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周末看了一部印度的電影《起跑線》,很有一些感觸。電影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為了讓女兒從小就接受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很多的中國家長,不也是這樣嗎?為了讓孩子提前上學,趕在9月1日前剖腹產;幾個月的寶寶就開始被父母抱著上早教班;選擇高檔的幼兒園,全家拼勁全力為孩子買學區房……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命題其實蠻有意思的,至少這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接受和認可的提法。但是仔細思考一下,如果把人生比作賽跑,雖然不能說「不輸在起跑線上」一定是錯誤的,但「贏在終點」難道不是更重要的嗎?輸不輸在起跑線和能不能贏在終點,本身是沒有必然聯繫的。況且,人生如果是一場長跑的話,從起跑線就開始領先的更是難以贏在終點了——我認為不重視起跑線的輸贏,並不是說要刻意讓孩子落後,而是需要給孩子儲備好中後期加速所需要的能力。急功近利地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反而可能會導致孩子倒在終點線前面。
從2010年開始一句這樣的話席捲了整個中國,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然,很多家長都認為這一句話是十分正確的,當今社會,由於大家都是一個孩子或兩個孩子,對孩子的教育自然是十分的重視,而因為這句話更加激勵了家長們去讓孩子學習很多的補習班,幼兒園開始就開始學習數學和英語,小學時就開始學習奧數班和大量的各種興趣愛好,畫畫、彈鋼琴、吹葫蘆絲等等,讓孩子學很多的技能,誠然,家長們也是很有理由的,學習彈鋼琴可以鍛鍊孩子的毅力——讓孩子一直訓練一首曲子,益於未來的交際,學習鋼琴讓他們形成一個圈子,可以提高人際的廣度,可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當然,讓孩子不輸給其他的孩子確實正確,可是想過嗎,這樣的作法,其實在心理學上是不符合人的正常發展的。
發展心理學的近些年研究都表明,其實讓孩子提早學習一些未來要學習的知識固然沒錯,但是這是有條件的,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一個叫做認知發展理論,他作為一位有名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者,提出了兒童的一系列發展階段,其中對於兩大階段解釋的十分清楚——前運算階段(2~7歲)和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因為人的發展是一步步形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前運算階段,也就是2-7歲,這一個簡短的的邏輯思維還沒有完全的形成,他們只能完成一些簡單的邏輯問題,也就是具體的數學運算,就比如說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1+1的時候,老師教他們這樣的數學運算是用一些具體的物品來進行教學,這個也就是前運算階段的一定的局限性,而到了具體運算階段孩子們逐漸形成了邏輯思考,其中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對守恆的具體思考和認識(什麼是守恆呢,這裡簡單說明一下,當一個孩子可以對低而寬瓶子倒水倒到高而窄瓶子中,認為這兩種的水量是一樣的,那麼就說明孩子已經從前運算階段發展到了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的孩子可以對數字和符號進行運算,而不是只能簡單的只能進行實體的運算,但是同樣他們沒有形成具體的邏輯思維,也就是邏輯推斷能力,後面的這個階段也就是形式運算階段,當進入這個階段,孩子的邏輯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大部分的邏輯性問題都已經可以解決了。
我曾經跟一個移民美國的朋友聊天,她說美國小學五年級就有反毒品教育,而有意思的是,給五年級小孩的毒品教材中,幾乎沒有什麼毒品的說明,吸毒者的慘像。這本毒品教材,通篇都在講一個事:
Goal setting
翻譯過來就是,人生目標,或者人生夢想。
換句話說,美國人發現,大多數人吸毒,是因為沒有了人生目標。
這很符合《門徒》裡說的:『他們為什麼吸毒?一切都是源自空虛。』
因此,從小建立夢想的觀念,植入一個,人生一輩子要有夢想,的觀念,真的不是什麼心靈雞湯。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硬要說人生的起跑線的話,我想「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如果有一對尊重孩子、善於引導孩子的父母,他/她何止贏了起跑線,簡直贏了半輩子。
二
生活圈子決定你的命運
接近什麼樣的人就會走什麼樣的路。
牌友只會催你打牌,酒友只會催你乾杯,而靠譜的人,卻會感染你如何取得進步。人最大的幸運,不是撿錢,也不是中獎。而是有人,可以鼓勵你、指引你、幫助你。所謂的貴人,也並不是直接給你帶來利益的人。而是開拓你的眼界,給你正能量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你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你生活的軌跡,決定你的人生成敗。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科學家研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
積極的暗示,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激發人的內在潛能,發揮人的超常水平,使人進取,催人奮進。遠離消極的人吧!否則,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使你漸漸頹廢,變得平庸。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態度決定一切。有什麼態度,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性格決定命運。有怎樣的性格,就有怎樣的人生。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幸運:
上學時遇到一位好老師,工作時遇到一位好師傅,成家時遇到一個好伴侶。
有時他們一個甜美的笑容,一句溫馨的問候,就能使你的人生與眾不同,光彩照人。
生活中最不幸的是:
由於你身邊缺乏積極進取的人,缺少遠見卓識的人,使你的人生變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有句話說得好,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
古有「孟母三遷」,足以說明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
雄鷹在雞窩裡長大,就會失去飛翔的本領,怎能搏擊長空,翱翔藍天?
