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2年半的常駐生活,下過的餐館不說近百,也至少大幾十家。老公自詡是「廚藝高手」,直接導致我沒有一點學習做飯的動力。周末看著大家朋友圈的美食照片,垂涎欲滴卻也只好往肚裡咽。於是,「開拓」新德裡的各類餐館自然成了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大家對印餐的印象大多是黃黃綠綠的豆糊糊(sambar)、乾巴巴的饢(naan)和撲面而來的masala味兒。大多數人吃不慣印度菜,因為實在和我大中華美食有著天壤之別。我國飲食以精緻的食材、高超的烹飪技巧見長,而印度菜無論是取材還是烹飪手法都非常樸實簡單,印度的素食主義者數量也許超過世界上其他地區素食者總和,一把米加上幾顆土豆、洋蔥、花菜,混在一起煮熟就是一日三餐;而耆那教徒的飲食規定則更加嚴格,洋蔥、大蒜等地底生長的植物也不吃,一是把它們從地下刨出來會傷害昆蟲,二是這些食物容易讓人熱血沸騰增加性慾,在很多靜修所也被禁止(就是鐵了心要做食草動物,宗教的力量真是無比強大!)
然而,印度菜餚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併名揚海外,它的精髓在於各色香料的運用——每道菜混搭的調料之多,恐怕也是世界之最。印度是咖喱的鼻祖,地道的印度咖喱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我們吃得慣的黃咖喱只是其中一種:一般來說,白咖喱與羊肉、綠咖喱與豆腐、masala咖喱與海鮮、黃咖喱與羊骨、紅咖喱與雞塊是餐廳裡常見的搭配。
對印度人來說,內在秉持的素食主義+外在環境的極度炎熱,大抵是要靠濃墨重彩的調料味才能咽下飯吧。在新德裡的日子,我會偶爾品嘗一次印餐,體會一把舌尖上的「嘉年華」。但對於「重口味」的同志們,無論是莫臥爾風情的泥爐(tandoor)美食,還是旁遮普邦的烤串(kebab),亦或是南部的椰奶咖喱魚(fish molee),還是街頭隨處可見的烤土豆餅(aloo tikki)、甜甜圈(jelebi),咬下的那一瞬間,那氤氳口腔的異域飄香,簡直讓人醉了呢。
這裡無論中式、西式還是地中海風情餐廳,甚至連麥當勞、必勝客,印度特色美食都要佔據菜單的一部分。點餐時,印度菜稀奇古怪的英文名總會讓人困惑,字典也查不到(其實是根據印地語發音,用字母拼寫而成,類似咱們的漢語拼音,用慣了就固定下來,算是印式「英語」)。下面筆者結合自己「闖蕩食者江湖」的經驗整理一些有代表性的,懇請各位吃貨們補充指正!
1,米飯:
印度香米叫basmati,從北部的阿薩姆邦、旁遮普邦,到南部的喀拉拉邦,每個地區都宣稱自己是「大米之鄉」。印度大米比我們通常吃的米粒長、乾燥,更適合炒飯。biryani(比爾亞尼拌飯)就是用這種大米,再加上雞丁、羊肉丁、蔬菜和香辣醬混炒而成,口感獨特,值得推薦。
2,餅類:
印度大餅主要分2種,一種是roti/chapati(未發酵的面製作),一種是naan(發酵的面製作),表面刷上一層ghee(酥油),金燦燦地,特別香甜。
此外還有uttapam,是印度披薩餅,味道不錯又比西餐店的披薩便宜得多,洋蔥、辣椒、香菜和椰汁是輔料。
dosa和紙一樣薄脆,類似國內的煎餅皮,通常配著chatni(酸辣醬)一起食用。
3,肉類:
醃肉塊是tikka,烤肉串是kebab,烤雞肉串就是chicken tikka kebab。無論什麼kebab,肉都要作預處理,等肉充分吸進香料後再烤。
肉丸是koftas,不過在印度想吃到純純的肉丸很難,基本都是一鍋糊上來,自己撈吧,然後湯汁拌飯!
