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陰辦發〔2020〕9號
各鄉鎮黨委、鄉鎮人民政府,文星街道黨工委、文星街道辦事處,縣直及駐縣各單位:
《湘陰縣打造「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已經縣委、縣政府研究同意,現予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中共湘陰縣委辦公室 湘陰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3月7日
湘陰縣打造「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
為打造具有湘陰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根據中央和省市相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思路
(一)總體思路。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以建設特種水產大縣為目標,以打造「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為抓手,以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堅持農業結構調整與糧食穩產增效、市場化銷售、「六大強農行動」、重金屬汙染耕地治理、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相結合,突出打造鶴龍湖蟹蝦、樟樹港辣椒、湘陰特色漁製品、湘陰高檔香米、湘陰特色蔬菜、湘陰藠頭和南湖洲乾菜等特色農產品,加快構建具有湘陰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鏈和產業體系。
(二)工作目標。主推優質稻訂單生產、稻漁綜合種養、特色水產養殖、特色品牌蔬菜種植四種模式。2020年,全縣發展高檔優質稻30萬畝以上(其中訂單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稻蝦(蟹)綜合種養總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種植藠頭2萬畝以上、以樟樹港辣椒為主的樟樹地標蔬菜1萬畝左右、南湖洲乾菜生產區1萬畝以上、特色蔬菜1萬畝以上;種植雙低優質油菜5萬畝以上、水生蔬菜2萬畝以上、特色水果3000畝以上;特種水產總養殖面積5萬畝以上,出欄生豬35萬頭以上;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打造湘陰知名農產品品牌10個左右。
二、發展路徑
(一)堅持特色為先。按照《湘陰縣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2017-2025)》安排,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各展其長、脫穎而出的原則,統籌資源稟賦、區域特點、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等因素,突出挖掘特種水產生態養殖、地理標誌農產品和高檔有機香米等特色,堅定不移走「特色強農」之路,將湘陰特色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競爭優勢。
(二)堅持質量為本。以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契機,出實招、出硬招,紮實推進「三品一標」體系、農產品質量體系、全程檢驗檢測體系和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統一主要農產品生產標準,加強農業生產投入品監管,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推廣綠色生產和有機種植,建成覆蓋城鄉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開展全程全鏈條服務,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打造品質可信的「湘陰農品」。
(三)堅持品牌為王。以打造「湘陰農品」公共品牌為抓手,培育壯大具有湘陰特色的「十大」農業品牌,重點打造以樟樹港辣椒為代表的特色蔬菜品牌,以徐記蔬菜為代表的餐鮮食材品牌,以及高檔香米品牌、藠頭品牌、洞庭漁鮮品牌,加快品牌強農步伐。
(四)堅持規模為要。將農業結構調整與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起來,扶持「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戶」和家庭農場模式,以規模優品質、降成本、提效益、拓市場。力爭通過3年左右努力,發展高檔優質稻面積40萬畝以上、蟹蝦養殖10萬畝以上、特種水產面積10萬畝以上、藠頭面積5萬畝以上、特色蔬菜面積5萬畝以上、樟樹港辣椒等樟樹地標蔬菜面積2萬畝以上、有機水果面積1萬畝以上。
