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邪客》對半夏秫米湯的解釋為:「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厥氣者,邪氣也。非人體正常產物和所需皆可稱為邪,從以方測證的角度來看,此處所言之邪氣當為痰溼邪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表明陰陽之間的互根互用,但陰陽二氣之間的相互作用必須要有道路來溝通,這就形成了 「陽——道路——陰」的一種關係。
《靈樞·邪客第七十一》:「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陽蹺脈應該是衛陽入裡的一個橋梁,由於橋梁下陷所以衛氣不得入於陰。其次陽不入陰的結果是陰虛,這是由於陽不入陰則阻滯於陰外,陽鬱於外或者鬱於上則化熱而耗損陰液,所以陰虛。或者說只有當陽氣入於陰,陰液才得以保存,也說明潛陽入陰也是養陰的方法之一。治療方法是「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祛其邪。」應該是補陰虛,瀉陽氣,通調經脈以祛邪。治療的方劑就是半夏秫米湯,治療效果是「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還有就是這個神奇的煮湯藥的水,這裡強調所用的水,「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這種水在《傷寒論》當中也有介紹,稱為「甘瀾水」,也稱「勞水」(古醫說法)。即把水放在盆內,用瓢將水揚起來、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無數水珠滾來滾去便是。後世醫家多取「甘瀾水」補助腎氣以用。例如,苓桂棗甘湯證用於治療傷寒汗下後,臍下悸,欲作奔豚。煎以甘瀾水,揚之無力,取不助腎氣。甘瀾水的作用是取其輕輕上揚之性。一般來說水的特性是主潤下的,腎主水,但是經過這樣的上揚千萬遍之後,水已經減少了下流之性,而是偏於濡潤在中上焦之津液,同時取甘瀾水的流通之性。另外用葦子做柴火煮藥,葦薪也有疏通之性。
再來看看這兩味藥,首先是半夏,顧名思義,是夏季的一半,應該是夏至之際,夏至是陽極之際,陽極也是從陽轉陰的時刻。夏至之前,陽處於上升階段;夏至之後,陽氣由升轉降。夏至是一個從陽到陰,陽氣入陰的關鍵點。
我們再來看另一味藥秫米,秫米實際上就是粟米,也就是黍米,俗稱黃黏米。作為五穀之一應該歸於中土,《黃帝內經》中有介紹黍米味辛。辛主散,秫米的功能應該是辛散中焦土溼。
半夏秫米湯完全順應自然規律的陰陽變化,通過食物或者藥物,將人與自然完美地結合起來。正是因為有天地之氣相助,使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方子,顯示出神奇的療效,手到病除,一劑藥「其臥立至」。
也稱為「和姑」。
「釋名」守田(《別錄》)、水玉(《本經》)、 時珍曰∶《禮記·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守田會意,水玉因形。
「集解」《別錄》曰∶半夏生槐裡川谷。五月、八月採根,曝幹。
普曰∶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葉三三相偶。白花圓上。
弘景曰∶槐裡屬扶風。今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以肉白者為佳,不厭陳久。
恭曰∶所在皆有。生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然江南者大乃徑寸,南人特重 之。頃來互用,功狀殊異。其苗似是由跋,誤以為半夏也。
頌曰∶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佳。二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生 江南者似芍藥葉。根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黃肉白。五月、八月採根,以灰裹二日,湯洗曝 幹。《蜀圖經》雲∶五月採則虛小,八月採乃實大。其平澤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由跋絕 類半夏,而苗不同。
曰∶白傍 子真似半夏,只是咬著微酸,不入藥用。
「修治」弘景曰∶凡用,以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有毒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 須用生薑者,以制其毒故也。
曰∶修事半夏四兩,用白芥子末二兩,釅醋六兩,攪濁,將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
若洗涎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
時珍曰∶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湯泡浸七日,逐日換湯,晾乾切片,薑汁拌焙入藥。
或研為末,以薑汁入湯浸澄三日,瀝去涎水,曬乾用,謂之半夏粉。或研末以薑汁和作餅子, 日幹用,謂之半夏餅。或研末以薑汁、白礬湯和作餅,楮葉包置籃中,待生黃衣,日幹用, 謂之半夏曲。白飛霞《醫通》雲∶痰分之病,半夏為主,造而為曲尤佳。治溼痰以薑汁、白 礬湯和之;治風痰以薑汁及皂莢煮汁和之;治火痰以薑汁、竹瀝或荊瀝和之;治寒痰,以姜 汁、礬湯,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
根
「氣味」辛,平,有毒。
湯洗盡滑用。
元素曰∶味辛、苦,性溫,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
好古曰∶辛濃苦輕,陽中陰也。入足陽明、太陰、少陽三經。
之才曰∶射幹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權曰∶柴胡為之使。忌羊血、海藻、飴糖。
元素曰∶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乾薑;痰痞,佐以陳皮、白朮。多 用則瀉脾胃。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為其燥津液也。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
「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本經》)。
