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建築材料。
可是我國古代並沒有水泥。我國古代的建築大都是木質建築,因而少有十幾米的建築出現。
這些建築的優點是漂亮,缺點是不耐操。但是也有一些建築並不是木質材料建造的,比如亭臺,客家圍屋,炮樓,甚至還有一絲澆築的雕塑。那這些材料不是水泥還能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水泥是什麼:水泥是一種灰色的粉末,它加水變成漿體,然後慢慢乾結硬化,並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混合膠結在一起。水泥的歷史:水泥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古羅馬人會使用火山灰、石灰混合物加水,幫助砌房用的石塊粘合,變得更加穩固,但當時並未作為建築材料大量使用。
直到1796年,英國人J·帕克借鑑古羅馬人的做法,發明了沒有加入火山灰,只用泥灰巖燒制的水泥,與古羅馬時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外觀十分相似,因此被命名為羅馬水泥,並以良好的水硬性開始在水下建築中大量使用,這便是歷史上第一種現代水泥。後來經過工程師們的反覆實踐。才確定現代水泥的配方。三合土是什麼:而在中國的古代並沒有水泥,而是用一種叫做三合土的東西來做建築材料。
三合土,顧名思義,是幾種材料混合在一起的土。三合土配方採自日常生活:用黃泥加進石灰,再摻以砂糖、鵝卵石、碎磚塊、糯米、紅酒、紅糖、蛋清等攪拌,配方講究。夯實後歷經百年風雨,堅固無比;所以我們看到有些土房子竟然可以屹立數百年不倒,原因就是這些土牆實際上是強度很大的三合土,並不是普通的土。
為什麼淘汰了:既然它的強度大,那為什麼被淘汰了?我們看它的配料可以發現,有糯米,紅酒,紅糖,雞蛋清……這些都是食物,而且在古代並不是廉價之物。可以想像。如果要做一個大房子。需要投入多大的成本,要比今天的水泥貴許多,而且工藝麻煩,自然被淘汰了。
現在情況:現在全世界普遍使用水泥做建築材料,這是人類不斷實踐得出的結果。現代中國的建築已經基本沒有木質結構的建築了,基本都是鋼筋水泥建築。水泥建築強度大,澆築工藝相對簡單。現在的中國被稱作基建狂魔,裡面有水泥大大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