(五)堅持科技為核。按照「一個主導產業有一個技術依託單位、一個專業技術團、一個縣級技術服務隊」的思路,探索建立「特色產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機制、「產業基地+農技人員」服務機制和「新型職業農民+田間學堂」培訓機制,圍繞精細農業、設施農業、重金屬汙染治理,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支持建設農業高新產業園和農業科技示範園,發揮樟樹港辣椒院士工作站等專家工作站作用,改造傳統產品和開發新產品,提升現代農業競爭力。縣農業農村局要整合縣農科所、水產工作站、農廣校、農技綜合服務站等技術力量,分產業門類、分鄉鎮建立精準對接、高效服務的農業技術服務隊,加大「VIP+N」等水稻栽培技術推廣和特色產業技術服務。
(六)堅持融合制勝。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抓手,以農產品深加工和創意開發為著力點,積極推進「農餐、農超、農淘、農工、農旅」五大產經銷網絡組建,加快推進「生鮮農產品+電商銷售」「農產品加工+食品開發」「農業+旅遊」「農業+美食」等融合發展模式,著力打造漁製品產業鏈、優質糧油產業鏈、調味品產業鏈,延伸全縣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三、重點任務
以發展壯大具有湘陰特色的10種特色農產品為抓手,圍繞規模種養、品質提升、品牌打造、銷售創新、龍頭帶動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綜合服務,力推「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產業升級,通過3—5年的努力,全縣培育2個過10億元,3個過5億元的特色產業。
1. 高檔香米。以新泉、南湖、湘濱、東塘、金龍(玉華)、洋沙湖等鄉鎮為重點,主推玉針香、玉晶91、泰優390、粵農絲苗、兆優5431、野香優莉絲等優質稻品種。大力推廣應用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支持在東部鄉鎮發展有機香稻生產基地。以金惠農業、志坤米業等稻米加工企業為龍頭,做響高檔優質香米品牌。重點培育10家以上、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000畝以上的優質稻生產主體,促使優質稻畝均純收入增加 200 元以上。全縣高檔香米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實現年產值10億元以上。
2. 特種水產。以名特優為導向,重點支持「中科5號」鯽魚、鱸鱖魚、翹嘴紅鮊、全雄黃顙魚等名特優水產養殖,建設2—3個萬畝名特優水產養殖基地,力爭創建國家級、省級品牌和商標2—3個,形成特種漁業發展新格局。圍繞湘陰特色漁製品建鏈補鏈強鏈,內培外引漁製品加工企業1—2家,支持橫嶺湖漁製品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培育一批養殖面積在200畝以上的新型養殖主體。特種水產養殖達到10萬畝,實現年產值20億元以上。
3. 高端畜產品。嚴守環保政策底線,執行畜禽禁養區劃定規劃,優化養殖區域布局,建設畜禽生態養殖示範區。重點扶持弘康生態農業進一步做響「福多多沉香豬肉」高端畜產品品牌,引進1—2家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生豬養殖企業,加快恢復生豬生產,保障正常供給。年出欄高端畜產品生豬7萬頭,實現年產值10億元以上。
4. 蟹蝦養殖。以鶴龍湖、楊林寨等湖區鄉鎮為重點,主推蟹蝦混養、稻蝦共作等生態種養殖模式,重點支持新宏生態農業拓展萬畝稻田綜合種養示範片和射陽朱平水產建設高標準螃蟹養殖示範基地;加大對鶴龍湖蟹蝦協會、種養殖大戶、蟹蝦餐飲等主體扶持力度,促進蟹蝦特色產業發展。打造以蟹蝦為主打產品的湖鮮美食街、蟹蝦城,構建冷鏈物流配送服務體系,共同打造「湘陰蟹蝦」公共品牌。年穩定蟹蝦養殖10萬畝,實現年產值5億元以上。
5. 湘陰藠頭。以三塘鎮為主陣地,推進藠頭標準化種植,帶動東塘、六塘、石塘等適宜區域藠頭發展。以海日食品為龍頭,以三塘藠頭協會為紐帶,發展藠頭生鮮加工。繼續支持海日食品開發藠頭系列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快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評定,健全藠頭質量標準體系、交易標準體系和綜合服務體系。依託科研技術單位加強藠頭種植和加工技術創新,提純復壯藠頭品種,支持開展藠頭特色農業保險,提高藠頭產後商品化處理能力和入市品級。力爭年穩定藠頭種植面積5萬畝以上,實現年產值1億元以上。
6. 樟樹港辣椒。實施樟樹港辣椒地理標誌保護工程項目,依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加強技術創新,完成樟樹港辣椒提純復壯。支持陽雀湖農業、眾源生態農業等市場主體建立樟樹港辣椒示範生產基地,鼓勵引導辣椒種植主體實行標準化生產,擴大發展樟樹港黃瓜、土豆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形成2萬畝樟樹港地標產品基地,實現年產值5億元以上。
