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常州:依運河而建的青果巷走出不少名人
「大運河:我們未來的生活」全媒體行動第二十站———江蘇常州
青果巷是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始建於明萬曆年間。
清乾隆年間,臨靠運河的青果巷成了南來北往各類果品的集散地,船舶雲集於此,人們在沿岸開設各類果品店鋪,舊有「千果巷」之稱。《常州賦》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陳。」常州方言「千」、「青」難辨,才有了現在的「青果巷」。
陪同我們的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陳偉堂是老常州人。他說,「青果巷凝聚了數千年常州古蹟的精華和人物精英,是常州文化基因的活化石。」
青果巷的居民枕河而居
從喧囂的和平北路拐進青果巷,似乎就安靜下來。這是一條悠長而又寂寥的小巷。
青果巷依運河而建。有些房子推開窗,就是運河。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保持著基本相同的生活形態:前門逛街,後門浣洗,出行多乘船。陳偉堂說,當年,長約一公裡的青果巷,碼頭就達到了上百個。
在青果巷的盡頭,88歲的呂旗大獨自一人坐在巷子內。任憑几輛電瓶車呼嘯而過,眼皮都不曾抬一下。
「他以前是做木材生意的。」陳偉堂說,「他的木材當年就是沿著運河運到遠方的。」呂旗大對青果巷有份依戀,他說,在這裡已經住了60多年了,恐怕是離不開了。
枕河而居的時光,對於從青果巷走出的名人,也是縈繞心頭的那抹鄉愁。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曾回憶道:「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我們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舊了也不能拆掉,旁邊就造一座新的房子,連在一起,房子有好幾進。我們住在運河邊上,前門在路上,後門在水邊。我大概三歲開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旁邊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時候特別好。」
青果巷曾是大戶人家聚居地
青果巷是常州名門望族的聚居地,常州城素有「劉半城,莊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條街」之說。「唐家」即毗陵唐氏。明朝時,唐家建的「唐氏八宅」,盛極一時。
不過,這個時間去青果巷,顯然有些晚了。據當地報紙記載,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項目已於2012年啟動,力爭2015年建成開街。「建成後的青果巷,將成為形態、文態、業態、生態高度融合的常州文化名片。」
走在巷子內,多數房子大門緊鎖,人去樓空。有些地方已經架起了腳手架,塵土飛揚。陳偉堂說:「這裡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都已經搬走了。」好在巷子裡還保留著一些文化遺存,老舊的石庫門和門樓,儘管已斑駁、殘破,但仍能一窺昔日的風貌。
青果巷68弄,這是有著一條備弄的老房子。悠長的備弄,狹窄得僅容一人通過。兩人交會時,其中一人還得側身而過。神奇的是,即便是豔陽高照,弄內依然是黑漆漆的。
陳偉堂說:「這才是真正的常州大戶人家的房子。」據說,蘇南舊時的大戶人家,往往會在廳堂樓閣邊上開闢一條長弄,弄堂狹長,從入門第一進貫穿到最後一進院落,這狹弄就是備弄。「備弄有防火的作用。當然,也供女眷和家裡的傭人出入。」
走幾步就能看到名人故居題額
沿著青果巷往深處走,沿街能看到「瞿秋白故居」、「趙元任故居」、「周有光故居」、「李伯元故居」等題額。
陳偉堂告訴記者,曾有一位名人後代,站在青果巷感慨:「這裡每一戶人家的背後,或許都出過一個響噹噹的人物。」陳偉堂更願意稱青果巷為常州的「文化之根」,他寫過一篇文章,叫《青果巷:常州文化基因的活化石》,刊發在當地報紙上。
67歲的趙慶雙是趙元任的族人。晌午時分,他坐在家門口,悠閒地喝著普洱茶。青果巷8號、9號就是他的家。「以前趙家房子大著呢,足足有4000多平方米,後來就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的了。」
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音樂學先驅。膾炙人口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他譜的曲。「趙元任在青果巷住了10多年。」趙慶雙說,趙元任去了美國之後,兩度回國,「都曾到過青果巷。」
這麼多年,趙慶雙一直守著老宅子,「趙家很多後人都在國外,我希望他們回來時還能找到根。」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