芯」問題仍在困擾車企。車企緣何「缺芯」,此次「缺芯」影響有多大,難題何時能解,車企後市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新華財經調查了多家相關企業及專業人士。
車企緣何「缺芯」?
記者調查了解到,此次車企「缺芯」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全球經貿環境的變化,衝擊晶片產業鏈,也導致今年補庫操作大量增加。
「集成電路產業是國際化競爭最激烈、資源流動和配置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沒有哪個國家擁有完整的自主可控產業鏈。即便是美國,其光刻機、材料也依賴歐洲和日本。」華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晶片是由不同類型的集成電路或者單一類型集成電路形成的產品,作為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對國際經貿關係的變化敏感。
「我們的歐美客戶一般都會做3到6個月的庫存。2019年下半年,由於全球貿易形勢不明朗,他們不敢做庫存。2020年3至6月,他們的庫存消耗得差不多了,必須要補庫存。又趕上新冠肺炎疫情,產業鏈上多個環節受到影響,特別是國外很多相關企業不能正常生產,而我們能生產,所以我們今年一直比較忙。」一位國內頭部晶片封測企業的有關負責人說。
據他介紹,受疫情影響,一些晶圓(生產集成電路所用的載體)廠上遊的配套小材料廠商倒閉。這些小材料的下遊廠商要變更材料,需要做充分的實驗,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因此也要相應補庫存。而很多小材料廠商下遊都對應幾家晶圓廠,所以會出現多家晶圓廠同時補庫的情況,在集中補庫的過程中,「踩踏」事件在所難免,一些廠商趁機囤貨以待套利時機,這進一步推高價格,加劇供應緊張。
「我們跟蹤的產品中,有機矽是晶片的膠粘材料,價格也在漲,八九月時價格每噸1.6萬元,10月底超過2萬元,11月下旬突破3萬元,目前價格3.2萬元。有機矽國內產能160萬噸,我國是有機矽淨出口國家。」卓創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曹陽告訴記者。
此外,假日因素也是企業補庫的原因之一。據上述封測企業有關負責人介紹,歐美的聖誕節、日本的元旦,中國的春節將接連到來,下遊產品市場需求會有較大幅度增加。按照以往經驗,長假過後,一些晶片製造企業的一線員工會有一些流失,企業為防止人員流動影響生產,也會在節前集中補庫以應對潛在風險。
對車企而言,記者了解到,此次「缺芯」不全是供應端的原因。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看淡經營,在排產和採購計劃環節,沒有對後期的市場需求回暖做好足夠的準備,也是車企此次「缺芯」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了解到,包括汽車、消費、計算機在內的許多領域對半導體的需求普遍增加。需求首先在中國增加,然後是歐洲,現在是美洲。因為今年電腦和消費品先於汽車製造業復甦,所以外部晶圓廠的產能已經轉移到電腦和消費品上。」全球商業信息供應商IHS Markit公司(埃信華邁)高級首席分析師菲爾·阿姆斯魯德(Phil Amsrud)說。
統計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埃信華邁的調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中,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已經實現同比轉正,增速達到6.5%,而同期汽車類商品零售仍下降18.1%;後期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加上我國出臺多項措施力促汽車消費,汽車銷售逐漸好轉,10月,我國通訊器材類、汽車類商品零售同比增速分別為8.1%、12.0%。
外貿數據也印證上述觀點,根據海關總署數據,前8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6.47萬億元,增長2.1%,佔出口總值的58.5%。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9014.8億元,增長8.4%;手機4887.3億元,增長8.9%。而同期,汽車(含底盤)出口60.7萬輛,同比減少25.4%。但最新的前11個月的累計數據顯示,手機出口額同比下降0.7%;汽車(含底盤)出口額同比下降3.7%,二者的差距顯著縮小。
車企「缺芯」影響幾何?
截至記者發稿時,車企「缺芯」的問題仍未解決。
記者從業內知情人士處獲悉,目前一汽大眾一方面在內部調配晶片供應;一方面在積極尋求其他解決辦法。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大企業在爭取貨源方面有一定優勢,供應商往往會優先考慮。
從已公開的信息來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表示,雖然晶片供應受到影響,但情況並沒有傳聞中嚴重,相關車輛的交付沒有受到影響。
「車用晶片供給緊張短期對汽車產業鏈排產和採購成本造成擾動,對終端汽車銷量影響有限(現有庫存有較好緩衝),對終端汽車折扣率預計會有所回收。」 東吳證券分析師黃細裡認為。
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介紹,過去汽車行業也曾出現過晶片緊缺的情況,往往通過價格調整就可以實現二次均衡。
「汽車議價能力強,能產生的利潤較高,上遊漲一點價,汽車企業能接受。而且相對於手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汽車晶片的使用規模沒有那麼大,供應商內部應該是可以調配的。」崔東樹說。
從汽車本身的功能來看,公開資料顯示,本次短缺的汽車晶片將導致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和ECU(電子控制單元)即車載電腦兩大模塊無法生產。而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基本都有配備ESP和ECU產品,因此受到的影響較大。
就晶片短缺程度而言,「與其他產品類型相比,MCU(微控制單元)受到的影響更大。這是由於MCU擁有專有架構,因此很難從一家供應商轉移到另一家供應商。這與通常有多個合格供應商的存儲器、標準邏輯、分立器件或電源設備不同。」菲爾·阿姆斯魯德說。
據黃細裡介紹,一般汽車中有約60個ECU,每個ECU管理不同的功能,而MCU晶片嵌入在ECU中作為運算大腦。全球前八大MCU廠商佔據我國汽車MCU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缺芯」的車企後市將如何?
記者調查到,目前晶片產業鏈相關企業正在加緊生產,並重新考慮新增產能,調整產能結構。
菲爾·阿姆斯魯德說,汽車晶片的交貨期將比一般大多數產品更長,有些交付期將超過26周,因此車企「缺芯」的問題不太可能在2021年上半年得到解決。
前述晶片封測企業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供應緊張的形勢,可能需要6到10個月才能緩解。因為即便是緊急新增產能,設備的交期也要4到5個月,還要花1到2個月調試,6個月產能才能上去,產能再轉化成產量還需要一段時間。
「隨著汽車行業景氣度進一步回升,再加上西方國家聖誕節假期來臨,預計未來1到3個月MCU總體供需處於較為緊張狀態,汽車電子產品採購價格可能不同幅度上漲。」黃細裡表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8個月保持增長,銷量增速連續7個月保持在10%以上。其中,11月,汽車產銷量均創年內新高,分別達到284.7萬輛和277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增速分別高達75.1%和104.9%。
「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有望超過2500萬輛,同比降幅可能收窄到2%以內,大大好於年初預期。預計明年汽車市場將呈現緩慢增長態勢,未來五年汽車市場也將會保持穩定,2025年有望達到300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對於中國汽車產業未來保持樂觀,同時,汽車產業也要警惕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張春曉認為,車企「缺芯」事件提醒我們要對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運行情況多加關注,保證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健康發展,既要「增長板」,也要「補短板」,加大對一些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創新力度。(記者安娜 王鶴)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微信編輯:山曉倩
監製:蔣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