7. 湘陰特色蔬菜。依託楊林寨食用菌協會和農盛好佳農業等產業龍頭,大力推廣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發展食用菌、洞庭鮮辣椒、藜蒿、精細瓜果類蔬菜等特色蔬菜。找準技術依託單位,引進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發展20家以上食用菌種植大戶,打造公共區域品牌。加強線上線下產銷對接,推動湘陰蔬菜市場主體與「美菜網」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培育一批時鮮蔬菜配送品牌和市場主體。年穩定特色蔬菜種植面積5萬畝以上,實現年產值5億元以上。
8. 南湖洲乾菜。依託百樹山生態農業、南湖洲土特產、耕農種養植合作社等乾菜加工銷售骨幹企業,建立「農戶+企業」訂單收購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優質稻+蔬菜」水旱輪作模式,大力發展加工型蔬菜。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打造綠色食品認證示範基地3000畝,建立蔬菜加工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南湖洲乾菜標準化加工廠,培育打造「南湖洲土菜」「百樹山乾菜」品牌。通過電商、湘菜連鎖餐飲等,多途徑拓寬銷售渠道,有效提高南湖洲乾菜品牌美譽度和市場佔有率。年穩定種植面積2萬畝以上,實現年產值1億元以上。
9. 水生蔬菜。以鶴龍湖、湘濱、嶺北等鄉鎮低洼區域為重點,因地制宜、適度連片,發展太空蓮、蓮藕、茭白、菱角等水生作物,推廣綠色生態模式,推動「百畝園、千畝村、萬畝鎮」水生蔬菜生產格局。發展支持經營主體對蓮藕進行全方位開發,利用生態蓮、菱的觀賞功能,發展水生蔬菜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年穩定種植面積2萬畝,實現年產值1億元以上。
10. 特色有機水果。以縣域東部鄉鎮和城郊區域為重點,依託凱佳生態園、賽美農莊、綠源山莊等市場主體,打造有機葡萄、獼猴桃、楊梅、草莓、黃桃、梨等有機水果產業基地,配套完善旅遊設施,發展觀光、採摘和休閒等農旅產業。實現特色水果和休閒農業年產值1億元以上。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縣打造「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組織領導、政策制定、統籌協調及督查考核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全年目標任務各司其職,緊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鄉鎮要明確專人負責,制定本區域「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實施方案,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納入全縣年度綜合績效考評,2020年,評選示範鄉鎮1個、先進鄉鎮2個、優秀鄉鎮3個,分別按30萬元/個、20萬元/個、10萬元/個進行獎勵,評選先進村(社區)20個左右,分別按3萬元/個進行獎勵。具體獎勵評選標準另行明確。
(二)堅持規劃指引。各鄉鎮要以《湘陰縣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2017-2025)》確定的「兩帶三區」布局為指導,制定本鄉鎮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發展本轄區特色農業產業。楊林寨鄉以特色蔬菜(食用菌)、特色水產為主,鶴龍湖鎮以蟹蝦產業,南湖洲鎮以南湖洲乾菜、高檔優質香米為主,新泉鎮以高檔優質香米為主,三塘鎮以湘陰藠頭為主,樟樹鎮以樟樹港地標蔬菜為主。
(三)狠抓示範帶動。各鄉鎮要選取基礎條件好、示範帶動強的重點特色農業產業,打造1—2個3000—5000畝的農業結構調整示範片,以點帶面,促進產業升級。要著力培育3—5家示範合作社和20戶以上主導產業種養示範戶。
(四)狠抓龍頭培育。著力培育服務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種養殖、加工及銷售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支持各類農業企業和主體做大做強。遴選10家以內以我縣重點特色農產品為主要加工原料、與農戶籤訂收購訂單或發展自有基地、品牌優勢較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符合評選驗收標準的,按照30萬元/家的標準連續扶持3年以上。遴選50家以內種養我縣重點特色農產品、連結農戶多、帶動作用強,建立示範基地的經營主體,符合評選驗收標準的,按照10萬元/家連續扶持3年以上。遴選5家左右與國內知名的大型線上銷售平臺深度合作,線上銷售額度達到一定額度、帶動服務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或經營主體,按20萬元/家進行扶持。遴選5家服務面積2萬畝以上、貢獻突出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按10萬元/家進行扶持。具體扶持政策評選方案另行制定。