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療痿黃,悅澤面目, 墮胎(《別錄》)。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
生者∶摩癰腫,除瘤癭氣(甄權)。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大明)。治 寒痰, 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溼,治痰厥頭痛,消腫散 結(元素)。治眉稜骨痛(震亨)。補肝風虛(好古),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時 珍)。
煉取塗發眉,墮落者即生(雷 )。
「發明」權曰∶半夏使也。虛而有痰氣,宜加用之。
頌曰∶胃冷嘔噦,方藥之最要。
成無己曰∶辛者散也,潤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結氣,除煩嘔,發音聲,行水氣,而 潤腎燥。
好古曰∶《經》雲∶腎主五液,化為五溼。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 肺為涕。有痰曰嗽,無痰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溼也。
半夏能洩痰之標,不能洩痰之本。洩本者,洩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 則燥, 所以為流溼潤燥也。俗以半夏為肺藥,非也。止嘔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柴胡為之使 ,故今柴胡湯中用之,雖為止嘔,亦助柴胡、黃芩主往來寒熱,是又為足少陽、陽明也。
宗 曰∶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溼,溼則濡困,困則不能 治水。《經》雲∶溼勝則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薑一兩,半夏、大棗各三十枚,水 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呷之,便已也。
趙繼宗曰∶丹溪言∶二陳湯治一身之痰,世醫執之,凡有痰者皆用。夫二陳內有半夏, 其性燥烈,若風痰、寒痰、溼痰、食痰則相宜;至於勞痰、失血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 病,不可不知。
機曰∶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貝母代之。貝母乃太陰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脾經、陽 明胃 經之藥,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虛勞吐血,或痰中見血,諸鬱,咽痛喉痺,肺癰肺痿,癰 疽,婦人乳難,此皆貝母為嚮導,半夏乃禁用之藥。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爆,皆能生 脾胃溼熱,故涎化為痰,久則痰火上攻,令人昏憒口噤,偏廢僵僕,蹇澀不語,生死旦夕, 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則翹首待斃矣。
時珍曰∶脾無留溼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 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溼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所 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潔古張氏雲∶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 氏雲∶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聊攝成氏雲∶半夏辛而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和劑 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為性燥,誤矣。溼去則 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痺,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 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之。惟陰虛勞損,則非溼熱之邪,而用利竅行溼之藥,是乃重 竭其津液,醫之罪也,豈藥之咎哉?《甲乙經》用治夜不眠,是果性燥者乎?岐伯雲∶衛氣 行 於陽,陽氣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治法∶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既通,其 臥立至。方用流水千裡者八升,揚之萬遍,取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大沸,入秫米一升, 半夏五合,煮一升半,飲汁一杯,日三,以知為度。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 三飲而已。
秫米 shúmǐ
秫米,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梁Setaria italica (L.) Beauv.或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 var. germanica (Mill.) Schrad.的種子之粘者。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具有祛風除溼,和胃安神,解毒斂瘡之功效。用於瘧疾寒熱,筋骨攣急,洩瀉痢疾,夜寐不安,腫毒,漆瘡,凍瘡,犬咬傷。
粟、黍、稷、粱、秫,這些名稱,總稱為五穀雜糧。《本草綱目》記載:「古者以粟為黍、稷、粱、秫的總稱,而今之粟,在古但呼為粱,後人乃專以梁之細者名粟。故唐孟醯《本草》言人不識粟,而近世皆不識粱也。大抵黏者為秫,不黏者為粟,故呼此為秈粟,以別秫而配秈,北人謂之小米也。」秫米就是現代的粟米、小米。秫米的名稱僅保留在中藥裡面,糧食中已經沒有這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