4,素食類:
sabzi是蔬菜統稱,綠葉蔬菜是saag,土豆是aloo、菜花是gobi、秋葵是 bhindi,在眾多糊糊中,油炸蔬菜(bhajia) 算是一道比較乾爽的菜。
印度人最不可缺少的是豆類製品,熬湯汁、拌飯都情有獨鍾。木豆是dal,鷹嘴豆是channa(據說可以降血壓血脂,國內作為一種養生食品,賣的還挺貴),扁豆拌上米飯叫做khichdi,很下飯哦!
醃菜是achar,類似韓國泡菜或北京的大拌菜,可是口味重多了,要備足水哦!
奶豆腐是paneer,有點腥味,麥當勞有一款夾著paneer的漢堡,很受當地人歡迎。
5,湯麵類:
湯麵條是thukpa,扁豆蔬菜湯叫sambar,都是佐餐上品,酸爽有料,不過要想在印餐廳喝到一碗clear soup真的很難。
6,飲品類:
印度甜奶茶叫做chai,非常醇厚,但通常都會加上香料,味道也變得怪怪的。街頭巷尾經常有小販提著熱水壺大聲吆喝"garam chai,garam chai";去店裡買東西,熱情好客的店主也會主動給你送上一杯,為了禮貌,只好鎖緊鼻子一飲而盡吧!
酸奶和冰水混合物叫lassi(純酸奶叫做 dahi),其中阿方索(alphoso)芒果奶昔最有名。點這個一定要和店主說明,without masala!否則,辛辣味奶昔你能接受嗎?
7,甜品類:
紅褐色的炸麵團,外面裹著玫瑰色的糖汁,這叫gulab jamun,第一次是在國慶招待會上見到,被我當成滷鴿子蛋,一口咬下去差點沒噴出來,甜得讓人頭皮發麻!
油炸甜甜圈叫jelebi;這兩樣是印度百姓最愛的甜品,街頭巷尾到處可見。
冰激凌加了香料就變成印度的kulfi,敢挑戰一下嗎?
8,街頭小吃:
炸土豆餅叫aloo tikki,藏式餃子叫momo,炸春卷(印度的是三角形,裡面也夾著蔬菜或肉餡)叫samosas;這三樣口感和咱們的小吃還比較相似,街頭和火車站隨處可見售賣的小販。
油炸膨脹的泡芙叫做puri,戳一個洞,倒上湯汁和餡料,直接用手指攪拌均勻了,然後塞進嘴巴——印度百姓就是這麼吃的,天生的好腸胃,真真是羨慕不來。
開車時常常在路邊看到dhaba的招牌,類似零食鋪子,專門售賣各種煎炸小食。
想一次嘗遍各種小吃?那麼去快餐廳點一份thali套餐,大概20人民幣,數十種醬料隨你選,讓你的味蕾來一次極致體驗吧。
9,茶餘飯後:
檳榔葉paan可以助消化並清潔口腔,分成甜味(mitha)和加菸葉(saadha)兩種,是印度人茶餘飯後的必備。幾乎所有餐廳附近都能發現售賣paan的小販。2塊錢一個,其實如果忽略小販的黑手直接捏來捏去,那可愛的形狀真讓人忍不住想嘗嘗。
如果你剛剛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
去吃一頓印餐吧!
體會食物中百轉千回的風情,
也檢驗一下你的腸胃是否堅強。
如果你和我一樣即將離去,
也去吃一頓印餐吧!
用味蕾上久久不散的厚重感,
再多眷念一刻這魂縈夢牽的時光。
歡迎關注「印度迷思」公眾號!
添加「IndiaQA"或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希望您抽空一閱後,能對這個古老又現代的不可思議之國多一分了解、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