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的質素早在其投影上銀幕的那一刻,便已塵埃落定;然而,一部電影的口碑,卻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此案例在影史屢見不鮮,被奉為經典的《閃靈》(The Shining)也是其中之一。
上映之初,影評人幾乎一致口誅筆伐,但《閃靈》還是頗受普通觀眾歡迎。
時至今日,《閃靈》早已被視作影史最偉大的恐怖片之一,不僅衍生出各種或致敬或戲仿的影視劇橋段,更有走火入魔的粉絲沉迷於《閃靈》種種細節,為其打造專屬網站theoverlookhotel.com,甚至還拍了一門旨在破解《閃靈》背後秘密的紀錄片——《237號房間》(Room 237)。但回到四十年前的這個五月底,遍布全美的主要紙媒,卻是幾乎清一色地刊發批評《閃靈》的文章。這部出自大導演庫布裡克之手的作品,究竟曾經如何被視若敝屣,不妨讓我們閃靈回四十年前。
電影《閃靈》中主人公一家因暴風雪而與世隔絕,被迫居家的處境,正因新冠肺炎的緣故而在全球不少地方上演。
1980年5月23日,《閃靈》開始在全美各大影院隆重上映。該片由庫布裡克執導,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暢銷書。當時的庫布裡克已憑藉《2001太空漫遊》和《發條橙》等片躋身名導之列,史蒂芬·金已被尊為恐怖小說大師,主演傑克·尼科爾森和雪莉·杜瓦爾也都是好萊塢響噹噹的名字。可是,各路影評人就像是私下裡約好了一樣,將辛辣狠毒的批評刺向了庫布裡克與他的這部新片。如今重新將這些評語翻拾出來,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就讓我們先從《紐約客》雜誌看起。它當時的專職影評人,正是鼎鼎大名的寶琳·凱爾(Pauline Kael)女士。她有著類似於美國影評教母的業界地位,也是毒舌影評的鼻祖,原本只在學術圈裡閉門造車的嚴肅電影評論,之所以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變得通俗和流行起來,凱爾女士居功至偉,更別說她兼具學識、眼界與趣味的影評,一手提攜了《雌雄大盜》等多部最初被視為三流的作品。
但是,對於《閃靈》,四十年前她卻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本片這些特效場面,即便能獲得我們讚賞,也無法讓我們被它深深吸引,牢牢迷住。這樣的情況,全片由頭至尾,一刻都不會有。即使是鮮血淋漓的屍體或是電梯裡傾瀉而出的血漿,也不會讓我們看了覺得害怕,這是因為庫布裡克對於電影技術的專注,反而起到了拒我們於千裡之外的效果。」
在西海岸的《洛杉磯時報》,向來以愛說好話、不太挑剔而著稱的首席影評人凱文·託馬斯(Kevin Thomas),也不怎麼喜愛《閃靈》。「你得承認,有幾場戲的驚人視覺效果,整個影壇也就只有庫布裡克能做到了。但是整體而言,《閃靈》拍得太過大氣,反而缺少了我們觀看恐怖片時所期待的那種一驚一嚇的效果。結果就是,那些期待庫布裡克大師作品的觀眾和那些僅僅只是期待著能刺激一下的恐怖片粉絲,都會感到同樣的失望。」
庫布裡克當初在他的《閃靈》小說上,密密麻麻地做了不少筆記,這份珍貴的原始資料,目前收藏於倫敦藝術大學庫布裡克檔案館內。
作為重磅的行業雜誌,《綜藝》從一開始就不看好《閃靈》。「史蒂芬·金原著小說裡所有讓人害怕的元素,在這裡全被庫布裡克毀之殆盡了。傑克·尼科爾森表現得越是瘋狂,他看上去就越白痴。而雪莉·杜瓦爾也成功地將原著中溫柔熱心的人妻角色,變成了銀幕上這個只會傻笑的半弱智歇斯底裡女人。」
目前在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MOMA)電影部擔任負責人的著名影評人戴夫·科爾(Dave Kehr)時年27歲,相對年輕的他,對於《閃靈》也沒多少好感。他在《芝加哥論壇報》上寫道:「庫布裡克在這裡想要追求的,是一種冷靜的、處於陽光底下的地獄景象,這地獄來自於所謂核心家庭的內部。但是,《閃靈》中這些強迫症一樣的對稱、明亮的畫面,還是顯得太過平庸,很難讓人有堅持看下去的興趣,而且影片鬆散到讓人難以置信的敘事線索,也妨礙了懸念的產生。」
《閃靈》拍攝期間,庫布裡克和兩位助手曾用一臺寶麗來相機,記錄下不少拍攝花絮,褪色的照片,如今看來,氣氛十足詭異。
在大洋彼岸的英國,1977年曾受邀擔任過柏林電影節評委的《衛報》大牌影評人德裡克·馬爾科姆(Derek Malcolm)也遺憾地表示:「壞就壞在有史蒂芬·金這本氣氛上佳、鬼氣森森的小說原著,就連庫布裡克的藝術眼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響,結果被整個帶偏,變得廉價了;讓庫布裡克來拍這麼一部類型片,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還有傑克·尼科爾森的表演,哪怕他是故意想要演出這種癲狂過火的效果來,也不該演得這麼容易讓人發笑才對。這個角色,本該讓人感到恐懼才對,結果他更多帶給我們的,卻是笑聲。還有還有,影片最後的那些情節反轉,也不該處理得這麼不合邏輯。《閃靈》的出發點,應該是想要打造一部能名垂青史的重磅作品吧,可現在看來,適得其反。」
《閃靈》拍攝花絮
《閃靈》不受業界待見的另一個證明是,1981年3月,加州大學電影系畢業的好萊塢從業人員約翰·威爾遜(John Wilson)心血來潮,創立了如今赫赫有名的金酸莓電影節。《閃靈》拿到了第一屆裡最爛導演和最爛女主角兩項提名。
至於《閃靈》的口碑如何反轉,那就全靠普通觀眾積跬步以至千裡。早在四十年前它誕生之初,普通觀眾就沒怎麼受到這些媒體影評人的影響。雖然《綜藝》雜誌早早預言「《閃靈》很可能會成為華納兄弟影業過去幾年來票房成績最令人失望的一部熱門影片」,但事實卻是,該片在紐約、洛杉磯兩地共十家影院小規模首映四天之後,已拿下62.6萬美元,平均單場票房遠勝過同時上映的《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最終也幫華納兄弟實現了不少的盈利。
有趣的是,四十年後的今天,電影《閃靈》中主人公一家因暴風雪而與世隔絕,被迫居家,無處可去,日復一日的處境,正因新冠肺炎的緣故而在全球不少地方上演。在此背景下,今天重看一遍《閃靈》,或許我們也能對影片主人公傑克的情緒崩潰,有更深刻的理解。