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對人們來說越來越重要。可以說,社會保障從出生到死亡都伴隨著我們。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每年都在改善。基本上每年都有新的規定和調整,今年也不例外。隨著時代的發展,社保也開始追求「潮流」,今年很多地區都把社保卡改成了電子社保卡,功能比之前要豐富,並且還方便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效率。
今年,我國的養老金更是迎來了自2005年以來的16連漲,進一步深化了我國居民的養老保障程度。此外,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也發生了變化。
9月11日,國家醫保局、財政部等3部門聯合發布了文件,當中明確指出,如果已經連續交了2年以上的醫保,但是因為工作的原因,把醫保在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之間轉換,斷繳時間不超過3個月,繳費之後還是可以正常享受醫保待遇。如果超過了3個月,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等待期」但不得超過6個月。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轉換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職工醫保的待遇不是更高嗎?
當然是為了獲得社會保障福利,除了社會保障繳款外,還必須滿足某些條件。例如,要獲得養老金,就必須支付至少15年的養老金。為了獲得終身醫療保險的保障,必須滿足男職工繳滿30年,女職工繳滿25年的要求。總的來說,要獲得社會保險福利,必須繳納至少15年的社會保險。
事實上,社會保障中的養老保險相當於一個養老金帳戶。當你在15年後退休時,你的養老金將定期存入每月的帳戶。值得注意的是,繳納社會保險的時間越長,養老金就越高。但是有些人,由於他們自己或他們工作的原因,沒有支付足夠的15年的社會保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社會保障部出臺了新的規定。
一次性補齊
除了轉為居民社保,實際上還有一些符合條件的人是可以一次性補齊15年的,主要有以下幾類:
1.2011年以前退休的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職工
2.農村青年知識分子(1961-1982年)
3.2011年以前繳納社會保障金並在當地定居的退休老人(男性65歲以下,女性60歲以下)
個人逐年補繳
如果你已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社保並沒有交滿15年,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選擇逐年補繳,直到你繳滿15年,才可以申請養老金。但是這種方法有一個缺點,因為在退休後,許多人沒有收入來源,如果他們沒有儲蓄,緊急壓力可能是巨大的。一方面,日常開支是要花錢的,另一方面,你必須繳納社會保障金,並且你還沒有開始領取養老金。
如果你手頭有一些積蓄,需要補償的年數很短(例如2到3年),那麼你仍然可以選擇這個方案。但是,如果你手頭沒有任何儲蓄,而且補繳的年數比較長,那這個方案就不合適。如果你選擇在退休後每年補繳,你必須支付額外的滯納金。
延遲退休
這裡的延遲退休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推遲法定的退休年齡,而是根據個人的真實情況,選擇交滿了15年社保之後再退休。
這種方法在經濟壓力上相對小一些,因為公司還會幫忙繳納一部分,並且還會縮短領取養老金的年限,這一點還是需要注意的。
轉為城鄉居民社保
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分為兩大類,城鎮職工社保和城鄉居民社保。職工社保由在單位上班的職工交,單位會承擔一部分,個人承擔較少部分。交的錢越多,養老和醫保的待遇也會越好。而居民社保是無工作單位的居民交,交的錢少,待遇也會差一些。
如果你年輕時繳納的是職工社保,但退休的時候沒有繳滿15年,可以申請轉為居民社保,這樣就可以一次性補繳。然而,一旦它被轉換成居民社保,以後將得到的養老金會更少,我們還需要認真考慮。
還有一種「不得已」的方法,那就是「放棄繳納社保」。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合適,那就可以考慮這種方法,取出之前自己交的部分,但是已經納入了統籌帳戶的部分是沒辦法取出來的,以後也不再享受社保待遇,所以選擇這一種方法要慎重。
有人說,目前社會保障福利越來越好,對於交滿15年的人來說,還有辦法可以補齊,享受到養老待遇,也算是「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