野狼在羊群裡成長,也會「愛上羊」而喪失狼性,怎能叱吒風雲,馳騁大地?
原本你很優秀,由於周圍那些消極的人影響了你,使你缺乏向上的壓力,喪失前進的動力而變得俗不可耐,如此平庸。
不是有這樣的觀念嗎?「大多數人帶著未演奏的樂曲走進了墳墓。」
如果你想像雄鷹一樣翱翔天空,那你就要和群鷹一起飛翔,而不要與燕雀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樣馳騁大地,那你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而不能與鹿羊同行。
正所謂「畫眉麻雀不同嗓,金雞烏鴉不同窩。」這也許就是潛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
如果你想聰明,那你就要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才會更加睿智;如果你想優秀,那你就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才會出類拔萃。
讀好書,交高人,乃人生兩大幸事。
一個人身份的高低,是由他周圍的朋友決定的。
朋友越多,意味著你的價值越高,對你的事業幫助越大。朋友是你一生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因為朋友的相助和激勵,你才會戰無不勝,一往無前。
人生的奧妙之處就在於與人相處,攜手同行。
生活的美好之處則在於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人生就是這樣。想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聰明;想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優秀。
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把它轉化為自己的長處,你就會成為聰明人;善於把握人生的機遇,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機遇,你就會成為優秀者。
對他人的成功像對待自己的成功一樣充滿熱情。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
和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與狼在一起,終究一天會成為狼,與豬在一起,終究一天會成為豬!
三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效社交上」
「一次性」入選《柯林斯詞典》年度詞彙後,「一次性社交」火了。
無數年輕人在朋友圈發圖,感慨自己的「一次性社交」:
有人新加了好友,互相發了一個「你好」,就從此不再聯繫,幾年之後下沉到微信最底部連人都找不到;
有人參加了學習小組,組員們互相約定「以後一定要經常聯繫」,結果第二天就拋在腦後,第三天連對方的聯繫方式都忘記;
有人認識了新的異性,想著什麼時候一起見面吃個飯,結果被其他事情轉移了注意力,再聯繫時對方已把你拉黑。
這年頭,連手機和內褲都能一次性使用,友誼當然也能一次性拋售,但你知道嗎,一次性社交太多,恰好說明了你其實根本不需要那麼多朋友。
網際網路大會結束後,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大咖都奔赴飯局,李彥宏、馬化騰、劉強東、丁磊等商業成功人士難得齊聚一堂,場面可謂氣場十足。
但眼尖的網友發現,馬雲並不在此列。馬雲很快回應說:
「他們沒請我,請了我也沒時間去。」
一句話道破了社交真相:不和沒必要的人熱絡,不在沒必要的飯局上浪費時間。
作為「國民爸爸」,馬雲在媒體面前總是呼朋喚友、身邊眾星雲集,但了解他的人會知道,馬雲是個愛惜朋友的人。
他的愛惜不止體現在知恩圖報、重用人才,更體現在不浪費時間結交太多的朋友。
他連續四年「沒時間」參加網際網路飯局,卻在王菲女兒竇靖童的演唱會上為她打CALL,和王菲合唱《風清揚》。
在飯局上認識更多朋友雖然好,和老朋友一起唱歌更珍貴。
認識新朋友是無限的,真正能推動生活的朋友數量卻十足有限。
人脈再多,關係也不見得好。
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有限的人身上,才能產生真正的交情,打造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
四
圈子雖小,乾淨就好
眼睛純淨,才能看見美麗的風景;心靈乾淨,才能擁有純粹的感情。
有一種定律叫「圈子定律」,來源於社會學裡很著名的「鄧巴數字」理論,也叫150定律——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圈子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
人一輩子活動的範圍很小,或許一生只有一個地方最舒服,只有一個人最懂你。
有自己「乾淨」的圈子,並在其中怡然自得。
周有光先生,尊稱「漢語拼音之父」,貴為世界知名的大語言學家,卻住在一所年久失修民國初建的小洋樓裡,五口人住兩間半房子。
但周先生卻寫《新陋室銘》自嘲:
「房間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書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
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
臥室就是廚房,飲食方便;書櫥兼作菜櫥,菜有書香。喜聽鄰居收音機送來音樂,愛看素不相識朋友寄來文章。
使盡吃奶氣力,擠上電車,藉此鍛鍊筋骨;為打公用電話,出門半裡,順便散步觀光。」
房子雖小,但周先生一家卻過得很開心。直到改革開放後,周先生才搬進了分配的新簡易房,面積也不大。
但他說:「心寬室自大,室小心乃寬。」
圈子雖小,絲毫不影響先生的事業,從1952年的《中國拼音文字研究》到2010年的《語文通論》,他一共出版了涉及古今中外的語言文字學研究著作,竟達36部之多!
