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楊霄 丁洋濤 陳玉堯 方方 實習生 董芳芳 王雪 劉鑫 李名揚 文 馬騰飛 攝影)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中國數字經濟加速跑,大數據應用在國內各類社會場景、生態領域、經濟環境中加速滲透,這成了本年度尤為顯著的經濟特徵之一。
大數據與中國經濟的交互熱點在哪兒?
12月5日下午,第十六屆大河財富中國論壇暨2020中國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論壇主報告會,在鄭州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以下簡稱華北水電)第一報告廳舉行。來自國內的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30多所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校長)等,聚集一堂,圍繞「網際網路+」社會治理體系與應急管理、變革時代下技術創新與企業管理、數字物流與供應鏈運營管理等主題,發表了多輪現場演講,展開了充分交流和探討。
值得一提的是,華北水電管理與經濟學院高質量構建「新商科」的先行樣本,得到了十多位國內經濟學院院長的充分肯定,他們在人才團隊建設、教研方向設定、跨學科融合抓手等方面進行了深度對話,碰撞出智慧火花。
吳俊傑:廣泛的社會需求,將驅動大數據智能科技蓬勃發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吳俊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吳俊傑,就大數據智能這個當下的熱門主題發表演講,為大家生動闡釋了大數據智能的趨勢與應用。
數據科學是一門複雜的科學,融合了統計、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多學科的知識。他認為,數據智能是多學科在智能時代的必由之路,是數據科學在智能時代的進化之光,推動形成了數據、場景、算法的迭代與循環。它還在蓬勃生長,絕不是曇花一現。對大多數人來講,數據智能的概念有些陌生與遙遠,吳俊傑聯繫當前的研究熱點與產業機會,從數據、算法、場景三個維度為我們詳細拆解了數據智能的具體範疇。
吳俊傑提到,除了他們當下正在研究的社會治理、新零售、金融科技等領域,還有醫療衛生、智慧城市、智能製造,都是與大家密切相關的數據智能的應用場景。
馮楠:混合商務模式,將成為傳統企業平臺化轉型的主流模式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副主任馮楠)
在當日論壇現場,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副主任馮楠以「數字經濟下企業平臺化轉型及開放策略研究」為題,做了現場主題報告。
馮楠稱,共享經濟平臺的出現對傳統企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傳統企業是否要進行平臺化轉型、選擇什麼樣的商務模式以及企業擁有的資源如何影響其平臺化轉型決策等問題成為企業關注的要點。
在馮楠看來,企業平臺化轉型可以迅速獲取資源並提升服務能力,但同時也帶來了內部競爭和外部競爭加劇的挑戰。
通過對網約車平臺的案例分析,馮楠指出,企業在平臺化轉型過程中,逐步由從供應鏈中獲取價值,轉向從平臺所連接的雙方或多方用戶群體在平臺上進行的交互中獲取價值。此外,提升服務能力並不是傳統企業進行平臺化轉型的唯一驅動力。「開放」和「封閉」之間的選擇不是0與1之間的選擇,混合平臺模式將成為傳統企業平臺化轉型的主流模式。
舒嘉&羅俊:疫情下資源優化配置,大數據建模+算法應用生成最佳方案
(東南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舒嘉)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通過建模和算法為醫療應急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解決方案?
當日在論壇上,東南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舒嘉、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副教授羅俊分別作了主題報告。「今年疫情期間,中國的大城市所承載的抗疫壓力非常大。要不要封城、達到什麼數值才會觸發封城……為此,中國迅速建立了一套數據模型與應急機制。」舒嘉表示,通過建模和算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計算出傳染病傳播的規律和傳播特性,推測出受感染人群的數量,從而進行資源需求的預測和解決方案的設計。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副教授羅俊)
羅俊則對疫情傳播過程中的需求預測進一步展開分析。他表示,目前對於新冠肺炎疫情趨勢的預測基本上都是均值預測,做好資源配置還必須要考慮到「波動性」這一因素可能會對最終決策產生很大影響。
開拓「新商科」,全國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貢獻智慧
當天下午5時,大河財富論壇專場——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論壇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以下簡稱華水管經學院)舉行。
(華水管經學院院長李綱)
在短短一個小時內,論壇程序委員會主席、華水管經學院院長李綱介紹了該院的學科建設情況。他稱,該院學科建設從四方面努力,包括著手打造一個特色骨幹學科群、建設兩個管理學科博士點、突出三個特色或優勢以及開啟「新商科、新起點、新徵程」。
立足學校水利水電特色,圍繞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服務水利水電行業工作重心轉變和河南地方經濟發展,成功獲批了河南特色骨幹學科群——管理科學及其智能化特色骨幹學科群。
據悉,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是河南省第一個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點,2014年開始招生,目前已經培養了四屆畢業生。同時,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也在建設中,已經通過河南省評審。
「新商科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新起點,為我們提供了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李綱稱,把握全球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發展態勢,通過「新技術+商科」的學科交叉,向新商科轉型,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慧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新商科就是通過「本土化+國際化+智能化」交叉融合,在人才培養方面和科學研究方面,找到新起點,開始新徵程。
對於華水管經學院「新商科」建設的探索,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徐寅峰認為,任何學科建設的核心都是「人才」,需要能指引方向的學科帶頭人挺身而出,培育更多有學科帶頭能力的人才隊伍。
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樊治平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高校學科建設關鍵還得看師資力量,其核心是學術帶頭人;學術帶頭人要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重點或重大項目,骨幹教授要主持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過學術研究自然而然形成科研團隊。同時,對於青年教師的激勵政策也要有創新,從而實現教師隊伍建設的良性循環。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衛國認為,新商科建設需要專業交叉融科,跨學科建設要立足自身基礎、特色和優勢,同時最好能和相關行業研究院相結合,讓學科建設成果能夠落地,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東北財經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汪旭暉教授給出的建議是,無論是學科群還是新商科,其本質都是學科的交叉融合,以何為紐帶實現這種交叉融合,並且持續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學科建設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責編:黃鑫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