(五)突出政策引導。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的同時,制定對重點特色農產品生產主體的激勵政策,引導全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00畝以上,藠頭、專業蔬菜基地以及稻田水生蔬菜連片種植面積30畝以上,特色水果連片種植面積在100畝以上且長勢較好的,按200元/畝進行補貼。發展稻菜輪作連片種植面積在50畝以上且長勢較好的,按100元/畝進行補貼。新發展食用菌或大棚設施蔬菜的,按2000元/畝進行補貼。發展「中科5號」鯽魚、鱸鱖魚、翹嘴紅鮊、全雄黃顙魚等名特優水產養殖大戶或主體,根據其發展規模、示範帶動、養殖效益等情況,按150元/畝進行補貼(驗收標準另行制定)。對年度完成高檔優質稻訂單收購銷售1000畝以上、連片種植面積在500畝以上、提供高檔優質稻種子供應、訂單種植主體滿意度高的糧食經營主體,按50元/畝進行補貼。鼓勵農村土地規範流轉,對新增耕地流轉面積300畝以上、流轉期限10年以上並進入縣級流轉平臺的村(社區)給予2萬元(每增加100畝,增加0.5萬元,最高不超過5萬元)獎勵。上述扶持政策不疊加享受。
(六)強化要素保障。統籌各類要素資源,明確工作責任,為全縣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堅強保障。強化金融支持。縣內金融機構要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企業金融服務需求,推出適合我縣農業發展的金融產品,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大中型農機具、商標權等抵質押貸款,努力加大農業金融支持。縣農業農村局要安排工作專班,全面建立農業企業與金融機構、省農信擔的對接協調機制,促進「糧食貸」等特色優惠貸款精準高效落地。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積極爭取把主要農產品和地方特色農產品納入保險範圍。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同時,積極做好農業保險宣傳、組織農民參保、災後勘察定損和理賠等工作。支持農業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在湖南股權交易所掛牌融資。強化社會化服務。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各類服務組織圍繞農業生產全鏈條提供工廠化育秧、全程機械化生產、病蟲害統防統治、田間管理、高產優質技術承包等專項服務和全方位的綜合服務,促進小農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廣「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農業生產託管方式。培育市場信息、農資供應、綠色生產技術、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營銷、冷鏈倉儲、職業農民培訓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強化基礎配套。縣統籌財政預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糧食價差補貼、高標準農田建設、節水灌溉、溝渠疏浚、水肥一體化、公益性專項補助、移民開發等各類涉農項目1億元以上,重點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區域水系暢通、機耕道路、電力設施、滴噴灌溉等農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龍頭企業和經營主體扶持補貼。強化用地保障,開通農業設施用地手續備案登記等手續綠色通道,依法依規盤活利用閒置在鄉村的國有資產,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解決倉儲、加工用房、用地問題。強化市場對接。支持水產品交易市場及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構建農產品交易服務網絡。積極引進全國知名網際網路平臺、農產品購銷龍頭企業落戶或建立與縣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合作。大力支持縣內農產品加工企業打造電商上行通道,培育農業電商企業。支持農產品企業參加各類展銷會、農博會,積極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支持舉辦豐收節、辣椒節、龍蝦節、螃蟹節等節會活動,打響湘陰特色品牌,促進農產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