周有光這個名字,更是熔鑄在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熠熠發光。
圈子不在多少,有幾個聊得來的伴兒就好。
周國平曾說過:我心目中的朋友,既非泛泛之交的熟人,也不必是心心相印的戀人,程度當在兩者之間。
真心無言,大音希聲,即使沒有相見歡,即使不曾常常聯繫,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都不曾忘記,都深深地記得。
多年的好友,也不會因為不聯繫而真的疏遠,曾經一起走過的快樂時光,涓涓銘記在心。
朋友相遇沒有早晚,有心同,有語暖,有美好,是心靈的伴。朋友若茶,看似清淡,散發的香味值得久久回味、歷久彌香。
不必每天相約,更不必每天在同一個圈子相處,只需想起時,嘴角浮起淡淡的微笑,足矣。
不是自己的圈子,不必強行融入。
只有無所事事的人才會覺得孤單,圈子是在志趣相投的領域不經意的偶遇,而不是為了突顯自己的人氣,而隨意結識的群體。
自己就是自己的太陽,何須別人照亮?
其實,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滿身疲憊,卻有卸不下的壓力,一肚子苦衷,也有不能說的時候。
風雨之中,打傘也要前行;失敗之後,帶淚也要經營。沒地方喊累,因為這就是生活;沒有人訴苦,因為這就是選擇。
真正的圈子,會因為你的美好接受你,而不是因為你的刻意才將你納入。
不需要討好全世界,只需要等待被你品質吸引的人,主動且樂意和你走到一起。
我們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一切都很美好。
圈子雖小,乾淨就好。
保持一顆乾淨的心,只有心靈沒有負累,身體才不會感到有所負累。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願你擁有乾淨的圈子,規律的生活,中意的人,這便是最理想的生活。
五
所謂的圈子,本質上是你思維的圈子
在我看來,並沒有那麼多的圈子,向上生長的路徑也沒有那麼地擁堵,關鍵看你怎麼想,怎麼做。
人有內向和外向之分,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還告訴我們,人通常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對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而言,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所以總是在不斷尋找機會,進入不同的圈層。
我們並不是刻意地去融入別人的圈子,而是通過更開放的心態發現更多優秀的朋友和老師,從他們身上找到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不足,借鑑他們的思維模式。
我們不害怕失敗,也不害怕批評,相反會特別期待別人給自己的反饋,主動學習,從他們的身上得到更積極的心理暗示,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
你不斷地成長,就會進入更開闊的圈子,看到更優秀的人,也會不斷發掘和激活自己的潛能,世界之大、人生之豐富,足以讓我們感嘆,這一輩子真正地活過了,沒有遺憾。
而對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言,因為我們害怕失敗,害怕碰壁,習慣了待在舒適區,往往覺得努力是無用功,在改變現狀上無能為力,我們總是關注限制、規避挑戰,面對批評,總是習慣性地想要去反擊。
我們一方面拿「圈子」做託詞,單方面中止了自己的成長,一方面還要把罪過推給「圈子」,推給環境。
所謂的圈子,本質上是你思維的圈子。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問題,才是改變自己、不斷成長的新起點。
正如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所說,「真正的自信是,有勇氣敞開心扉去歡迎新的變化和想法,不管他們來自何方。真正的自信來源於你的思維模式:你已經做好了成長的準備。」
所以,當你感覺與厲害的圈子格格不入時,不要急著去迎合圈子。當你的格調夠得上厲害的圈子時,你不去擠,也自然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